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观赏植物病害诊断与防治论文
三者多出现在叶片上,同心纹形的斑称为“环斑”。沿叶脉有栎树叶状变色纹的称为“栎叶”。叶片出现不规则线纹症状称为蚀纹。如烟草环斑病毒产生环斑,烟草蚀纹病毒产生蚀纹。
3.变色
包括花叶、斑驳、碎色三个类型。病毒侵染后引起叶片不均匀褪绿称为花叶症状;斑驳指病叶上有褪绿斑点,点较大,边缘不明显,颁布不均匀;变色现在表现在花瓣或果实上时称为碎色。山茶病毒病感染后叶片上出现一些黄色斑驳或褪绿斑,呈黄绿相间的花叶状。蔷薇花叶受病毒危害后,叶片变小,中脉部位产生环状和水波淡黄色的花纹。花叶是引起花卉产量和质量损失的主要原因。 4.斑点、条纹
常发生于叶、茎、果实等部位,表现为坏死斑、坏死条纹、褪绿斑或褪绿条纹。牡丹病毒1号在在叶于上有环状和线状斑,以各种坏死斑危害牡丹。水仙花纹病毒在叶子与茎上引起苍白或黄色的条纹及条斑。
5. 皱叶、卷叶
局部组织或器官的变形。叶脉生长受抑制,叶肉仍然生长,叶片变皱,叶缘向上或下卷。如美人蕉花叶病发病后沿叶脉产生黄色条纹,条纹逐渐变褐坏处,呈撕裂状,严重者心叶畸形、内卷呈喇叭筒状,植株矮缩、不开或很少开花。又如百合丛生病在病株基部丛生部位叶黄,不形成花茎,叶子变小,扭曲下垂,开畸形花或不开花。
6.明脉、黄脉、脉带
明脉和黄脉为花叶症状的前期,先为叶脉透明称“明脉”,继而叶肪变黄称“黄脉”,“脉带”是指沿叶脉变深绿色。如菊花脉斑驳病表现沿叶脉褪绿,出现明脉症状。 7.畸形
病毒侵染后引起寄主不正常发育,称为畸形。如伤瘤病毒(WTV)侵染白三叶草时在茎部产生瘤状物。
8.丛生、矮化
病株顶芽受抑制,侧芽大量萌发,枝条丛生者称“丛生”或“丛枝”。节间缩短,植株均匀变矮称“矮化”。病毒侵染后常引起植株变小,如矮缩、矮化、丛生和扭曲,有时病毒侵染后不表现明显症状,称为潜伏侵染。植株矮化常减少叶片大小、叶间距及叶片数目,也可能引起果实种子变小,其原因是由于细胞分裂减少,生长缓慢所引起的。
9.坏死
坏死是指组织、器官及整个植物的坏死,如烟草坏死病毒。PVX和PVY也能引起坏死。当病毒侵染寄主后,坏死很快传播到生长点细胞,且被杀死,接着整个叶片萎蔫死亡。TMV和CMV混合感染西红柿后植株顶端坏死,叶片变小。大丽花病毒病在叶子上引起淡绿色的环形斑,花叶畸形,节间缩短,而侧枝生长,引起丛生、矮化、花蕾极少或不开花等。
(二)防治:病毒在植物间的传播分为介体传播和非介体传播。介体传播就是病毒依附在其他生物体上,借助其他生物的活动而传播。非介体传播靠汁液磨擦、嫁接、种子及种用材料的传播。介体传播主要是一些昆虫,如飞虱、蚜虫等。所以在预防与防治植物病毒性病害的时候应该做到以下的几个方面。
1、防治传毒昆虫:昆虫传播病毒的方式很多,有的是昆虫咬食带有病毒的植株以后,口器上沾染了病毒,再去咬食没有感染病毒的植株时,就把病毒传播
上去了。有的昆虫吸入病毒后,病毒在体内经过一段时间以后,再传播到植株体上才有致病作用。但病毒进入昆虫体后,不能马上传播,要在昆虫的肠胃、淋巴或唾液腺中,经过一段时间,病毒大量增殖以后才能传毒,且昆虫具有终生的传毒能力。危害植物的病毒,对昆虫却是无害的。
2、种子处理:播种前将花卉的种子用清水浸泡若干小时,再在合适的杀菌溶液中浸泡,捞出后用清水冲洗干净,然后进行种植。
3、选用抗病品种:针对当地主要危害观赏植物得毒源,因地制宜选用能够抗病得观赏植物品种。
4、采用生物制剂和植物营养剂进行病毒防治。
5、采用基因工程育种技术。这一措施有望在未来发挥重大作用产生巨大影响。
6、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这一防病方针的指导,加强栽培管理提高抗性、减少人为传播。
四、观赏植物常见细菌性病害症状有何特点?如何防治?
