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题海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毒理学

毒理学

  • 62 次阅读
  • 3 次下载
  • 2025/5/4 14:18:29

1、 酶诱导:许多外源化学物可引起某些代谢酶的合成增加并伴有活力增加,这些现象称为

酶的诱导。凡具有诱导效应的毒物称为诱导剂,诱导剂分为双功能和单功能两类,双功能诱导剂既能诱导I机酶,又能诱导II机酶。

2、 自由基:是一种非常活跃的电子,引起机体生物膜的连续性损伤。

3、 阈剂量:指化学物质引起受试对象(人或动物)开始发生效应的剂量,即低于阈剂量效

应不发生,达到剂量时作用即将发生,可分为有害阈剂量和非有害阈剂量。

4、 遗传毒性致癌物:指进入细胞后于DNA共价结合,引起机体遗传物质改变,导致癌变

的化学物质。这类致癌物约占化学致癌物的大多数,因其作用机制是损伤遗传物质,故可利用遗传毒理学实验来检测这类致癌物。①直接致癌物;②间接致癌物;③无机致癌物。

5、 物质蓄积:当实验动物反复多次接触化学毒物后可以用分析方法在体内测出物质的原形

或其代谢产物时,称为物质蓄积。

6、 代谢活化:一些外源性化学物转化后,毒性非但没有减弱,反而明显增强,甚至产生致

突变、致癌和致畸作用,这种现象称为代谢活化或生物活化。

7、 终致癌物:间接致癌物在代谢活化前也称为前致癌物,在活化过程的中间产物称为近致

癌物,近致癌物进一步代谢活化生成的产物称终致癌物。终致癌物通常是带正电荷的亲电子物质。代表性化学物有多环或杂环芳烃。

8、 发育毒性:指出生前后接触有害因素,子代个体发育为成体之前诱发的任何有害影响。

主要表现为:①发育生物体死亡;②生长改变;③结构异常;④功能缺陷。

9、 安全性评价:利用规定的毒理学程序和方法评价化学物对机体产生有害效应,并外推和

评价规定条件下化学物暴露对人体和人群的健康是否安全。

10、毒物:是指在较低的剂量下可导致机体损伤的外源性化学物质,是法规管理的名词,对

于急性规定在某个剂量下可引起机体的有害作用的物质为毒物;而对其他毒性则根据证据的充分性来确定为人或动物的致癌物、致畸物、致突变物及物定靶器官毒物。 1、急性毒物性试验的目的是什么?

①通过试验测定毒物的致死剂量以及其他毒性参数,以LD50(半数致死剂量)为最主要

的参数,并根据LD50值进行急性毒性分级。其他毒性参数还有绝对致死剂量(LD100)、最小致死剂量(LD01、MLD)、最大非致死剂量(LD0)等。 ②通过观察动物中毒表现,毒作用强度和死亡情况,初步评价毒物对机体的毒效应特征、

靶器官、剂量-反应(效应)关系和对人体产生损害的危险性。

③为后续的重复剂量、亚慢性和慢性毒性试验研究以及其他毒性试验提供接触剂量设计

依据,并为选择观察指标提出建议。 ④提供毒理学机制研究的初步线索。

2、试述LD50的定义、计算法、优点及其用途。

定义:指引起一组受试实验动物半数死亡的剂量或浓度

LD50试验的意义在于:①LD50标准化药物毒作用强度,评价药物对机体毒性的大小,比

较不同药物毒性的大小。②计算药物的治疗指数,药效剂量和毒性剂量的距离。③为后续的重复给药毒理学试验剂量的选择提供参考。④通过比较不同途径的LD50值,获得生物利用度的信息。⑤实验结果可用来推测人类的致死剂量以及中毒后的体征,为临床毒副反应提供检测参考。

计算方法:概率单位图解法、Bliss法、改进寇氏法、霍恩法 3、化学毒物致突变的类型有哪些?

