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题海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梧州市2018年中考预测题及答案汇总

梧州市2018年中考预测题及答案汇总

  • 62 次阅读
  • 3 次下载
  • 2025/5/5 5:00:55

13. 陶母为儿子树立了怎样的榜样?(1) (2) (4分) 三、现代文阅读(24分)

(一)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4~16题。(共8分)

贺年卡的前世今缘

①似乎在国人的印象中,贺卡是西方文化的舶来品。正如“卡”字,就缘自英文中的card(意为卡片、明信片等),是汉语中较为典型的音译词。事实上,中国自古就有互递贺卡的习俗。那么,古人所使用的贺卡究竟是什么样的呢?

②贺年卡,又名“拜年帖”,如今已成为元旦或春节时,人们送给挚友亲朋的一种纪念品,以达到沟通感情、传递祝福的寓意。

③中国人使用贺年卡的历史,最早可追溯至汉代。那时,人们在新年探访或登门造访之时,都会递上一张名片。名片,又名“名谒”,是贺年卡最初的雏形。不过在汉代,名谒还主要是官员和士大夫之间应酬交际的物品。名片上记录有姓名、籍贯、身份、官职等信息,以示通报晓谕之用,其功能类似于今天的名片。迥异之处在于,古代的名片多半在达官显贵或文人雅士间流行,且由家丁或仆人递送,以示身份的尊贵。从材质上看,当时的名片多以竹木削成,故而又称为“名刺”或“通刺”。自东汉以后,随着造纸业的快速发展,纸张替代竹片成为贺年卡最常用的材质。

④迨至唐宋,贺年卡的名称及功能有所改变,被称为“门状”或“飞帖”。唐贞观年间,太宗李世民在新年宴饮群臣之际,用烫金法制作贺年卡,上镌御书“普天同庆”作为赐赏,恭贺佳节。宋代时,互赠贺年卡已在民间风靡一时,并演变出合页、连页等新款式样。宋代文人交友甚广,且喜远游,倘若四处登门问候,既耗时又耗力,对于远方故旧,如无法亲赴前往,便委派一名仆人,手执一种用梅花笺纸裁成的贺年卡片代为庆贺,称之为“片子”。明代著名书画家文徵明在一首《贺年》中写道:“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蔽庐。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憎嫌简不嫌虚。”可见,贺年卡在明代已被人们所广泛使用。

⑤入清后,人们习惯用红色纸板制作贺年卡,寓意喜庆吉祥,故称之为“红单”或“拜年帖”。红单是专为年节而用红纸所制,以表达吉庆意味,平日里是不能随意使用的。可以说,红单是颇具现代意义的贺年卡。除了色彩之外,贺年卡的样式也日益繁多,有单片、合页、连页、对开、衮叠等不同款式。

⑥随着国门洞开,中国的基督徒也开始流行互赠圣诞卡。民国以前,中国人使用的是农历纪年,所以古人赠送贺卡多在春节期间。1912年以后,中国人开始使用公历纪年,并在元旦期间寄赠贺年

卡。随着西方文化的传入,人们在圣诞节也流行寄赠贺卡,而且花色、品种逐渐增多。

5

(有删改)

14.文中从哪些方面介绍了贺年卡的发展变化(至少写出三个方面)?(3分) 15.下列选项中,对文章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2分) ..

A.文章按照时间顺序介绍了贺年卡的前世今缘。

B.选文第④段引用明代书画家文徵明的诗句,意在说明贺年卡在明代已被人们所广泛使用。 C.在汉代,贺年卡的功能与今天的名片一样。

D.红单是专门为年节而用红纸所制,平日里是不能随意使用的。

16. 在网络和信息时代,电子贺卡和手机短信被更多的使用,贺年卡有走向终结的趋势。对此,你有

什么看法呢?(3分)

(二)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7~21题。(共16分)

弱种子也要发芽

刘克升

①开阔、坦荡的田野里,一位农民正在种高粱。他把那些瘪种子一一挑了出来,只拣饱满的种子种到地里。

②这时,一位到乡下游玩的城里人,带着儿子路过这里。城里人的儿子第一次看到有人种庄稼,感到非常新鲜,拽着父亲停了下来,目不转睛地盯着农民的一举一动。农民宽厚地望了他们一眼,报之友好一笑,继续挑他的种子、种他的地。

③城里人的儿子把嘴巴附在城里人耳边,父子俩嘀嘀咕咕了半天,不知在说些啥。

不一会儿,他们停止了嘀咕。城里人靠近农民身边,小心翼翼地恳求说:“那些瘪种子,你把它们也种到地里好吗?”

