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如何做好学困生和问题学生的教育转化工作
的进步,并让他当小组长,期末还获得了学习进步奖。第二学期,根据他好运动和具有一定的号召力,选他当班级的体育委员,使他的各方面积极性都有了提高。
再如:某个同学,由于家长缺乏正确的管教,从小养成说谎和偷钱的坏习惯,常常受到斥责和打骂,在班上也受到同学的讥笑、歧视而抬不起头,但他却经常主动为班级打扫卫生。尤其是大扫除的时候,他表现的特别积极,又是打水,又是扫地,干的满头大汗。我抓住这一闪光点,找到他,先对他进行耐心的谈话,既肯定他的优点,又指出存在的缺点,用“狼来了”的故事对他进行启发诱导,让他懂得从小要做一个诚实正直的孩子,鼓励他勇于改正缺点,发扬优点,争取做一个好孩子、好学生;然后,同家长进行沟通,配合教育,还安排班里小干部对他关心、帮助,使他真切地感到老师、父母和同学对他真情善意的关怀和爱护,逐渐改掉了坏习惯,在班级表现更加积极,期末被评为劳动标兵。
(四)集体帮助,用细心树立学困生的自信心。学困生在学习上总是存在一些困难,对学习存在一种“畏惧”心理,而且有一种自卑感,觉得自己很“笨”。针对这些特点,我觉得首先得去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帮助他们消除自卑感,树立自信心,让他们觉得学习是一件快乐的事。决不能使他们放任自流,自暴自弃。 记得我带四年级的时候,有个叫小雪的女生,在学校特别腼腆,上课不回答问题,头总是低着,而且我一问她就脸红,我以为这孩子有什么心事,于是,便与家长进行沟通,一问才知道,小雪是个独生子女,她的三个大爷和姑姑的孩子学习都比较好,家里人对她的期望也很高,每天放学回家就让她写生字,背课文,孩子自由玩乐的时间特别少,心理压力也特别大。结果适得其反,成绩总是上不去。家长越说,他的成绩越下滑。后来在我的建议下,家长对她减轻了学习的压力,并对学习方法做了适当的调整,鼓励她多和同学交流,每天给她一些时间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时间长了,小姑娘开始和同学有说有笑,而且上课也能大胆发言,一学期下来,学习成绩有了明显的好转。
再如,我们班牛小宝是一个有名的“淘气包”,上课总是爱做小动作,扮鬼脸,作业也懒得去做。后来,我发现他不仅爱劳动,写字很用心,而且画也画得很不错。在布置学习园地时,我选中了他的作品,并借此表扬了他的作业,本上有几个字写的方方正正,他的脸红了。慢慢地,他像换了一个人似的,开始认真写作业了。语文课上,总是喜欢提这样或那样的问题,现在正担任班里的小组长呢。每天帮我发本,收本,忙的不亦乐乎。
一个团结友爱、奋发向上的班集体,既是学困生矫正不良道德品质的熔炉,又是学困生实现转化、走向进步的摇篮。班主任在教育和转化学困生的工作中起主导作用,但一个人的能量总是有限的,必须树立良好的班风,发挥集体的力量,使学困生融进班集体之中,同班集体一起前进。为此,我在班里开展了各种活动:1、互帮互学的“一帮一”活动。安排成绩优秀的同学与学困生同桌,时刻提醒、督促他们遵守纪律,专心听课;课余当“小老师”辅导学习,帮助他们改进学习方法。在课堂上,多争取一些机会给他们:多提问,充分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多给他们表现的机会,让他们在黑板上多练习,发现问题,及时予以纠正;多表扬,让他们觉得学习是件快乐的事,树立自信心;多考查,每天留一些特殊的习题给他们,由老师亲
自检查。渐渐地,让他们感受到老师和同学的关心,使他们融入到集体大家庭中来。2、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如争当环保小卫士,朗读,讲故事比赛,一分钟演讲等等,使学困生融进欢乐愉快的集体生活之中,并为他们提供展示自我、表现才能的机会和舞台。3、争当“标兵”活动。每周都要评选出“周标兵”,如:卫生标兵、礼仪标兵、纪律标兵等十项内容;每月从周标兵中评选出“月标兵”;每学期末评出“总标兵”,并报到学校,在学期末颁发奖状。这项活动的开展在班中形成了一个比标兵、学标兵、争标兵的良好班风。通过各种活动的开展,使学困生感受到集体大家庭的温暖,觉得“集体需要我,我也离不开集体”。逐渐消除了自卑心理,克服了孤僻性格,振作精神树立起同班集体一起争取进步的自信心。