①基因突变(碱基置换、移码突变)②染色体畸变(缺失、重复、倒位、移位)③非整

倍体和多倍体(基因组突变,即基因组中染色体数目的改变)

4、简述最大无作用剂量及其应用

在规定的暴露条件下,通过实验和观察,与适当的对照机体比较,一种物质不引起任何

作用(有害或非有害作用)的最高剂量或浓度。

5、简述影响毒性毒性作用的因素(影响化学毒物作用的主要因素),化学毒物在体内贮存有

几种?毒物贮存有何意义?

①化学因素:化学结构,物理性质,不纯物和外源性化学物的稳定性

②机体因素:解剖、生理和生化的不同,代谢酶的遗传多态性,修复能力差异,宿主的

其他因素

③环境因素:气象条件、季节或昼夜节律、动物笼养形式、外源化学物的接触物征和赋

形剂

④化学物的联合作用:非交互作用(相加和独立作用)、交互作用(协同、加强、拮抗) 外源性化学物在组织器官中的贮存

凡是毒物储积的部位均可认为是贮存库。贮存库中的毒物与其在血浆中的游离型爆出动

态平衡,随着游离毒物的排除,贮存库中的毒物会逐渐释入血液循环。如果储积部位并非靶器官,贮存库可使到达毒作用部位的毒物数量减少,毒效应强度降低,对于急性中毒有保护作用;但由于血中游离型毒物与贮存库中毒物之间存在动态平衡,这样,贮存库就成为了不断释放毒物的源头,使毒物在机体作用的时间延长,并可能引起毒性反应,故认为贮存库中蓄积的毒物是慢性毒性作用发生的物质基础。在机体应激的情况下,贮存库中的毒物可大量释放入血,引起明显的毒作用。

① 血浆蛋白作为贮存库;②肝脏、肾脏作为贮存库;③脂肪组织作为贮存库;④骨骼

作为贮存库

6、慢性毒性试验的定义及其主要目的

慢性毒性是指实验动物长期染毒外源化学物引起的毒性效应。所谓“长期”并没有统一

的、严格的时间界限,可以是终身染毒。 目的为:

① 观察长期接触受试物的毒性效应谱、毒作用特点和毒作用靶器官。了解其毒性机制。 ② 观察长期接触受试物毒性作用的可逆性。

③ 研究重复接触受试物毒性作用的剂量-反应(效应)关系,从初步了解到确定未观察

到有害作用的剂量(NOAEL)和观察到有害作用的最小剂量(LOAEL),为制定人类基础的安全限量提供参考值。

④ 确定不同动物对受试物的毒效应的差异,为将研究结果外推到人提供依据。

搜索更多关于: 毒理学 的文档
  • 收藏
  • 违规举报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10.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推荐下载
本文作者:...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

文档简介:

1、 酶诱导:许多外源化学物可引起某些代谢酶的合成增加并伴有活力增加,这些现象称为酶的诱导。凡具有诱导效应的毒物称为诱导剂,诱导剂分为双功能和单功能两类,双功能诱导剂既能诱导I机酶,又能诱导II机酶。 2、 自由基:是一种非常活跃的电子,引起机体生物膜的连续性损伤。 3、 阈剂量:指化学物质引起受试对象(人或动物)开始发生效应的剂量,即低于阈剂量效应不发生,达到剂量时作用即将发生,可分为有害阈剂量和非有害阈剂量。 4、 遗传毒性致癌物:指进入细胞后于DNA共价结合,引起机体遗传物质改变,导致癌变的化学物质。这类致癌物约占化学致癌物的大多数,因其作用机制是损伤遗传物质,故可利用遗传毒理学实验来检测这类致癌物。①直接致癌物;②间接致癌物;③无机致癌物。 5、 物质蓄积:当实验动物反复多次接触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单篇付费下载
限时特价:10 元/份 原价:20元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fanwen365 QQ:370150219
Copyright © 云题海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16052595号-3 网站地图 客服QQ:370150219 邮箱:37015021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