当前位置:首页 >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试卷解析答案(共套)(复印)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试卷及解读答案
<一)
教育学部分 一、选择题:
1.课程发展至今,经历了漫长的演进过程,影响和制约课程发展的主要因素有b、c、e。
a.传统思想因素 b.人的身心发展因素 c.科学文化因素 d.生产力因素 e.社会因素
2.课程的基本类型有b、c、d。
a.国家课程 b.学科课程 c.综合课程 d.活动课程 e.问题课程
3.我国中小学课程的基本表现形式是课程计划、教案大纲、教科书、e。 a.教材 b.教案辅导书 c.综合练习册 d.教案目标 e.教案指导书 4.课程计划的主要内容及顺序a、b、c、d、e。
a.课程设置 b.课时分配 c.规定培养目标 d.学科顺序 e.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
5.“拔苗助长”违背了什么教案原则c。
a.直观性原则 b.巩固性原则 c.循序渐进原则 d.因材施教原则 e.尽力性与量力性相结合的原则
6.以语言为主的教案方法有a、b、d。
a.讲授法 b.谈话法 c.演示法 d.讨论法 e.实验法 7.教案的基本组织形式是b。
a.复式教案 b.班级授课制 c.问题教案 d.个别教案 e.分组教案
8.目前中小学教案中普遍运用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主要有a、b、d。 a.投影器 b.录音机 c.模型 d.录像机 e.挂图 二、名词解释:
1.课程<广义、狭义):
广义的课程:课业及进程。是学校给学生传授的知识和技能、灌输的思想和观点、培养的习惯和行为的总和,它包括学校的各门学科和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各种活动,以及对内容的安排、进程和时限。
狭义的课程:指一门学科。如语文课程、数学课程等。 2.学科课程:
它是根据学校的教育任务和学生一定年龄阶段的发展水平,从各门学科中选出最基本的原理、知识,组成各种不同的学科,彼此分立地安排它们的顺序、学习时数和期限。 3.活动课程:
它是指从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出发,以儿童的活动为中心,通过亲身体验获得直接经验的课程。 4.教案大纲:
它是对单科课程的总体设计,是国家教育行政部门以纲要的形式规定各学科的目的、任务、内容、范围、体系、教案进度、时间和教案法上的要求。
5.教案:它是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双边活动,是教师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和技能,发展智力和体力,培养学生思想品德的过程。
6.教案原则:教案原则是根据教育教案目的和教案的基本规律提出的,进行教案所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
7.循序渐进原则:是指教案要按照科学知识内在的逻辑顺序和学生认识能力的发展顺序进行。
8.启发式:是指从学生实际出发,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使他们自觉地完成学习任务,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9.注入式:是指教师从主观愿望出发,不考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接受能力,把学生看作消极被动的客体,向学生灌输知识,要求死记硬背。 三、简答题
1.活动课和课外活动的主要区别。
答:①活动课是指从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出发,以儿童的活动为中心,通过亲身体验获得直接经验的课程它与课外活动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②两者的区别在于:
在学校教育中所处的地位不同。活动课程是学校正规课程的一种类型,课外活动不是正式课程。
对教育效果的要求程度不同。活动课程有自身的目标体系,对课外活动所作的规定则笼统、模糊。
管理力度不同。活动课的管理较严格,课外活动的管理较宽松、随意。 对参加者的要求不同。活动课要求全体学生参加,课外活动是自愿参加。 2.我国中小学课程改革的基本趋势
答:我国中小学课程改革的基本趋势是:①课程结构日趋合理化;②课程内容综合化;③课程形式多样化;④重视智力开发与学生能力的培养;⑤重视个别差异。
3.教案与教育、智育的关系
答:①教案与教育这两个概念间的关系是部分和整体的关系,教案只是在学校进行教育的一个基本途径,除教案外,还有课外活动、生产活动、社会活动等多种途径。
②教案与智育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不能把两者等同。教案是学校实现教育目的的途径之一,它与课外活动、生产劳动、社会活动等相并列。智育主要是通过教案进行的,除教案外,智育还需要通过课外活动等途径才能全面实现。教案既要完成智育任务,同时也要完成其他各育的任务。 4.教案实质和任务是什么
答:①教案是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双边活动,是教师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和技能,发展智力和体力,培养学生思想品德的过程。
②教案的实质:教案是由教师教和学生学所组成的共同活动;在教案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习的主体地位是辩证统一的;教案是以掌握科学文化知识为基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活动。
③教案的任务是:引导学生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的智力和体力;培养学生的共产主义道德品德,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 5.教案过程的基本规律。
答:①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②学习知识与提高思想觉悟相统一的规律;③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④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相统一的规律;⑤教师主导与调动学生积极性相结合的规律。 6.教案原则与教案规律的关系
答:①教案原则是根据教育、教案目的和教案的基本规律提出的,进行教案所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
②教案原则和教案规律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联系是:教案原则的规定必须依据教案规律,是教案规律的体现。区别是:教案规律是教案过程中各因素间客观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结果;教案原则是人们主观制定的,是反映人们对教案工作的要求。
7.全面发展方向性原则及贯彻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
答:①全面发展方向性原则就是要求在教案活动中,必须使学生全面发展。 ②贯彻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是:教案中要把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起来;教案要把身心的发展统一起来。
