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卫生统计学》习题集
B.排除影响研究指标的疾病和因素的人 C.只患过轻微疾病,但不影响被研究指标的人 D.排除了患过某病或接触过某因素的人 E.以上都不是
227.两样本均数比较的t检验中,结果为P<0.05,有统计意义。P愈小则( E )
A.说明两样本均数差别愈大 B.说明两总体均数差别愈大 C.说明样本均数与总体均数差别愈大 D.愈有理由认为两样本均数不同 E.愈有理由认为两总体均数不同
228.t检验结果,P>0.05,可以认为( B ) A.两总体均数差别无显著性 B.两样本均数差别无显著性 C.两总体均数差别有显著性
D.两样本均数差别有显著性 E.以上都不对 229.下列哪项不是t检验的注意事项( D ) A.资料应具备可比性 B.下结论切忌绝对化 C.根据资料选择适宜的检验方法
D.分母不宜过小 E.资料应服从正态分布
230.在一项抽样研究中,当样本量逐渐增大时( B ) A.标准差逐渐减少 B.标准误逐渐减少 C.标准差逐渐增大 D.标准误逐渐增大 E.标准差和标准误都逐渐增大
231.两样本均数的t检验中,检验假设(H0)是( B ) A.μ1≠μ2 B.μ1=μ2 C.X1≠X2 D.X1=X2 E.X1=X2
232.同一总体的两个样本中,以下哪种指标值小的其样本均数估计总体均数更可靠( A ) A.Sx B.S C.x D.CV E.S2 233.标准差与标准误的关系是( C )
A.两者相等 B.后者大于前者 C.前者大于后者 D不一定 E.随样本例数不同
234.在同一正态总体中随机抽取含量为n的样本,理论上有95%的总体均数在何者范围内( C ) A.均数加减1.96倍的标准差 B均数加减2.58倍的标准差 C.均数加减1.96倍的标准误
D.均数加减2.58倍的标准误 E以上都不对 235.同一自由度下,P值增大( C ) A.t值不变 B.t值增大 C.t值减小 D.t值与P值相等 E.t值增大或减小
236.两样本作均数差别的t检验,要求资料分布近似正态,还要求( D )
A.两样本均数相近,方差相等 B.两样本均数相近 C.两样本方差相等 D.两样本总体方差相等 E.两样本例数相等
237.构成比的重要特点是各组成部分的百分比之和( C )
A.一定大于1 B.一定小于l C.一定等于1 D.一定等于0 E.随资料而异
238.四个样本率作比较,x2>x20.01(3),可以认为( A )
A.各总体率不同或不全相同 B.各总体率均不相同 C.各样本率均不相同 D.各样本率不同或不全相同 E.样本率与总体率均不相同
239.卡方检验中自由度的计算公式是( D ) A.行数×列数 B.n-1 C.N-k
D.(行数-1)(列数-1) E.行数×列数-1 240.若X2≥X2 0.05(ν)则( A ) A.P≤0.05 B.P≥0.05 C.P<0.05 D.P=0.05 E.P>0.05
241.相对数使用时要注意以下几点,其中哪一项是不正确的( B )
A.比较时应做假设检验 B.注意离散程度的影响 C.不要把构成比当率分析
D.二者之间的可比性 E.分母不宜过小 242.反映某一事件发生强度的指标应选用( D ) A.构成比 B.相对比 C.绝对数 D.率 E.变异系数 243.反映事物内部组成部分的比重大小应选用( A ) A.构成比 B.相对比 C.绝对数 D.率 E.变异系数 244.抽样调查的目的是( E )
A.研究样本统计量 B.研究总体统计量 C.研究典型案例 D.研究误差 E.样本推断总体参数 245.样本是总体中( D )
- 13 -
A.任意一部分 B.典型部分 C.有意义的部分 D.有代表性的部分 E.有价值的部分
246.某厂发生食物中毒,9名患者潜伏期分别为:16、2、6、3、30、2、lO、2、24+(小时),问该食物中毒的平均潜伏期为多少小时( C ) A.5 B.5.5 C.6 D.lO E.12 247.正态分布是以( E )
A.t值为中心的频数分布 B.参数为中心的频数分布 C.变量为中心的频数分布 D.观察例数为中心的频数分布 E.均数为中心的频数分布
248.用一种新药治疗高血脂症8例,观察治疗前后红血清成固醇的浓度变化,欲知该药是否有效,宜采用( A )
A.配对设计t检验
B.成组设计两样本均数比较的t检验 C.成组设计两样本几何均数比较t检验 D.两样本均数比较u检验 E.x2检验 249.计算相对数的目的是( E )
A.为了进行显著性检验 B.为了表示绝对水平 C.为了便于比较 D.为了表示实际水平 E.为了表示相对水平
250.作四格表卡方检验,当N>40,且( E )时,应该使用校正公式。
