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10-11第2学期考试大纲
2010-11学年第2学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考试大纲
一、 题型
1、辨析题(4x6’=24’) 2、简答题(3x8’=24’) 3、评述题(2x5’=10’) 4、文本阐释题(2x6’=12’) 5、课堂反馈题(1x14’=14’) 6、材料分析题(1x16’=16’)
二、 主要复习内容
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1、马克思主义狭义与广义的理解
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理论渊源的合理成分与局限性分析 3、马克思的伟大发现及其意义
唯物主义历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的两个伟大的发现。唯物史观以人类社会为研究对象,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普遍规律。以剩余价值理论为核心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以生产关系为研究对象,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特殊运动规律。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两大理论支柱。
4、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与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1、哲学与科学、常识的关系理解 2、哲学的价值理解 3、哲学基本问题的理解
哲学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内容:1,物质和精神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1
2,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首先是由哲学这门学科的性质决定的,不研究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就不可能是哲学。其次是由哲学发展的历史证明的,一部哲学发展史,就是围绕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而展开斗争的历史。 再次是由于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在哲学理论体系中的地位决定的,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决定了哲学中其他问题。 最后是因为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人类社会生活中的根本问题,它必须成为哲学的根本问题。
4、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物质范畴的理解
物质范畴是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基石。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 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物质范畴是对物质世界多样性和统一性所作的最高的哲学概括。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存在性,它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5、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劳动、实践的理解 6、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1,实践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2,人类实践活动的具体形式是丰富多样的;3,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如果离开了社会实践,抽去社会性这一环节,人与自然的关系就变成了动物与自然的关系。只有通过劳动实践才可能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它们的和谐统一。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一切社会现象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找到最后的根源,才能得到最终的科学说明。社会生活的实践性:1,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2,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3,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7、联系的客观性理解;发展的实质
2
8、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9、哲学范畴“度”、“扬弃”的理解及其意义 10、意识的能动作用及其重要性
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主要表现在:1,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2,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3,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4;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重要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是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主观映像,这是物质,意识关系问题上的唯物主义。意识对物质有能动的反作用,这是物质,意识关系问题上的辩证法。而无论物质决定意识,还是意识反作用于物质,都离不开社会实践,只能在实践中发生,在实践中实现。
第二章、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 1、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
2、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认识的本质以及认识运动规律问题上的基本观点
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它的具体内涵包括:1,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认识的目的是在观念中再现客体固有的结构,性质和规律。2,主体对客体的反映不是直观的,消极的,一次性完成的,而是以实践为基础的能动的,积极的,逐步深入的过程。
认识运动规律问题上的基本观点: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认识运动呈现出一个反复与无限发展的过程。所谓具体的,即主观认识要与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的客观实践相符合;所谓历史的,即主观认识要与特定历史发展阶段的客观实践相适应。由于客观实践是具体的,历史的,所以主观认识也应该是具体的,历史的。
3、旧唯物主义反映论的合理前提与严重缺陷
合理前提:旧唯物主义坚持反映论,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3
严重缺陷:一是离开实践考察认识问题,因而不了解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二是不了解认识的辩证性质,离开辩证法来考察认识问题,不能把认识看作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而认为认识是一次性完成的。这种直观的消极被动的反映论是不科学的。
4、主观和客观、认识与实践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表明,这个统一应当是具体的,历史的。所谓具体的,即主观认识要同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的客观实践相符合;所谓历史的,即主观认识要同特定历史发展阶段的客观实践相适应。由于客观实践是具体的,历史的 ,所以,主观认识也应当是具体的,历史的。
5、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关系 6、思维的至上性与非至上性统一 7、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 8、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1、唯心史观的主要缺陷
唯心史观的主要缺陷:至多考察了人们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有进一步考究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动因和经济根源,因而从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出发,把社会历史看成是精神发展史,根本否认社会历史的客观规律,否认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
2、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分水岭
3、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的理论意义 4、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即它在反映社会存在的同时,还有自己特有的发展形
4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