8.循序渐进原则及贯彻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
答:①循序渐进原则是指教案要按照科学知识内在的逻辑顺序和学生认识能力的发展顺序进行。
②贯彻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是:要了解学科知识和学生认识能力发展的顺序;要坚持由近到远、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简到繁地进行教案工作;要打好基础,培养学生系统学习的良好习惯。 9.教案方法优选的标准是什么
答:①与教案目的和任务相适应;②与教案内容相符合;③与学生心理特征、知识水平相适应;
④与教师特点相符合;⑤教案条件。 10.课内外学法指导的内容
答:①预习;其基本要求是:提出预习要求,反复阅读新教材;查阅必要的参考书、工具书;对预习时遇到的不懂问题记录等。②听课;其要求是:明确听课目的;保持高度集中的注意力听课;勤于思考,多思多问;③复习。其要求是:及时复习,合理分配复习时间;明确复习重点和范围;复习的方式要多样化。
11.班级授课的优缺点
答:①班级授课制是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与知识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级,根据周课表和作息时间表,安排教师有计划地向全班学生上课的一种集体教案形式。②班级授课制的优点是:能有效地大面积地培养人才;能够系统地传授知识,以课为单位教案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能够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有利于发挥集体的教育作用。③班级授课制的缺点是:由于使用统一的教材,面向全班学生教案,不能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不利于因材施教,学生的个性发展受到了限制。 五、论述题
1.试论执行教案大纲的意义
答:①教案大纲是对单科课程的总体设计,是国家教育行政部门以纲要的形式规定各学科的目的、任务、内容、范围、体系、教案进度、时间和教案法上的要求。②执行教案大纲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首先,教案大纲是国家对学校教案领导的重要文件。这是国家对某门学科的教案所提出的统一要求和具体规格,是
国家对学校教案工作进行直接领导的主要工具。有了统一的教案大纲,就能统一各学校各门课程的教案水平,加强教案的计划性,保证教案质量。③教案大纲是编写教科书和教师教案的主要依据。教案大纲为教材规划了内容的广度和深度以及编排的顺序,也为教师指明所都课程的目的、要求以及教案的进度和方法等。因此教师要深刻地理解教材,使教案的难度、进度以及方法等符合国家统一要求,必须先全面透彻地领会教案大纲的内容和精神实质。 2.试论我国中小学课程改革的基本趋势
答:我国中小学课程改革的基本趋势呈现出以下五种趋势:①课程结构日趋合理化。这主要体现在:以科学基础知识为主干;重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重视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②课程内容综合化。课程内容由分化类向综合是当代课改最为突出的特点之一。这种趋势是由当代科学的综合化和社会对综合型人才的需要决定的。③课程形式多样化。以学科课程为主,多种课程类型并存;注重差异化,加强地方化。④重视智力开发与学生能力的培养。今后的课程,在注重传授知识的同时,也重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建立健全合理的智能结构,以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⑤重视个别差异。课程要提高弹性。除课程计划中增设选修课外,许多教材的内容也将分出必学和选修两部分。加强个别指导。 3.试论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相统一的规律。
答:①智力因素是指人们在认识事物,掌握知识时的观察、思维、记忆和想象等心理因素。非智力因素是指人们进行各种活动时的智力因素以外的全部因素的总称。②在教案过程中,如何处理好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关系,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这是因为:首先,非智力因素依赖于智力因素,并积极作用于智力因素。在教案过程中,非智力因素的活动依赖于智力因素的活动。智力因素是非智力因素的基础,同时非智力因素又积极作用于智力因素。其次,要按照教案需要调节非智力因素的活动,这样才能有效地进行智力活动,完成教案任务,从而达到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统一,提高教案效率。
4.联系实际,试论教师主导与调动学生积极性相结合的规律。
答:①教案是由教师教和学生学所组成的双边活动过程。要正确对待教师和学生在教案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做到教师主导与调动学生积极性相结合。]②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学生简捷有效地学习的必要条件。因为:教师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代表社会利益和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教育活动;教师受过专门训练,具有广博、精深的知识,懂得如何帮助、引导学生以简捷、有效的方式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发挥,有赖于教师的正确引导;③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是教师有效地进行教案的一个重要因素。在教案过程中,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内因,教师的教是外因,它只有通过学生的学这个内因来起作用。④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动性是互相依存,相互的统一的。在教案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学生简捷掌握知识的必要条件,而要使学生自觉掌握知识主要靠调动学生个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只有两者统一起来才能取得教育的最佳效果。 5.在教案中,如何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答:①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在教案过程中教师要从实际出发,使学生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和掌握知识,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解决实际问题,做到学以致用。②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基本要求是:加强基础知识教案。联系实际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基本概念、原理。教案中必须首先抓好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