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题海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一、二练习题8231957 - 图文

专题一、二练习题8231957 - 图文

  • 62 次阅读
  • 3 次下载
  • 2025/5/7 18:17:34

成都市青白江中学高2014届 历史必修二专题一、二练习题(2012-3-17)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题,每题2分,共60分。) 1.图一到图二的变化,反映我国古代农业生产中

A.农业耕作方式的变化

B.农业耕作技术的提高

C.铁犁牛耕的出现 D.农业经营方式的变化

2.钱泳在《履园丛话》中说:“俗语云:‘百年田地转三家’,言百年之内,兴废无常,必有转售其田至于三家也。今则不然,……十年之间,已易数主。”这种现象产生的根源是 A.政府“不抑兼并” B.地主阶级掌握封建政权 C.重农抑商政策 D.封建土地私有制 3.毛泽东曾经指出:“我看中国就是靠精耕细作吃饭。”下列哪些言语反映了“中国就是靠精耕细作吃饭 ”

①“湿耕泽锄,不如归去” ②“六月不干田,无米莫怨天” ③“肥是农家宝,庄稼不可少” ④“且溉且粪,长我禾黍”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④ C ①② D ①②③

4.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传统经济形成与发展的关键时期,下列有关该时期经济发展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有

①铁犁牛耕的耕作方式逐步形成 ②传统的小农经济形成并开始成长

③“工商食官”制度逐渐被打破 ④传统的经济政策开始产生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 D.①②③④

5. “草市”一词最早见于南北朝时的记载,如果将“草”理解为草率、粗略的话,下列解释错误的是

A.主要设于城郊临时贸易之处 B.属于自然形成的民间集市 C.有别于城内正规的“市 D.政府不实行行政管理

6.南越王国是秦末汉初时赵佗建立的一个独立王国。上世纪80年代,在广州出土的南越王墓是南越国第二代国君的坟墓,里面出土了大量文物,广州市政府在其基础上,建成南越王博物馆,参观南越王博物馆你可能

A.看到有青花瓷器 B.看到有波斯等国传入的一些物品

高一历史 第 - 1 - 页 (共8页)

C.只看到少量的青铜器,而看不到铁器 D.听讲解员讲述当时南越国人采用曲辕犁耕田 7.《元典章》记载:1289年四月,初置浙东、江东、江西、湖广、福建木棉提举司。”责民岁输木棉十万匹”。至1299年二月,还不满十年的光景,户部每年收受各处行省木棉布匹,已“不下五十余万(匹)”。这反映

A.元朝的棉纺织业已经遍及长江南北 B.棉纺织业成为官营手工业重要部门 C.棉纺织税收成为元朝最主要的收入 D.元朝政府重视棉纺织业的推广 8.李莽是汉武帝时期的一介平民,下列对其社会生活的描述最符合历史事实的是

A.经营盐铁买卖,生意非常兴隆 B.为妻子买了一件“工官”工场制造的精美绸衣 C.从长安城的“市”买了两斤鱼回家熬鱼汤 D.在长安夜市的酒楼上喝得酩酊大醉彻夜未归 9.清朝前期,福建泉州、漳州生产丝绸,所需原料购于江南,载往镇江染色后运回织绸。这反映当时

①长途贩运贸易活跃 ②区域分工明确 ③生产社会化明显 ④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0.贾广兴在《龙门石窟群中的商业窟》一文中说:“在驰名中外的洛阳龙门石窟群中,有三个鲜为人知的商业窟,为研究唐朝时期洛阳商业繁盛情况及中国商行、社团组织,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龙门商业三窟分别为北市彩帛行净土堂、北市丝行像龛和北市香行社造像龛”。此材料最能够反映出

A.唐朝前期洛阳开始出现商帮 B.洛阳城的社会分工十分发达 C.洛阳龙门石窟普遍出现了商业化的倾向 D.洛阳城商品经济发展影响了石窟艺术 11.下列不属于清王朝实行抑商与禁海政策的理由的是

A.“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B.“开矿必当聚众,聚众必当妨乱” C.“处处皆关,则关关有税” 呈现出新的变化趋势。它反映出城市的 A.政治功能强化 B.经济功能增强 C.建设规模扩大 D.帝都建制成熟

13.桑弘羊上书汉武帝指出:“今意一总盐铁,非独为利也,特以建本抑末,离朋党,禁淫侈,绝兼并之路也。”桑弘羊建议由国家管理盐铁的直接目的是

A.增加地方政府财政收入 B.加强对人民的统治 C.限制土地兼并 D.巩固封建统治秩序

14.冯梦龙在《三言两拍》里有很多关于社会现象的描写,其中有这么一段话:杨八志(陕西商人)与李氏商议道:“我年近三旬,读书不就,家事日渐消乏。祖上原在闽、广为商,我欲凑些资本,买办货物,往漳州商贩,图几分利息,以为赡家之资,不知娘子意下如何?”该

高一历史 第 - 2 - 页 (共8页)

D.防范“外夷”侵犯和沿海的反清斗争

12.从右图的城市布局上可以看出,都城在功能上

材料反映了

A.商业活动对人们观念的改变 B.八股取士扼杀人才 C.重农抑商的社会风气 D.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15.下列文字所描述的经济现象按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机户出资,机工出力” ②“宗庙之牺(指宗庙中用来祭祀的牛)为畎亩之勤” ③“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 ④“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

