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题海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神经病学名词解释整理完整版

神经病学名词解释整理完整版

  • 62 次阅读
  • 3 次下载
  • 2025/5/3 14:10:16

9. 失联络(diaschisis):①中枢神经系统局部发生急性严重损害时,引起在功能上与受损部位有密切联系的远隔部位神经功能短时消失 ②例如脑休克(内囊出血→对侧偏瘫、深浅反射↑)、脊髓休克等 ③断联期过后,受损组织的功能缺损症状和释放症状会逐渐出现。 10. 核间性眼肌麻痹:由于内侧纵束联系一侧展神经核与另一侧司内直肌运动的动眼神经亚核;内侧纵束受损,使两眼球水平同向运动(侧向凝视);内侧纵束的上行束或下行束受损时眼球水平侧向(同向)凝视就有困难;①一侧内侧纵束上行纤维受损,造成前核间眼肌麻痹。表现为双眼侧向(水平)注视时,同侧眼球可以外展(可伴有眼震),对侧眼球不能内收,但两眼内直肌的内聚运动正常 ②一侧内侧纵束下行纤维受损,造成后核间眼肌麻痹。表现为双眼侧向(水平)注视时,同侧眼球不能外展,对侧眼球可以内收。 11. 折刀样强直(clasp-knife rigidity):①瘫痪肢体的肌张力↑呈痉挛状态称为痉挛性瘫痪 ②体检可感觉肌张力类似“折刀”样改变,即在被动运动开始时阻力较大,终末时突感减弱,也称折刀样强直 ④见于锥体束损害。 12. 肌强直(rigidity):由于一个紧接一个连续运动冲动,干扰肌肉松弛,导致肌肉持续性的收缩。其中,锥体外系性肌张力增强表现为伸肌和屈肌都增强。 13. 铅管样强直(leadpipe rigidity):①锥体外系性肌张力增强是伸肌和屈肌俱增强 ②铅管样强直指在做被动运动检查时,增强的肌张力始终保持一致,像弯曲软铅管样的感觉。 14. 齿轮样强直(cogwheel rigidity):①锥外肌张力↑是伸肌和屈肌俱↑ ②肌强直兼有震颤者,当伸屈肢体时可感在均匀阻力上出现断续的停顿。15. 静止性震颤(static tremor):①震颤出现于肢体处于静止状态时,随意运动时↓或,入睡后消失,情绪激动时加重 ②因肢体促动肌与拮抗肌节律性交替收缩(4~6/s)引起,手指节律性震颤形成搓丸样动作,重者头部、下颌、舌头及四肢均可震颤 ③多一侧上肢远端开始,后扩展至同侧下肢及对侧肢体 ④常为帕金森病的首发症状。 16. 舞蹈样动作(choreic movement):①迅速多变、无目的、无规律、不对称、运动幅度大小不等的不自主动作 ②可发生于面部、肢体及躯干 ③自主运动或情绪激动时加重,安静时减轻,入睡后消失 ④常见于风湿性舞蹈症或亨廷顿病。 17. 手足徐动(athetosis):①指划动作,是手指或足趾间歇、缓慢、扭曲、蚯蚓蠕动样的伸展动作,直至呈现各种奇异姿态,这些动作和姿势位置不能维持和固定 ②肢体远端肌张力呈游走性时高时低,又称变动性痉挛 ③常见于纹状体大理石样变性、肝豆状核变性、胆红素脑病等。 18. 扭转痉挛(torsion spasm):①也称畸形性肌张力障碍,是躯干的徐动症 ②特点同手足徐动症,是围绕躯干或躯体长轴的缓慢扭转性或呈螺旋形旋转的不自主运动 ③可为原发性,而症状性者见于肝豆状核变性及吩噻嗪类、丁酰苯类或左旋多巴等药物。 19. 偏侧投掷运动(hemiballismus):①一侧肢体猛烈的投掷样不自主运动,类似舞蹈样,运动幅度大 ②是因对侧丘脑底核损害或其与纹状体的传导路径病变引起。 20. 抽动症(tic):①固定或游走性的单个或多个肌肉的快速收缩动作(如挤眉、眨眼、歪唇、耸肩等) ②可由基底节病变引起,也可为精神因素所致或药物引起的运动障碍。