④城里人怎么会有这种想法?农民很奇怪。他摇了摇头,果断地说:“不可以!我指望着庄稼吃饭呢,瘪种子长出的庄稼怎么能保证产量?”

⑤城里人回头望了儿子一眼,沉默了起来。半晌,他以极其隐蔽的动作,掏出一张百元钞票,悄悄塞到农民手中,压低声音说:“因为一场医疗事故,我儿子的两个耳朵听力严重受损,非要附耳说话才能听清。在同龄的小朋友面前,他总是感到自卑。今天,他看到了那些被你抛弃在一边的瘪种子,感到很难过,就问我它们为什么受冷落,难道是它们不能发芽吗?……所以,我希望你把那些瘪种子也种到地里,给我儿子一次鼓励、一个希望。这一百元钱,就算是对你播种瘪种子,造成减产的补偿吧。”

6

⑥农民听了,心中一热,忙把百元钞票推了回去,毫不犹豫地说:“这钱我不能收!我这就把那些瘪种子种到地里去!你去告诉你儿子,我要把它们种在最肥沃的地段,因为它们发芽的欲望最强烈,我对它们的期望也最高。”

⑦城里人感激地望了农民一眼,快步回到儿子身边,把农民的话告诉了儿子。儿子的眼睛像雨后的两片绿叶,立刻鲜亮了起来。

⑧这双灵性飞舞的眼睛,触动了农民的心事,他抹了一把眼角的泪水,以既夸张又慈爱的姿势,抓起了那些瘪种子。瞬间,其貌不扬的它们,纷纷从农民手中撒落,妥妥帖帖地躺在了新鲜、肥沃的土壤里。

⑨城里人和儿子开心地笑了。等他们一离开,农民马上收拾家什,急匆匆向家里赶去。农民家中,有一个因车祸失去双腿的儿子。以前,他一直认为残疾儿子是一个废物,就老是把他关在家中,不许他出门。

⑩现在,农民改变了想法。

?“再弱的种子,也要发芽;再嫩的幼苗,也渴望长大!”作为一名种地的老把势,这个道理,

他懂!

?农民决心拿出自己所有的积蓄,去最好的医院,为儿子安最好的假肢!他要让儿子开开心心

地走出家门,大大方方地发芽、开花,直至结出属于他自己的、或大或小的果实。 17.用简洁的语言在横线上写出主要故事情节。(4分)

⑴ 议种瘪种 ⑵ 给儿新生

18.阅读下面句子,联系上下文,探究括号中的问题。(4分)

⑴ 他把那些瘪种子一一挑了出来,只拣饱满的种子种到地里。 (“一一”、“只”可以看出农民对瘪种子怎样的态度?)

⑵这双灵性飞舞的眼睛,触动了农民的心事,他抹了一把眼角的泪水,以既夸张又慈爱的姿势,抓起了那些瘪种子。

(农民为什么要做出“既夸张又慈爱的姿势”?) 19.文中的农民是一个怎样的父亲形象?(2分)

20.美国作家海伦·凯勒称莎莉文老师为“再塑生命”的人。你觉得文中谁是农民儿子“再塑生命”的人呢?并说明理由。(3分)

21.选文的标题“弱种子也要发芽”有什么深刻含义?(3分) 四、综合性学习(5分)。

7

22. 2017年4月23日是第21个“世界读书日”,也是中宣部等十部委开展“全民阅读”活动十一周年,班里准备开展关于读书的主题班会活动,请你完成下列任务。

(1)请你写一句“以书为喻”的格言。 (1分)

(2)下面是同学们搜集到的两则材料,请你根据这两则材料提供的信息,说出如今世人在读书方面存在的问题是什么。(说出2条即可)(2分) 【材料一】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伊琳娜·博科娃在今年“世界读书日”的致辞中指出,读书有助于更好地了解和适应不断变化的世界。博科娃表示,“在这一天,我们不能不正视世界上还有7.59亿人既不会读又不会写,其中2/3为女性”。阅读、受教育、了解多姿多彩的各国文化和利用人类研究成果,是每个人应该享有的权利。 【材料二】

第四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的部分数据

调查年份 国民图书阅读率 国民网上阅读率 1999年 60.4 3.7 2001年 54.2 10.6 2003年 51.7 18.3 2005年 48.7 27.8 问题:① ②

