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煤炭工业矿井初步设计编制内容
第三章 大巷运输及设备
第一节 运输方式的选择
一、煤炭及辅助运输方式的比较及选定、煤、矸、材料,没备的运输系统和转装站的布置,人员运送方式和系统。
二、确定主要运输巷道断面、支护方式、坡度及钢轨型号。
第二节 矿 车
一、矿车选型。
二、各类矿车和运人助行设备的数量计算。 附表;矿车规格特征表,见表3-2-1。
附表:矿井达到设计生产能力时各类矿车数量表,见表3-2-2。
表3-2-1 矿车规格特征表
表3-2-2 矿井达到设计生产能力时各类矿车数量表
第三节 运输设备选型
一、设计依据(列出选型计算中需要的原始依据)。
二、选型计算。当采用电机车时,应包括:(1)列车组成及机车类型和数量的确定,(2)整流设备,(3)接触线网,(4)大巷运输以外的机车型号、数量。
当采用胶带输送机时,应包括输送机型号、长度、带宽、运输速度、运输能力、输送机功率以及驱动装置等的选择和计算。并附胶带输送机规格特征及数量表。
第四章 采区布置及装备
第一节 采煤方法
一、根据地质构造、煤层的稳定性及其开采条件,具体分析适用于各种采煤设备的块段及储量。说明采煤方法的选择及其依据。
二、工作面采煤、装煤、运煤方式及设备选型。 三、工作面顶板管理方式,支架设备选型。 四、工作面回采方向与超前关系。
五、采煤工作面的循环数、月进度、年进度及工作面长度。各工作面的生产能力及倒替接续关系。
六、采区及工作面回采率。 七、生产时主要材料消耗指标。
第二节 采区布置
一、移交生产和达到设计能力时的采区数目、位置和工作面生产能力计算。 二、煤层分组、分层关系和开采顺序。
三、采区尺寸、巷道布置,沿煤层的、集中的和岩石集中巷道的数目、作用及其联络巷的布置形式。
四、采区车场、装车点及硐室。
五、采区煤、矸运输和辅助运输方式及设备选型。采区通风和排水。 附表:达到设计能力时采区工作面特征表,见表4-2-1。
- 9 -
表4-2-1 达到设计能力时采区工作面特征表
第三节 巷道掘进
一、巷道断面和支护形式。 二、巷道掘进进度指标。
三、掘进工作面个数、组数。掘进的机械配备。
四、矿井生产时采掘比例关系,掘进率和矸石率的预计。
五、井巷总工程量,移交生产时的井巷工程量和移交生产时三个煤量(对有煤和沼气突出矿井,要有移交生产时被解放的煤量指标)。 附表:井巷工程量汇总表,见表4-3-1。
表4-3-1 井巷工程量汇总表
注:合计中应分别列出煤巷,半煤岩巷和岩巷的数量。 如采用充填方法,可在本章增一节“充填”,说明充填材料、充填系统、材料的加工制备及水量平衡等有关内容。
第五章 通风和安全
第一节 概 况
一、邻近矿井及本井田瓦斯、煤尘、自然、煤和沼气突出及地温等情况。 二、随着开采深度的增加,对各水平沼气等级及地温变化的预计和依据。
第二节 矿井通风
一、通风方式和通风系统的选择及其依据。 二、风井数目、位置、服务范围及服务时间。 三、掘进通风及硐室通风。
四、矿井风量、风压及等积孔的计算。
表5-2-1 风压计算表(最小、最大风压)
五、通风设施、防止漏风和降低风阻的措施。
附表:风压计算表,见表5-2-1。
第三节 降温措施及设备选型
一、邻近矿井热害情况及本矿井的致热因素。
二、地质报告中有关地热、热水分布状况及岩石热物理性质等情况的说明。 三、矿井热源散热量计算。
四、预测移交生产及达产时,采掘工作面及主要硐室出风口的最高月平均气温。 五、各种降温措施的经济技术比较。
六、结合开拓方式、采掘布置和通风方式论述设计采取的降温措施及预期的效果。
第四节 灾害预防及安全装备
一、预防沼气和煤尘爆炸的措施。 二、预防煤和沼气突出的措施。
三、采用抽放沼气时,应说明沼气的来源、涌出量、压力和邻近矿井的情况,论述抽
- 10 -
放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抽放方式及系统的选择,设备的选型,预计的抽放效果(附抽放系 统图)。
