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简述视听语言的基本原理
视听语言的基本原理
视听语言包括狭义的视听语言和广义的视听语言。
所谓狭义,就是镜头与镜头之间的组合;所谓广义,还要包含了镜头里表现的内容--人物、行为、环境甚至是对白,即电影的剧作结构,又称蒙太奇思维。在广义的意义上讲,所有的影视作品都是由视听语言所书写而成的文章,只不过这文章不再仅仅存在于白纸之上罢了。
简述视听语言的基本原理,大概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 一、影像
(一)镜头:镜头的理解要从设备和拍摄过程中提到的镜头两方面分析。
从设备上讲,物理学中指摄像机上的光学透镜组。
拍摄时说的镜头指剪辑后说的镜头是指两个剪辑点之间的一段画面一次开机到一次关机之间所摄取的一段画面,是未经剪辑的原始素材。 1、形成影像的基本元素
? 机位:任何镜头开始时,摄影机的位置。 ? 画框:最终观看到的影像的边缘。 ? 构图:画面的结构、布局。
? 景别:画面范围的大小、距离的远近。 ? 角度:摄影机与被摄物体的水平与垂直夹角。
? 焦距:从镜头镜片的中心点到光线能清晰聚焦的那一点之间的距离。 ? 摄影机的运动:摄影机在拍摄时的位置或角度的改变。 ? 照明:拍摄现场中的光效。 ? 色彩:画面的色彩表现。
? 场面调度:对于拍摄现场各个元素的综合调度。
2、摄影对于形成影像具有重要的意义
例如摄影机取景框的存在,决定了影像的构图;摄影机距离被摄物体的远近,决定了影像的景别等等 (二)画框与构图 1、画内空间和画外空间
画内空间是我们在画框以内能够直观看到的,而画外空间是留给我们去想象的。画框未必包围所有的故事情境与人物,原本画框以内空间展现的故事,也可能会延伸到画框以外。
画外空间的主要构成方法: (1)拍摄对象出入画。
(2)人物指向画外的视线或者动作 。 (3)画外的人物或者物体投射在画内的影子。 (4)利用镜子等有反射功能的物体或平面。 (5)画外人物有局部出现在画内
(6)对画面长时间停留,引人联想画外空间。 (7)摄影机的运动。
(8)打破画面内的一些空间隔断。 (9)画外音。
2、构图:指画面的结构、布局,即画面中各形象元素的联结关系、组合结构。 (1)线条。观察画面中是否存在明显的线条与轮廓。 (2)几何形状
(3)水平与垂直的关系。 (4)位置、重心、平衡。
(5)各元素的长短、大小、面积的对比。会造成力量的对比,有时候,也会用以表达特定的内涵。
(6)光影、颜色的变化。由于照明、色彩的不同,会在画框中形成区域不同的光斑、色块,不同的光线强弱、色彩对比,也是构图需要考虑的重要方面之一。
3、构图的重要原则:平衡原则、变化原则、动态构图原则。 (三)景别与角度
1、景别:镜头由于与被拍摄物体的距离不同或焦距不同,所摄取的不同范围的画面。
远景:广阔的场面。 全景:人物的全身。
中景:膝盖以上部分或场景局部。 近景:胸部以上部分或物体局部。 特写:脖颈以上部位或被摄物体的细部。 2、角度
(1)正面角度:镜头正对着被摄主体的正面拍摄。多用于介绍人或物的全貌。 (2)侧面角度:镜头与被摄主体正面成90度左右的夹角。适合表现运动动作等 (3)背面角度:与正面相反。适合表现人物与背景的关系,制造悬念等。 (4)平视角度:镜头与被拍摄对象在同一水平高度。表达平等、平静、客观、公正的态度。
(5)仰视角度:镜头高度低于被拍摄对象。表达景仰、崇敬的态度。 (6)俯拍角度:镜头高于被拍摄对象。表达蔑视、贬义的态度。
(四)焦距:从镜头的镜片中间点到光线能清晰聚焦的那一点之间的距离。 ·变焦:拍摄时对于焦点和焦距的相应调整。
·对焦:调整焦点,使被拍摄物位于焦距内, 成像清晰。 ·失焦:被拍摄物偏离出焦距以外,成像模糊。
·选焦:选择景深中的某一个层面清晰对焦,其他层面成像模糊。 ·跟焦:改变焦点,使移动的人物位于焦距之内。 ·拉焦:焦点由一处重点移到另一处,速度相当突然。
·长焦镜头。俗称望远镜头,视野较窄,景深较小,常用于表现较远处的物体如果拍摄运动物体,往往需要配合变焦摄影,避免失焦。
·短焦镜头。俗称广角镜头,视野较宽,景深较大,常用于表现较大范围的视域。 ·标准镜头。
(五)景深:指距离摄影机镜头最近的清晰影像到最远的清晰影像之间的距离。景深大小由光圈、焦距、物距决定 (六)运动摄影
1、镜头的运动:推、拉、摇、移、升、降、甩 ●推:镜头水平方向直线向前运动。 ●拉:镜头水平方向直线向后运动。 ●摇:镜头位置不变,角度改变。
●移:镜头在水平面上或空间中的位置发生明显变化,镜头运动线路可以是任意的。
●升:镜头在空间中垂直方向向上运动。 ●降:镜头在空间中垂直方向向下运动。
●甩:镜头快速的角度或位置改变。通常用来表现一个动作与这个动作的快速反应。
(七)灯光与色彩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