(3)依据阅读的基本规律和要求,请你为那些正准备走入阅读大军行列的同学提出2条建议,以便指导他们不走弯路,通过阅读获取知识和信息。(2分)

第一条: 第二条: 五、作文(45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花是有脚的,因为它们的足迹处处皆是,有的开在山间崖畔,有的开在房前屋后,有的开在床头案上,有的开在胸前发梢……而有一些花(如:友善之花、诚信之花、谦虚之花、坚强之花、自信之花……),一旦栖落于心灵的沃土,就会生根发芽,抽枝展叶,开出美丽的花来。 请以“开在 的花”为题写一篇文章。

提示:①相信你的才思,抒写你的真性情,生花妙笔就在你手中;

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等;

③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书写工整,卷面整洁,不少于600字。

8

一、语言积累与运用(30分) 1.D 2.C 3.D 4.D 5.C

6.(1)示例:①在大相国寺里,高衙内调戏林冲妻子,林冲竟然忍气吞声放走他。②刺配沧州中,差役(董超、薛霸)将林冲的双脚强按进滚烫的水中,烫伤了脚,第二天又让他穿硌脚的新草鞋上路,林冲都强忍了下来。③初到柴进庄上,面对洪教头的傲慢,林冲只是低头行礼。④到沧州城牢营内,被里面的差拨骂得狗血淋头也没有抬头应答一句,待其发作后,再陪笑送礼。⑤初到梁山,王伦妒贤,故意为难林冲,要他在三天内取“投名状”来,他虽然闷闷不已,但还是按王伦的要求去办。(4分,简述故事梗概即可)

(2) D(共3分。A项中应为“父亲死得早,母亲替人帮佣以养家户口”;B项中并无达雅陪同;C项中保尔是有过自杀念头的)

7.(1)海日生残夜 (2)何当共剪西窗烛 (3)日暮乡关何处是 (4)便引诗情到碧霄 (5)白露未晞 (6)以中有足乐者 (7)濯清涟而不妖

(8) 锦江春色来天地, 玉垒浮云变古今 (9)斗折蛇行 明灭可见 (10) 雪暗凋旗画 毅魄归来日 二、古诗文阅读(20分)

8. (3分)本诗语言质朴、平淡.却又韵味无穷。

9.(2分)“应知”一词近乎口语,又略带主现臆侧,生动地表现出“我”急于了解故乡风物人情的殷切乡思。

10.(1)奉送 (2) 向来(各2分)

11.你只要到外面去留住客人,我自有办法。(2分) 12. B(3分)

13. 清廉不贪 慷慨待客(各2分) 三、现代文阅读(24分)

14.【答案要点】名称、功能、材质、样式、花色。 【评分标准】共3分,答出一项得一分。 15.C (2分)

16. 【评分标准】①共3分。②观点要明确,并能言之成理,语句表达流畅。 17. ⑴挑种种地 ⑵种下瘪种

18.⑴冷落(“漠视”或“抛弃”)。⑵让城里人的儿子看到他对瘪种子有着很高期望,也是农民被触动后的行为表现。

9

搜索更多关于: 梧州市2018年中考预测题及答案汇总 的文档
  • 收藏
  • 违规举报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10.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推荐下载
本文作者:...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

文档简介:

13. 陶母为儿子树立了怎样的榜样?(1) (2) (4分) 三、现代文阅读(24分) (一)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4~16题。(共8分) 贺年卡的前世今缘 ①似乎在国人的印象中,贺卡是西方文化的舶来品。正如“卡”字,就缘自英文中的card(意为卡片、明信片等),是汉语中较为典型的音译词。事实上,中国自古就有互递贺卡的习俗。那么,古人所使用的贺卡究竟是什么样的呢? ②贺年卡,又名“拜年帖”,如今已成为元旦或春节时,人们送给挚友亲朋的一种纪念品,以达到沟通感情、传递祝福的寓意。 ③中国人使用贺年卡的历史,最早可追溯至汉代。那时,人们在新年探访或登门造访之时,都会递上一张名片。名片,又名“名谒”,是贺年卡最初的雏形。不过在汉代,名谒还主要是官员和士大夫之间应酬交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单篇付费下载
限时特价:10 元/份 原价:20元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fanwen365 QQ:370150219
Copyright © 云题海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16052595号-3 网站地图 客服QQ:370150219 邮箱:37015021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