引起观赏植物常见细菌性病害的病原菌有很多,但是最常见和最重要的有7种,它们是假单孢杆菌属、黄单孢杆菌属、欧文氏菌属、土壤杆菌属、棒形杆菌属、韧皮部杆菌属和链酶菌属。
(一)细菌性病害症状特点:观赏植物受病原细菌侵染后,会产生如下的症状及其特点:
1、腐烂型:这类病多数由欧文氏杆菌侵染植物后引起腐烂。
2、青枯型:一般由假单孢杆菌侵染植物维管束,阻塞输导通路,致使植物茎、叶枯萎。
3、叶枯型:这种病多数由黄单孢杆菌侵染引起,植物受侵染后最终导致叶片枯萎。
4、溃疡型:一般由黄单孢杆菌欧文氏菌所致,后期病斑木栓化,边缘隆起,中心凹陷呈溃疡状。
5、斑点型:植物由假单孢杆菌侵染引起的病害中,洋剖相当数量呈斑点状。 6、畸形:由癌肿野杆菌侵染所致,使植物的根、根颈成侧根以及枝杆上造成畸形,呈瘤肿状。 细菌性病害得防治:对于观赏植物细菌性病害的防治可以采取多种措施,植物细菌病害的防治,主要在于预防,其中以杜绝和消灭植物病原细菌的侵染来源为主,其防治措施主要有以下几种,农药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农业防治。
1、农药防治:可以采用多种杀菌剂,无机铜类杀菌剂、有机铜类杀菌剂以及农用抗生素等进行防治,其防治有很好的效果。
2、生物防治:生物防治是一种绿色环保的防治措施,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杀灭病原细菌,使观赏植物病害得到一定的控制。
3、物理防治:(1)太阳能消毒,利用太阳能对土壤进行消毒,其特点无污染、无农药残留,绿色环保。(2)种子消毒,对种子进行消毒处理也是一种很好的办法。可以消灭存在于种子中的病原细菌,减少病害的发生。
4、农业防治:农业防治同样是一种很好防治病害的办法,选用无病种子或耐、抗病品种留种应从无病田或无病株上采种。实行轮作间套作或者轮作,实施键身栽培,增强观赏植物的抗病性。防止积水,天旱及时浇水,避免裂土伤根,雨后做好排涝准备,预防细菌性软腐病的发生等。
五、植物生理性病害(非侵染性病害)的常见病因有哪些?如何预防或防治?
(一)生理性病害常见病因:
植物自身生理缺陷、遗传性疾病、农药化肥利用不当、环境污染、营养失调、水分、湿度不适、温度不适、光照不适等非生物因素不适宜。 (二)预防或防治:
1、很多植物的生理性病害是由于缺乏一些营养物质,遵照“养分归还学说”的理论和植物生活中所需营养元素不断消耗的实际,应该经常向土壤补充一些必要的营养成分。
2、环境污染对于植物的生理性病害有着一定的影响,与此同时应该注意防止土壤污染,水污染和大气污染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对植物的土壤要进行消毒杀菌,避免植物接触不良的空气和不干净的水源。
3、有些植物的生理性病害是由于湿度不适和水分不适当引起的,当空气过于干燥土壤比较干燥,温度又比较高时,易造成植物叶片产生一些不良缺水缺湿的现象,所以在一些干燥时期需多浇水保持一定的水分。但同时又不能太湿,以免造成根系生长不良,避免植物根系腐烂。
4、对于植物生理性病害的预防,也应该注意温度对它的影响,当温度过高时,一些叶片会出现萎蔫、灼焦等现象。可以通过覆盖遮荫,地面洒水及通风措施来降低温度。同时当温度过低时,叶片也会受伤害,引起萎蔫、变黑、死亡等不良现象。这是可采取覆盖、熏烟、多施暖性肥料等措施,以保证安全越冬。
5、如果错误得选用农药,将造成植物农药中毒。农药的有效成分、填充物或使用频率也会对植物造成伤害。农药和肥料混用,生长激素和消毒剂等也可导致植物中毒,从而降低植株质量,延缓生长。所以应该注意农药和化肥的合理使用,坚持适度的原则。不乱用农药化肥。
六、你觉得教师如何讲解《观赏植物病害诊断与防治》这门课程对你收获最大?
我认为《观赏植物病害诊断与防治》这门课程,是一门理论和实际相联系很紧密的课程。不仅要注重理论,更要注重实践的运用。所以,老师在讲解的时候,应该进一步将理论和实际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在课堂上,老师可以通过课前制作的电子课件进行讲解。将知识以网络的形式进行穿插,给学生构建知识的框架,使他们能够整体上把握对于本课程基本的总体认识。然后将每一小节的内容再进行分类整理,将全课程的所有内容让每个学生明白。同时在课堂上,老师要积极的进行诱导,使学生能够自觉的主动的去寻求知识,形成师生互动的学习场面。同时老师应该使学生能够自觉的站起来回答问题,不能仅仅的让老师在那里讲解,学生应该反映自己不懂的问题。老师应该询问学生的不懂之处,以便在课堂上能够及时地给予纠正。在课堂上老师始终要做到以学生为中心,主动发挥学生主人翁的学习态度。
《观赏植物病害诊断与防治》这门课程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学习理论性知识的同时,一定要重视实践的作用。在课后老师可以布置实习的作业,让学生利用课后和课余时间进行学习,毕竟作为一门课程,不能仅仅的停留在书本上,也不能仅靠在上课时间学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同时我认为也应该让学生要多做一些实验。培养学生的兴趣,毕竟学习的兴趣是第一位的,学生有了那方面的学习的兴趣,这门课程才可能有学好可能性。
注重实践的运用,我想最好也是最比较简单的方法就是进行一定的教学实习。教学实习是一件很好的事,它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也可以锻炼学生的知识运用。最简单的方法是老师可以带领着学生在校园里进行实习。可以观看赏一些观赏植物的生长状况,在此期间老师可以将课堂上的知识,借此机会讲给同学们
听,让他们知道病害的感染情况,以近一步加深理解。
总而言之,我认为老师讲解这门课的时候,应该最重要的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可以进行必要的学习实践。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