四、预防井下火灾的措施:采用灌浆防火时,说明系统及设备的选择,灌浆系数、灌浆材料选择及来源,浆液制备的要求,灌浆范围和耗水量,灌浆制度及与采掘的关系(附 工艺系统图)。
五、粉尘的综合防治。 六、预防井下水灾的措施。
七、井下安全监控设备选型及布置。自救器的配备。
八、大型或独立的矿井设有救护队时,说明其规模及编制。 九,有冲击地压的矿井,应提出防治冲击地压的措施。
第六章 提升、通风、排水和压缩空气设备
第一节提升设备
一、提升方式
装有提升设备的井筒特征(如立井井筒直径、开采水平、各水平垂深、服务年限、罐道型式等)、用途,提升设备的种类和配置情况。 提升方式的方案比选。 二、主提升设备
设计依据(列出选型计算中需要的原始依据)。
提升容器、钢丝绳、绞车(包括机械部分、电动机和电气控制设备)的选型计算,列出主要计算步骤和结果,并验算提升能力,采用摩擦轮提升时,要作防滑验算;
当采用胶带输送机提升时,包括输送机型号,长度、带宽、提升速度、提升能力、输送机功率、驱动装置等的选择和计算。
附属设备选型,包括起重机、电梯等。
插图:速度图、力图和提升系统图(或胶带输送机提升系统图)。 三、副提升设备
内容同主提升,验算提升能力时,需作出最大班作业提升时间平衡表。 四、辅助提升设备,内容参照主提升。 五、采区提升设备,内容参照主提升。
第二节 通风设备
一、设计依据,包括前、后期风量和负压的变化情况。
二、通风设备<包括通风机、电动机和配电控制设备)的计算选型。包括必要的方案比选,对大型电动机要作起动验算。 三、反风措施。
插图:通风系统特性曲线图
第三节 排水设备
一、主排水设备:
设计依据(列出选型计算中需要的原始依据), 排水系统的确定,包括方案比选。
水泵的台数和型号选择,电动机和控制设备选型,并对大型电动机作起动验算。 排水管路需要趟数和管材、规格的选择。水质为酸性时,应说明防酸措施。
- 11 -
二、井底水窝、采区排水设备的选择。 分别列出设计依据和选型结果。
插图:主排水泵工作状况特性曲线图、排水系统图。
第四节 压缩空气设备
一、设计依据,包括风动工具种类和使用数量。 二、压缩空气需要量计算。
三、压缩空气站的位置和空气压缩机选型(包括方案比选)。 四、附属设备,包括冷却设备、起重设备等的选型。 五、压缩空气管道系统及管材的选择。 插图;压缩空气管道系统图。
第七章 地面生产系统
第一节 煤质及其用途
一、煤质资料:各可采煤层煤样(煤芯煤样,煤层煤样或生产煤样)的工业分析、元素分析、可选性试验(筛分试验及浮沉试验)、煤的物理特性以及炼焦煤的结焦性等资料。 二、煤的用途:根据煤质特征,结合主要用户对煤的质量、品种要求,提出煤的主要用途、加工方法和综合利用的意见。
三、煤质资料存在的问题,需要进一步补充工作的内容及要求。 附表:工业分析结果表见表7-1-1 元素分析结果表见表7-1-2。
筛分试验结果表见表7-1-3。 浮沉试验结果衷见表7-1-4。
第二节 煤的加工
一、根据煤质及用户要求决定选矸及筛分系统,包括选矸方式、选矸级别和筛分级别,简述方案比较内容,确定工艺流程,对推荐方案技术经济效果的论述。 插图:工艺系统图
二、矿井选煤车间,可按选煤厂设计内容要求编制设计。但选煤车间的辅助设施、行政生活建筑和地面布置应与矿井统一考虑,编制包括选煤车间在内的总平面图。如不与矿井同步建设时,可采用预留场地的方式,但应简述选煤方法,选煤深度、入选能力、布置方案,并在工业场地总平面图中绘出关系位置。
第三节 生产系统
一、主井生产系统
由主井翻卸装载硐室至煤炭装车(船)外运的煤流系统。主要设备的选型计算,并列出选用公式、参系数,计算结果和设备的主要技术特征。 煤仓型式及容量的确定,装车、调车、计量方式。
储煤方式、储煤设备的选择、防尘措施及储煤场容量;返煤方式及能力。地销煤的装储外运方式。
二、副井生产系统
井上、下机械装备,设备选型及技术特征。 长材料和大件入井的装卸方法。
- 12 -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