21. 龙贝格征(Romberg sign):①即闭目难立征 ②小脑病变时,主动肌、拮抗肌、协同肌及固定肌等四组肌肉的协调功能发生障碍,而出现共济失调(如站立不稳、摇晃欲倒等) ③嘱患者两足并拢站立,两手向前平伸,观察有无摇摆不稳或倾倒的现象,并注意睁眼与闭眼的区别(感觉性共济失调睁眼是摇摆但不倾倒,但闭眼时极度不稳而倾倒;小脑性共济失调差异不大)。 22. 辨距不良(dysmetria):①小脑病变引起共济失调,主动肌、拮抗肌、协同肌及固定肌等四组肌肉协调功能发生障碍,导致对运动距离、速度及力量估计能力丧失而发生辩距不良 ②患者动作过度,检查时发现指鼻/跟膝胫/轮替试验等不正确/不灵活/笨拙反应,且写字常过大。

23. 巴宾斯基征(Babinski sign):①当锥体束受损后,刺激足底外侧引起拇指背屈

和其他足趾扇形散开 ②重要的病理性反射,锥体受损的特征性反射,也称病理性趾反射或拇指背屈征 ③1y内婴儿出现此征可为正常。 24. 霍夫曼征(Hoffmann sign):①左手托患者腕部,以右手食指和中指夹住患者的中指,用拇指向下弹拨患者中指的指甲,如患者拇指和其他手指掌屈,即为阳性 ②反射活跃的正常人可出现两侧霍夫曼征,也可提示高颈段锥体束受累的体征。 25. 总体反射(mass reflex):①脊髓自动反射,病理反射的一种 ②脊髓完全横贯性损害,与大脑脱离关系 ③刺激下肢任何部位,双下肢立即缩回,伴腹肌收缩,大小便排空,病变水平以下充血、竖毛。 26. 运动性失语(motor aphasia):①前语言区 ②无咽喉/舌肌瘫痪但不能言语或只能讲一两个简单的字;能理解别人言语及文字而难以读出,电报式表达但用词常不错。

27. 感觉性失语(sensory aphasia):①后语言区 ②发音正常但不能理解别人及自己的言语,模仿讲话的能力也减退,患者严重言语缺陷但无内省力。 28. 命名性失语(nominal aphasia):①顶叶后下部、角回附近言语形成区 ②称呼物体名称的能力丧失但能表述如何使用该种物件;患者能辨明别人讲述某物名称是否正确但自我表述经常错误。 29. 传导性失语(conduction aphasia):①额、顶、颞叶深部弓形纤维的阻断,特别是岛叶附近病变 ②特征为复述困难。 30. 失读(alexia):①左侧缘上回附近病变 ②不失明但对视觉性符号的认识能力丧失,不识词句。图画。常与失写同时存在。 31. 失写(agraphia):①左侧或主侧额中回后部 ②无手部肌肉瘫痪但书写不能,抄写能力保存。 32. 失用症(apraxia):①左侧大脑半球广泛病变(右利手者)②肢体无瘫痪、感觉障碍及共济失调但不能准确完成有目的的动作,对所出示的物品虽能认识但不能应用。