A.④①②③

B.④①③② C.④②③① D.②④③①

16.据《张居正传》载:“古之为国者,使商通有无,农力本穑。商不得同有无以利农,则农病;农不得力本穑以资商,则商病;故农商之势常若权衡……故余以为欲物力不屈,则莫若省征发,以厚农而资商;欲民用不困,则莫若轻关市,以厚商而利农。”据此判断,张居正主张

A.重商抑农

B.农商并重

C.扶持商业

D.重农抑商

17.北宋苏洵说:“耕者之田资于富民……而田之所人,已得其半,耕者得其半。”这反映了当时实行的这种经营方式是

A.租佃式经营

B.田庄式经营 C.自耕农式经营 D.井田制经营

18.有学者认为,外国商品输入造成中国自然经济逐步瓦解……可以做为该观点直接证据的 A.19世纪末镇江海关报告称“从前如江北内地各州县,均用洋布,近则用土布者渐多” B.1853年《顺德县志》载:“土布遍于县市,自外洋以风火水牛运机成布,舶至贱售,女工几停其半……”

C.20世纪初有人指出“商市展扩所及,建筑盛则农田少,耕者织妇弃其本业而趋工场,必然之势也。”

D.1850年,美国驻厦门领事说:“这里对棉织品的需要,和在广州上海一样,长期受到限制……”

19.甲午战后,有些爱国工商业人士发出了“实业救国”的呼声。同时,有人指责既已允许外国人在华投资设厂开矿,如果再对本国民间投资设厂限制过严,也于理不合。因此,清政府只好放松限制,允许民间设厂。体现出清政府允许民间办厂的原因有 ①允许外国人设厂,再限制民间设厂于理不合 ②“实业救国”呼声的压力 ③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 ④与列强进行商战 A.①②

B.①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

20.下表为《五口通商时期中国丝茶出口情况表》,影响丝、茶出口总值变化的因素有

年份 1843 1849 1858 茶(磅) 17727750 82980500 103564400 丝(包) 1787 16298 85970 ①丝、茶生产日益商品化 ②小农经济完全解体③列强对华经济侵略加剧④世界市场初步形

高一历史 第 - 3 - 页 (共8页)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21.1916年1月《农商公报》记载,“济南棉花之行情,日日变动。其原因,一方为需要供给之关系,他方为占输出棉花之大部分者——日本,因之大阪行情时时变动,故济南市场亦因之受影响焉。济南重要之花行,有每日致电大阪询问行情者。”这反映出

A.中国已沦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一个部分 B.中国农产品的市场价格由日本决定 C.中国近代农产品生产的商品化、专门化趋势日益明显

D.中国政权和海关的半殖民地化的现实状况

22.发昌机器厂最初只是由铁匠方举赞和孙英德合伙设立了一家打铁作坊,工人有四五人,专门为外商船坞打造修配船用零件。约到1869年,开始使用车床。1876年制造第一艘小火轮,到1890年已发展成为拥有车床10多台,可以容纳200人工作的工厂。关于该厂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由传统手工作坊发展为机器工厂

B.它是中国最早的近代工业企业

C.性质上属于民族资本主义工业 D.是近代西方工业文明洗礼的产物

23.“1914年2月,农工商部公布了《维持工厂办法大纲七条》,规定糖类、棉毛织物等数十种制造厂家,均在维持之列,……此后,农工商部多次发出训令,要求所有公共机关的日用消耗品一律专购国货。”从中可获取的准确信息不包括 .

A.政府倡导使用国货 C.民众抵制洋货的斗争

B.政府实施有利于发展经济的政策 D.重视发展轻工业

24. 1912年、1920年中国民族资本工业发展状况 行 业 1912年 1920年 平均年增长率(%) 棉纺织业 华商纱厂纱锭数509564 (枚) 1598074(192212.1 年) 机器面粉华商厂产量(万包) 1966(19138316(1921年) 19.8 业 电力业 年) 华商厂发电容量(千12013 瓦) 机械采煤华商矿产量(吨) 业 表中信息反映出这一时期

①纺织业、面粉业等轻工业发展迅速 ②重工业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 ③西方列强对华资本输出扩大 ④民族工业体系比较完整

高一历史 第 - 4 - 页 (共8页)

29602 11.9 416558 3279757 29.4

搜索更多关于: 专题一、二练习题8231957 - 图文 的文档
  • 收藏
  • 违规举报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10.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推荐下载
本文作者:...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

文档简介:

成都市青白江中学高2014届 历史必修二专题一、二练习题(2012-3-17)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题,每题2分,共60分。) 1.图一到图二的变化,反映我国古代农业生产中 A.农业耕作方式的变化 B.农业耕作技术的提高 C.铁犁牛耕的出现 D.农业经营方式的变化 2.钱泳在《履园丛话》中说:“俗语云:‘百年田地转三家’,言百年之内,兴废无常,必有转售其田至于三家也。今则不然,……十年之间,已易数主。”这种现象产生的根源是 A.政府“不抑兼并” B.地主阶级掌握封建政权 C.重农抑商政策 D.封建土地私有制 3.毛泽东曾经指出:“我看中国就是靠精耕细作吃饭。”下列哪些言语反映了“中国就是靠精耕细作吃饭 ” ①“湿耕泽锄,不如归去” ②“六月不干田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单篇付费下载
限时特价:10 元/份 原价:20元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fanwen365 QQ:370150219
Copyright © 云题海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16052595号-3 网站地图 客服QQ:370150219 邮箱:37015021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