我班有一个学生由于贪玩,学习成绩较差,常常受到家长和同学的冷眼。每次考卷回收时,常发现他的试卷已被撕成两三块,要不就被揉得皱皱巴巴的。一问,才知道是被他妈妈撕的。并且还说:“再考这样,你就别念了。”这种简单粗暴的教育方法,使该生产生了很强的虚荣心及逆反心理,平时抄袭作业,爱搞小动作,听不得老师批评。根据这种情况,我与家长沟通,在汇报学生的学习成绩、纪律表现及其他一些在校情况时,尽量多指出优点,使家长对自己的孩子充满信心和希望。同时做好家长的思想工作,让他们明白,科学有效的家庭教育不是简单、粗暴的“打骂”,而是要给予孩子从生活到学习的全面关心,努力营造一个让孩子自觉学习、上进的家庭氛围。最后针对学生缺点提出要求和切实可行的教育方法,使家长和学校教育达成共识,形成转化合力,促进学生努力向上。
(五)持之以恒,用信心支持学困生的转变决心。
转化“学困生”的工作是件艰难、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花费很多的时间和精力。长城的伟大,是经过上百年,千百万劳动人民用亿万块石头一点一点垒成的,而不是一夜之间吹起来的。
因此,教师要正确对待学困生,不灰心,不急躁,不应单纯的批评和训斥,而应更多的尊重、信任、爱护和表扬,耐心细致地反复做工作,要把无微不至的关怀与严格要求统一起来,做到经常抓,及时抓,反复抓,相信只要持之以恒,功到自然成。
前面谈到的是学困生的转化,对于问题学生,作为班主任,更有许多艰巨的工作要做,相比之下,对于问题学生的转化要比学困生更难一些:
1、对待 “问题学生”首先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经常和他们谈心,沟通,了解他们的心理需要,真心为他们着想,让他们摆正什么事应该做,什么事不应该做的心态,发挥他们的内在潜能,让他们找到心理、思想、体力的合理释放点,比如:当值日小组长,当科代表等等,他们大多有一种号召力,如果恰当地利用他们的长处,值日肯定能完成得很出色;作业保证收得又快又好。俗话说:“亲其师,信其道”。这些所谓“问题学生”多有一些逆反心理,班主任不要觉得自己高高在上,采取强制措施,那样即使能服的住人,也服不了他们的心,甚至会有更严重的对抗。
2、对待 “问题学生”要有充分的信任、尊重和理解。高尔基说:“谁尊重孩子,孩子就尊重谁,只有尊重孩子的人,才会教育好孩子。”优等生和所谓“问题学生”有了错误,班主任在处理过程中要一视同仁,惩
罚合理,不要在态度上和惩罚上有什么不同,面对有错误的优等生不予批评,不了了之,而对“问题学生”却大训特训,狠批一顿,这是教育的一个误区,千万要不得。要给予“问题学生”更多地尊重信任与理解。
学生的成长不只是阳光、雨露、面包和开水就能完成的。他们需要一种与众不同的东西——一颗火热而真诚的心。中国有句古话:“爱人者,兼其屋上之鸟。”老师对学生的爱,会被学生内化为对教师的爱,进而把这种爱迁移到教师所教的学科上,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而“乐其道”,因此爱的教育是我们教学上的巨大推动力。教师关心学生,就能载起我们教育界称之为严格要求的那条很难驾驭的小舟。没有这种关心,小舟就会搁浅,任何努力也无法使它移动。
3、对待“问题学生”要给予比普通学生更多的爱。可能一提起 “问题学生”,很多老师就爱不起来,这也是教育的一个误区。多看他们的优点,少看缺点;多鼓励,少批评。给予他们的爱要多一些,用真心、真情去打动他们,感化他们,就会使他们改掉恶习,走上正轨。
有人说:“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别人的孩子是神”。我们都来当这个“教育之神”吧!在自然界,太阳给予我们温暖和光明,我们离不开太阳,在我们的心里,也应有个太阳,去温暖和照亮每一个学生的内心世界,那个太阳就是爱。我们扪心自问:你爱学生吗?你心中有个太阳吗?