33. Wallenberg综合征:又称延髓背外侧综合征。见于椎动脉、小脑后下动脉或外侧延髓动脉阻塞的外侧延髓和小脑后下部分缺血性损害。主要表现为前庭核、舌咽、迷走神经、三叉神经脊束核、小脑下脚、小脑皮质束、下行交感神经束、脊丘束损害。 34. Ejerine综合征:又称延髓内侧综合征。延髓椎体部、内侧丘系、舌下神经受损。对侧中枢性偏瘫、同侧舌肌瘫痪、对侧深感觉障碍。 35. Millard-Gubler综合征:又称脑桥腹下部综合征。破坏同侧展神经、面神经和锥体束,引起同侧展神经麻痹、同侧周围性面瘫和对侧中枢性偏瘫。也可能有对侧偏深感觉障碍(内侧丘系和脊丘束受损)。 36. 闭锁综合征(locked-in syndrome):①见于双侧脑桥基底部损害,双侧皮质脊髓束和支配三叉神经以下的皮质脑干束受损而出现两侧中枢性偏瘫 ②除中脑支配的眼球运动尚存在外,病人丧失任何运动、表达的能力 ③脑干网状结构和体感觉传导通路未受损,病人的感觉和意识基本正常,只能以眨眼或眼球运动示意。 37. Foville syndrome综合征:①脑桥内侧部肿瘤破坏同侧展神经、内侧纵束和锥体束 ②引起两眼向病灶对侧凝视、病侧面瘫及对侧肢体偏瘫 35. Weber综合征:又称中脑腹侧部综合征。①中脑腹侧及大脑脚底肿瘤破坏同侧动眼N和锥体束 ②引起同侧动眼神经麻痹和对侧肢体偏瘫 ③多小脑幕裂孔疝。 38. Parinaud综合征:又称中脑顶盖综合征。见于松果体瘤,两侧中脑顶盖受累。双眼垂直运动麻痹,不能向上仰视。若侵及中脑被盖则瞳孔对光反射消失。 39. 脊髓半切综合征(Brown-Séquard syndrome):半侧脊髓损害(如髓外肿瘤早期、外伤),损害平面以下同侧中枢性瘫痪、深感觉缺失,对侧痛温觉缺失。 40. 三偏综合征:①内囊病变可引起锥体束全部受损而致对侧偏瘫 ②如病损波及内囊后肢的后部,阻断传导对侧半身感觉的丘脑皮质束及传导两眼对侧视野的视放射,则可伴有对侧偏身感觉缺失和对侧同向偏盲 ③内囊病变最常见于脑血管意外。 41. Horner综合征:①一侧眼交感神经麻痹,出现同侧瞳孔缩小、上睑下垂、眼裂凹陷,眼结膜充血及面部无汗 ②病变可在患侧脑干,颈段脊髓或病侧颈内动脉壁。

42. 去大脑皮质综合征(decorticate syndrome):①双侧大脑皮质广泛损害,功能丧失而皮质下功能仍保存 ②常见于严重脑外伤、缺氧或感染后 ③患者能无意识的睁眼、闭眼或转动眼球但眼球不能随光线或物品而转动,貌似清醒但对外界刺激无反应 ④有抓握、吸吮、咳嗽等反射,有无意识的吞咽活动,四肢肌张力增高,双侧锥体束征阳性,上肢屈曲,下肢伸直者称为去皮质强直(decorticate rigidity)。(去大脑强直四肢均为伸性强直) 43. 威廉斯环(Willis circle):①脑底动脉环,是脑底沟通颈内动脉和椎-基底动脉系的动脉环,使两侧大脑半球及一侧大脑半球的前后部有充分供血 ②由双侧大脑前动脉、颈内动脉、大脑后动脉、前交通动脉和后交通动脉组成 ③当环的某处血供障碍时,可对脑血液供血发挥调节和代偿作用。 44.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 TIA):反复发作的短暂性脑局部血液供应障碍所致的局限性脑功能缺损。症状突起又迅即消失,一般持续数分钟至数十分钟,不超过6h即完全恢复,不留任何后遗症但常反复发作。约有1/3患者在数年内发生完全性脑梗塞。 45. 可逆性缺血性神经功能缺失(reversible ischemic neurologic deficit,RIND):脑血栓形成的临床类型之一,发病后神经缺失症状较轻,持续24h以上,但可于3周内恢复且不留后遗症。原因是已有梗死为导致不可逆神经功能损害,或侧支循环代偿及时或血栓溶解或伴发的血管痉挛、脑水肿消退。 46. 阿罗瞳孔(Argyll-Robertson pupil):由神经梅毒引起。对光反射路径在中脑顶盖前区受损。特征为对光反射消失而辐辏反射存在。 47. 艾迪生瞳孔(Adie pupil):机制不明。辐辏反射时瞳孔收缩迟缓、下肢深反射消失。 48. 节段性脱髓鞘(segmental demyelination):①神经纤维上发生局限性的神经末髓鞘破坏而轴突基本正常,但神经的传导速度可减慢 ②是比较早期且可迅速逆转的改变 ③可见于格林-巴利综合征、铅中毒、白喉等引起的周围神经病变。 49. 脊髓休克(spinal shock):①脊髓完全被切断时,脊髓与高级中枢的联系中断,由于丧失了中枢神经系统高级部位对脊髓的调节,切断面以下的脊髓反射活动完全消失,要经过一段时间才能恢复的现象 ②主要可表现有肌张力↓肌肉松弛、腱反射消失、节段以下传导束型感觉障碍、尿潴留等,病理反射阴性 ③休克期过后反射活动逐渐恢复,最早为巴宾斯基征,其次为膝反射,而后屈曲反射。 50. 开-关现象(on-off phenomenon):①帕金森病应用L-多巴治疗后的迟发并发症之一 ②表现为动(开)和不动(关)交替出现的双相现象,患者可在几分钟内肢体、口面部等处的多动突然转变为强直性的不动状态并持续数分钟至1h ③与服药时间和血药浓度无关,处理困难,可试用DA受体激动剂。 51. Jackson发作(Jackson seizure):①癫痫简单部分发作之一 ②放电沿大脑皮质运动区分布逐渐扩展,表现为抽搐自对侧拇指沿腕部、肘部和肩部扩展,少数可扩散到同侧下肢。 52. 旋转性发作(adversive seizure):①癫痫简单部分发作之一 ②表现为头、眼、躯干向一侧偏转的发作,偶尔造成全身旋转。 53. 姿势性发作(postural seizure):①癫痫简单部分发作之一 ②表现为一侧上肢外展、肘部半屈,伴有向该侧手部注视的发作。

