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智能电网实训室建设项目研究报告书
2. 国内外研究水平综述
2.1与项目研究内容紧密相关的实际生产力水平和今后的发展方向
目前国家智能电网使用健全的双路通信、高级的传感器和分布式计算机的电力传输与分配网络。通过先进的传感和测量技术、先进的设备技术、先进的控制方法以及先进的决策支持系统技术的应用,最终用以改善电力传送,实现电网的可靠、安全、经济、高效、环境友好和使用安全的目标。智能变电站的建设是建立坚强智能电网的关键环节,应加快智能变电站建设的步伐,提高电网运行的智能化水平,节省人力资源,提高生产效率。为了满足这些要求,需要对使用的新技术和设备进行严格的检测,来尽可能的保证运行的稳定性、安全性,同时提高工作效率。
2.2项目成果对该现状和技术发展的作用
智能变电站与传统变电站相比出现了很多新的技术和变化,尤其是过程层数字化、通信网络化及标准化、信息模型化,影响到了智能变电站的设计、工程实施和运行维护等多个环节,使得传统的测试手段及设备不能满足智能变电站及其设备的测试需要。另一方面,智能变电站所采用的IEC 61850标准技术面向国际化的特点及其复杂性,不同的设备供应商对其理解和实现存在差异,
影响了互联互通,由于缺乏相应的工程化规范及方便、直观的测试手段,使得问题的排查非常困难。
基于上述考虑,本项目通过对智能变电站实验室建设及检测的研究,建立二次系统设备及网络的检测平台,提高设备互操作性,加快智能变电站及其技术的发展及普及,提高工程实施及运行维护的效率和水平,为后续智能变电站的建设提供技术支撑;实验室也可作为相关工作人员和技术人员的培训和研究平台。同时智能电网发展会不断有新需求和新技术研究,可在本项目的研究成果基础上开展前期技术积累与实践工作,为后续大规模推广应用做好技术储备,提升专业人员对智能电网建设的认识,进一步提高专业人员业务能力,培养一批适应智能电网建设的复合型人才,为今后智能变电站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 项目研究的理论与实践依据 1. 项目研究内容的原理简述
主要依据IEC 61850标准及国内相关规范,分析并搜集智能变电站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和检测需求,形成实验室建设方案,包括规模、需要配臵的变电站设备和检测设备。在模型、通信服务及功能的检测和模拟方面,除依据相应标准进行严格检测外,还需
要重点研究和实现面向工程应用的功能性测试,使检测功能易用、高效。
项目研究内容的理论或者实践依据 主要参考: 《IEC 61850》 《DL/T 860》 《TCP/IP》 《RFC 1006》 《ISO 9506》(MMS) 《ASN.1》
《智能变电站导则》Q/GDW 383
2. 项目研究的关键和难点
1)、IEC 61850 中针对二次设备模型定义了相对比较复杂的建模规范,而在实际工程应用中经常发现设备的模型存在错误或不规范的情况,影响了设备的互操作性,因此需要研究更为适用和更有效的模型检测方法和手段,能够快速的发现模型存在的问题,并给出分析建议;国内发布了面向工程的实施规范,目的是
为了减少工程应用中不必要的分歧或问题,有效提高工程实施效率,这也是模型检测研究的关键内容之一。
2)、智能变电站信息数字化和通信网络化后,二次回路设计发生了很大变化,由传统的硬连线变为基于模型和通信报文的虚回路设计,即虚端子连线,使设计、工程实施和运行维护的难度加大。目前还缺乏具有指导性的二次回路连线设计规范和方法,以及连线正确性的测试手段。本项目针对这些问题主要研究如何进行有效且便捷的虚端子连线正确性测试。
3)、智能变电站网络化程度提高,出现了很多网络通信方面的问题,甚至有些复杂的通信问题无法复现、测试和分析。本项目通过多方面研究,包括通信服务及功能的测试、模拟,以及网络通信的监视和分析,实现更加方便和直观的通信测试及分析工具。
三、 项目研究内容与实施方案 1. 项目研究内容
1)、智能变电站实验室的建设:研究并确定建设方案,包括实验室的规模、需要配臵的设备,所具备的检测、培训等功能。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