4、对待“问题学生”要给予一颗宽容的心。“问题学生”活泼好动,思想活跃,难免会脱离老师思想里的那个“圈”。据研究表明,小时候唯唯诺诺,“特别听话”的孩子,长大了很多都不会有大出息的,反而从小表现出很多问题的“问题学生”,只要本质不坏,长大后很多人都会做出一定的成绩。
郭沫若在学生时就有几门功课不及格,但并不妨碍他以后成为一位著名学者;牛顿小时侯智力很平常,班上成绩不好的学生总少不了他;发明大王爱迪生曾因学习成绩不良被拒于学校门外;法国大革命家拿破仑读小学时成绩一团糟,以至于大家都认为他没出息;英国前首相梅杰,十六岁就辍学了……这些在中小学阶段都被看作是平庸的人,后来却都成了世界上著名的人物。
当然,这不是绝对的。多给学生一些自己的空间,作为班主任老师要宽容一些,不必太苛责,只要他们的做法不出“大圈”,不出“大格”,不必太过限制。
5、对待“问题学生”要坚持做到“三不”。不挖苦学生。当学生做错事时,要耐心开导,不挖苦、不训斥,不拿大话威胁恐吓。不体罚与变相体罚。如有的学生因作业没写好,或没有按要求去做,要单独找他谈话,帮他找出原因。不心罚。“心罚”即对学生内在心理和精神的惩罚,它是与体罚相对应而言的。比如,有的教师说学生“生来就不是读书的料,还有脸往这儿坐。”“灌铅的脑袋!”“死木头疙瘩!”……这种心罚的副作用很大,学生觉得侮辱了他们的人格,刺伤了他们的自尊心,就会与老师产生强烈的抵触情绪。
人们常说,家庭是儿童的第一个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学校、家庭和社会是孩子成长的环境,孩子的成长,离不开家长和家庭教育。转化“问题学生”仅靠学校工作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家庭的关心,社会的关注。因为家庭成员的劣习或家庭结构的剧变,社会的不当舆论导向或某些不正之风,都可能引起学生的不良行为,或使“问题学生”出现反复。现在的年轻父母,在如何教育子女成材的问题上,许多
人摆脱不了旧传统观念的束缚,在教育观点和教育方法上走入了误区,使孩子无法健康成长。我们不无遗憾的看到一个个盲点在闪现:有些家长本身素质不高,自身有失检点,醉心于金钱、酒桌、舞场,整日玩牌、打麻将,使子女身受其害,甚至染上恶习;有的家长对子女过分溺爱,放纵、娇生惯养,或者过分苛求,期望值过高,而教育方法又过于严厉,体罚、软禁等方法层出不穷;更有一部分家长对孩子不闻不问,把教育的责任推给学校、社会;有的家长忙于赚钱等事务,认定“树大自然直”的说法,轻易的放弃了为人父母的神圣职责。由于家庭教育的原因,以及学校教育中的不当措施,才出现了一部分学困生和问题学生。对于家长来说,应提高自身素质,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学会欣赏孩子,提高孩子经受挫折的能力,培养健康的心理,放开手脚,尊重孩子的意愿,与孩子一起学习,做出榜样,为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因而转化“问题学生”需要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齐抓共管,才有可能奏效。
总之,“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转化学困生和问题学生的教育工作是一项长期、复杂、艰巨的教育系统工程。需要一定的时间,用高度的热情,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进行反复、耐心的教育;还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的密切配合,共同形成一体化教育网络,才能获得良好的教育效果。教师要有“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精神,工作要做细,方法要得当。学困生和问题学生就像一棵棵弯曲的小树苗,只要园丁精心浇灌,持之以恒,就一定能育曲为直,育直为壮。不管“学困生”的学习有多么困难,不管“问题学生”身上有多少问题,只要他是我们的学生,我们就要用爱去解决他们的困难,去解决他们的“问题”,让他们书写出人生理想的答案。
转化学困生和问题学生的经验千条万条,核心就是多给他们奉献爱心,让爱的阳光温暖他们的心灵,让爱的雨露滋润他们的成长。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