54. 肌无力危象(myasthenia crisis):疾病发展、抗胆碱酯酶药用量不足或突然停药引起。患者出现吞咽不能、呼吸困难甚至停止的严重情况。可见瞳孔扩大、唾液少、出汗少等症状。 55. 胆碱能危象(cholinergic crisis):抗胆碱酯酶药物过量引起。肌无力、瞳孔缩小、大汗、唾液多、肌肉跳动、腹痛、肠鸣音亢进。 56. Gower征:患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的患儿从仰卧位起立时,由于腹肌和髂腰肌无力,必须先翻转为俯卧位,再以双手支持地面和下肢缓慢站起。

搜索更多关于: 神经病学名词解释整理完整版 的文档
  • 收藏
  • 违规举报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10.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推荐下载
本文作者:...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

文档简介:

9. 失联络(diaschisis):①中枢神经系统局部发生急性严重损害时,引起在功能上与受损部位有密切联系的远隔部位神经功能短时消失 ②例如脑休克(内囊出血→对侧偏瘫、深浅反射↑)、脊髓休克等 ③断联期过后,受损组织的功能缺损症状和释放症状会逐渐出现。 10. 核间性眼肌麻痹:由于内侧纵束联系一侧展神经核与另一侧司内直肌运动的动眼神经亚核;内侧纵束受损,使两眼球水平同向运动(侧向凝视);内侧纵束的上行束或下行束受损时眼球水平侧向(同向)凝视就有困难;①一侧内侧纵束上行纤维受损,造成前核间眼肌麻痹。表现为双眼侧向(水平)注视时,同侧眼球可以外展(可伴有眼震),对侧眼球不能内收,但两眼内直肌的内聚运动正常 ②一侧内侧纵束下行纤维受损,造成后核间眼肌麻痹。表现为双眼侧向(水平)注视时,同侧眼球不能外展,对侧眼球可以内收。 11. 折刀样强直(clasp-knife rigidity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单篇付费下载
限时特价:10 元/份 原价:20元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fanwen365 QQ:370150219
Copyright © 云题海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16052595号-3 网站地图 客服QQ:370150219 邮箱:37015021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