A.T<5 B.T>5 C.Tx20.01(3),可以认为( A )
A.各总体率不同或不全相同 B.各总体率均不相同 C.各样本率均不相同 D.各样本率不同或不全相同 E.样本率与总体率均不相同
252.从统计学的角度看,下列指标属于绝对数的是( D )
A.甲区的急性传染病人数为乙区的1.25倍 B.甲区某年急性传染病的发病率为382/10万 C.甲区占某市急性传染病的比重为18% D.某区某男身高168厘米
E.甲区某年急性传染病的死亡率为52.2/10万 253.下列关于统计表的要求,叙述错误的是( E )
- 14 -
A.标题位于表的上方中央 B.不宜有竖线及斜线 C.备注不必列入表内 D.线条要求三线式或四线式 E.无数字时可以不填
254.比较甲、乙、丙三地区某年度某种疾病的发病率情况,可用( A )
A.条图 B.线图 C.直方图 D.圆形图 E.直条构成图
255.描述某地某地210名健康成人发汞含量的分布,宜绘制( B )
A.条图 B.直方图 C.线图 D.百分条图 E.统计地图
256.某次研究进行随机抽样,测量得到该市120名健康成年男子的血红蛋白数,则本次研究总体为( C )A.所有成年男子 B.该市所有成年男子 C.该市所有健康成年男子
D.120名该市成年男子 E.120名该市健康成年男子 257.调查某单位科研人员论文发表的情况,统计每人每年的论文发表数应属于( A )
A.计数资料 B.计量资料 C.总体 D.个体 E.样本258.以舒张压≥12.7KPa为高血压,测量1000人,结果有990名非高血压患者,有10名高血压患者,该资料属( B )资料
A.计算 B.计数 C.计量 D.等级 E.都对 259.红细胞数(1012L-1)是( B ) A.观察单位 B.数值变量 C.名义变量 D.等级变量 E.研究个体 数值变量资料的统计描述
260.一群7岁男孩身高标准差为5cm,体重标准差为3kg,则二者变异程度比较( D )
A.身高变异大于体重 B.身高变异小于体重 C.身高变异等于体重 D.无法比较 E.身高变异不等于体重 261.随机抽取某市12名男孩,测得其体重均值为3.2公斤,标准差为0.5公斤,则总体均数95%可信区间的公式是(C)
A.3.2±t0.05.11 ×0.5/ B.3.2 ±t0.05.12 ×0.5/C.3.2 ±t0.05.11 ×0.5/ D.3.2±1.96×0.5/ E.3.2 ±2.58×0.5/
262.X=30,?X2=190, ?5. 某组资料共5例,则均数和标准差分别是( D )
A.6和1.29 B.6.33和2.5 C.38和6.78 D.6和1.58 E 6和2.5
263.均数与标准差之间的关系是( A ) A.标准差越小,均数代表性越大 B.标准差越小,均数代表性越小
C.均数越大,标准差越小 D.均数越大,标准差越大 E.标准差越大,均数代表性越大
264.计算某血清血凝抑制抗体滴度的平均水平宜用( B)
A.均数 B.几何均数 C.中位数 D.四分位数 E.相对数
265.两样本均数比较的t检验中,结果为P<0.05,有统计意义。P愈小则( E ) A.说明两样本均数差别愈大 B.说明两总体均数差别愈大 C.说明样本均数与总体均数差别愈大 D.愈有理由认为两样本均数不同 E.愈有理由认为两总体均数不同
266.从一个总体中抽取样本,产生抽样误差的原因是( A )
A.总体中个体之间存在变异 B.抽样未遵循随机化原则 C.被抽取的个体不同质 D.组成样本的个体较少 E.分组不合理
267.某地区抽样调查1000名成年人的血压值并制作成频数表,此资料属于( A )
A.计量资料 B.计数资料 C.等级资料 D.半定量资料 E.离散型资料
368.各观察值均加(或减)同一数后( B ) A.均数不变,标准差改变 B.均数改变,标准差不变 C 两者均不变 D、两者均改变 E.以上均不对 269.下列关于统计表的要求,叙述错误的是( E ) A.标题位于表的上方中央 B.不宜有竖线及斜线 C.备注不必列入表内 D.线条要求三线式或四线式 E.无数字时可以不填
270.标准差越大的意义,下列认识中错误的是( B )
A.观察个体之间变异越大 B.观察个体之间变异越小 C.样本的抽样误差可能越大 D.样本对总体的代表性可能越差 E.以上均不对 271.样本是总体的( C )
A.有价值的部分 B.有意义的部分 C.有代表性的部分 D.任意一部分 E.典型部分 272.下列哪项不是t检验的注意事项( D ) A.资料应具备可比性 B.下结论切忌绝对化 C.根据资料选择适宜的检验方法 D.分母不宜过小 E.资料应服从正态分布
273.描述某地某地210名健康成人发汞含量的分布,宜绘制( B )
A.条图 B.直方图 C.线图 D.百分条图 E、统计地图
274.关于统计资料的列表原则,错误的是( A ) A.横标目是研究对象,列在表的右侧;纵题目是分析指标,列在表的左侧
B.线条主要有顶线,底线及纵标目下面的横线,分析指标后有斜线和竖线 C.数字右对齐,同一指标小数位数一致,表内不宜有空格 D.备注用“*”标出,写在表的下面 E.标题在表的上端,简要说明表的内容
275.比较某地1990~1997年肝炎发病率宜绘制( C ) A.直条图 B.构成图 C.普通线图 D.直方图 E.统计地图
276.说明两个有关指标的比为( B )
A.率 B.相对比 C.构成比 D.频率 E.频数 277.相对数使用时要注意以下几点,其中哪一项是不正确的( B )
A.比较时应做假设检验 B.注意离散程度的影响 C.不要把构成比当率分析 D.二者之间的可比性 E.分母不宜过小
278.t<t0.05(v),统计上可认为( B ) A.两总体均数不同 B.两总体均数相同 C.两样本均数不同 D.两样本均数相同 E.以上均不是
279.社会经济统计的数量特点表现在( D )
- 15 -
A.它是一种纯数量的研究
B.它是从事物量的研究开始来认识事物的本质 C.它是从定性认识开始以定量认识为最终目的 D.它是在质与量的联系中研究社会经济现象的数量方面 280.若不断重复某次调查,每次向随机抽取的100人提出同一个问题,则每次都能得到一个回答“是”的人数百分数,这若干百分数的分布称为( D ) A.总体平均数的次数分布 B.样本平均的抽样分布 C.总体成数的次数分布 D.样本成数的抽样分布 281.当变量数列中各变量值的频数相等时( C ) A.该数列众数等于中位数 B.该数列众数等于均值 C.该数列无众数 D.该众数等于最大的数值 282.描述数据离散程度的测度值中,最常用的是( B ) A.全距 B.平均差 C.标准差 D.标准差系数 283.计算无关标志排队等距抽样的抽样误差,一般近似采用( B )
A.多阶段抽样的误差公式 B.简单随机抽样的误差公式
C.分层抽样的误差公式 D.整群抽样的误差公式 284.将报告期两个城市物业管理费用的物价水平进行综合对比,属于( D ) A.强度相对数 B.动态相对数 C.结构影响指数 D.静态指数
285.某地区商品销售额增长了5%,商品零售价格平均增长2%,则商品销售量增长( C ) A.7% B.10% C.2.94% D.3%
286.对于有线性相关关系的两变量建立的直线回归方城Y=a+bx中,回归系数( B ) A.肯定是正数 B.显著不为0 C.可能为0 D.肯定为负数
287.若产品产量增加,生产费用不变,则单位产品成本指数( B )
A.上升 B.下降 C.不变 D.不确定
288.下列现象中具有侠义相关系数的现象的是( C ) A.定期存款的利率与利息 B.某种商品的销售额与销售价格 C.居民收入与商品销售额 D.电视机产量与粮食产量
- 16 -
289.某市工业企业2007年生产经营成果年报呈报时间规定在2008年1月31日,则调查期限为( B ) A.一日 B.一个月 C.一年 D.一年零一个月 290.全面调查和非全面调查的划分依据是( B ) A.调查组织规模的大小 B.调查对象所包括的单位是否完全 C.最后取得的调查资料是否全面 D.调查时间是否连续
291.直接反映总体规模大小的指标是( A ) A.总量指标 B.相对指标 C.平均指标 D.变异指标 292.如果变量X和变量Y之间的相关系数为1,说明两个变量之间存在( C )
A.微弱相关关系 B.显著相关关系 C.完全相关关系 D.没有相关关系
293.在分组时,凡遇到某单位的标志值刚好等于相邻两组上下限数值时,一般是( A )
A.将此值归入上限所在组 B.将此值归入下限所在组 C.将此值归入两组均可 D.另立一组
294.计算结构相对指标时,总体各部分数值与总体数值的对比求得的比重之和( C ) A.小于100% B.大于100% C.等于100% D.小于或大于100%
295.若物价上涨,商品的需求量相应减少,则物价与商品需求量之间的关系为( B )
A.不相关 B.负相关 C.正相关 D.复相关 296.下列分组中哪个是按照数量标志分组( A ) A.企业按年生产能力分组 B.企业工人按性别分组 C.人口按民族分组 D.家庭按城镇分组 297.全面调查与非全面调查的划分依据是( B ) A.调查组织规模的大小
B.调查对象所包括的单位是否完全
C.最后取得的资料是否全面 D.调查时间是否连续 298.由反映总体各单位数量特征的标志值汇总得出的指标是( B )
A.总体单位总量 B.总体标志总量 C.相对指标 D.平均指标 299.抽样误差是指( C ) A.调查中所产生的登记性误差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