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概论作业答案
A、推行和实现社会保障制度的工作 B、本职工作之外为群众服务C、没有报酬的为群众服务的工作 D、国家组织的社会服务工作 三、名词解释:
1、社会制度——有宏观、中观和微观之分,宏观的社会制度指一个国家的总的社会经济制度,中观的社会制度指重要的生活领域中的社会关系及行为规则系统,微观的社会制度指具体的办事规则。社会学研究社会制度着眼于中观尺度,认为社会制度是为了满足人类的社会需要,在一定的历史和现实条件下形成的社会关系及与此相联系的社会活动的规范体系。
2、派生的社会制度——是指在本原的社会制度的基础上分化和形成的社会制度。它是人类的需要和满足需要的手段不断发展而形成的新的社会制度,主要包括政治制度、宗教制度和教育制度等。
3、社会控制——是运用社会力量对人们的行为进行制约和限制,使之与既定的社会规范保持一致的过程。狭义的社会控制是指对越轨行为的约束。
4、群体意识——是基于个人对群体的认同和归属而形成的成员对群体的责任感,它是群体成员为了维护群体利益、实现群体目标,自己应该怎样做的考虑,具体表现为群体成员为了群体利益而采取的积极主动的努力。
5、社会问题——是指人文环境失调,影响了广大社会成员的正常生活和社会进步,需要动用社会力量加以解决的问题。
6、贫穷文化论——从文化的角度解释贫穷现象的理论,该理论认为穷人之所以长期和世代贫穷,是因为他们拥有特有的贫穷文化。
7、社会保障——社会保障也叫社会安全,是国家和社会依照法律对因不能参加正常劳动或遭受意外而不能维持基本生活的社会成员提供最低限度的经济援助,以保障其基本生活的制度。
8、乡村建设运动——是19世纪20---30年代由我国一批知识分子倡导并参与的复兴和建设农村、解决中国农村问题为主旨的社会改良运动。其中晏阳初领导的华北平民教育运动和梁漱溟领导的山东乡村建设运动较有影响。
二、简答及论述题:
1、我国反贫穷实践的成就及存在的问题。
答:所谓贫穷,是指由于收入不足而导致生活匮乏的状态。我国的贫穷问题十分严重,从世界水平看,我国一直受贫穷困扰着。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非常重视这一问题。我国的反贫穷主要是农村贫困地区的脱贫问题。
采取的主要措施有:
通过社会发展,来达到解决大多数贫困地区人民的温饱问题,使贫困地区初步形成依靠自身力量发展商品经济的能力,逐步摆脱贫困,走向富裕,同时对贫困地区进行政策调整,变单纯的分散救济为整体经济开发,变“输血”为“造血”等。经过数年努力,我国贫困问题逐步缓解,贫困人口明显减少,贫困地区人民的生活明显改善。
当然,在反贫穷过程中,还有许多问题:
反贫穷只注重经济开发,而忽视了社区发展的真正内涵,有的地方扶贫效果不明显等。
2、社会问题的成因?
答:(1)社会问题是指人文环境失调,影响了广大社会成员的正常生活和社会进步,需要运用社会力量加以解决的问题。人文环境失调包括社会关系失调、人与环境失调两方面。
(2)人与环境关系失调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原生环境问题,即自然界本身存在的因素对人类生存和生产带来的不利影响以至威胁。二是次生环境问题,即被人类改变了的自然环境反过来对人类造成威胁,另外,人类对环境压力过大,环境资源难以承载这种压力。
(3)社会关系失调。人们之间关系不协调状态主要表现在:群体利益的冲突以致对立,群体间价值观念的冲突,社会结构失调、社会解组等。
3、劳动就业问题的实质及我国解决劳动就业的措施?
答:(1)劳动就业问题是指在劳动年龄内有劳动能力的人未能从事劳动或有效劳动,而产生的不利于个人生存和社会发
展的状况。其实质是劳动力资源同生产资料不能合理配置。
(2)我国的劳动就业问题表现为:待业、失业(包括显性失业和隐性失业。)
(3)虽然我们在解决就业方面取得了很大成绩,但问题仍十分严重。我国面临的就业问题主要是新增劳动力的就业和解决隐性失业问题两个方面。
(4)我国解决就业问题的途径是:发展生产,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广开就业渠道;控制人口增长;建立待业、失业保险制度。
4、试论社会保障的功能?
答:社会保障是国家和社会依照法律对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予以保障的制度。社会保障主要是经济上、物质上的保障或帮助,是当社会成员遇到困难时的一种援救措施。其实质是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来缓解社会问题。 功能:
(1)满足无劳动能力者的基本生活需要,保障其生活的安全。社会保障的基本内容是向老、弱、病、残、呜咽人员等提供物质帮助,保证这些处于不利境况的社会成员的安全。
(2)维护社会稳定。社会保障通过向不幸者提供保障,缓解各种社会矛盾,从而保持社会的稳定。
(3)保护和维持劳动者的工作能力,保障劳动力的再生产,刺激劳动潜力的充分发挥。国家和社会通过向有劳动能力的人提供保障,可以使其劳动潜力不致丧失,而是为它的发挥创造基本条件。
(4)促进社会公平和社会进步。社会保障通过合理收入的再分配,向蒙受不幸者提供参与公平竞争的基本条件。通过收入再分配,调节社会成员收入上的过分悬殊,这也是社会进步的目标。 (5)社会保障也有反功能:
第一,社会保障实行初期,某些国家和政府通过此手段使那些处于不利地位的人就范,未能保障其合理的权利。 第二,在实行高福利制度的情况下,使一些人滋生了懒汉心理,不利于人潜在能力的发挥。
5、我国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的特点及改革方向? 答:我国城乡社会保障的特点:
(1)城乡社会保障的二元性。我国社会城乡二元结构,表现在社会保障方面则是城乡居民,特别是全民所有制职工享
受良好的保障和福利,农村居民所得到的保障很少。
(2)城市社会保障的包办性和农村社会保障的自助性。城镇居民的保障和福利由国家(或企业)包揽下来,在农村主要是靠农民自己力量解决问题。
(3)行政推动。社会保障借助各级各类组织运行和起作用的。使行政管理体系同社会保障推行体系合一。政府和与政府密切相关的群团组织成为社会保障制度的推行者和有效执行者。
(4)社会保障制度的实施,社会工作的开展主要由各级各类国家干部、公职人员承担。 这种社会保障既给人民生活以保障,稳定了社会秩序,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A、农村保障水平低;
B、城市的就业保障带来社会流动困难,使一些人滋生了消极不思进取的工作态度; C、高福利给国家财政带来巨大压力;
D、城乡巨大差异使农村居民千方百计进入城镇,给城市带来巨大压力。 改革方向:
A、改革城市原有社会保障制度。扩大保障范围,完备保障项目,多方筹集、合理利用保障资金。完善社会保障的行政管理体系。
B、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根据农村条件,建立起合适的社会保障体系。
C、发展社区服务。通过社区服务不但可以解决社区居民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还可以弥补政府社会保障资金的不足。
D、建立健全社会工作体系。
《社会学概论》第四次作业
一、填空题:
1、人类要善于利用____自然资源___为人类的社会发展服务,要__保护资源_____、 _____开发资源________、___利用资源_________三种措施统一考虑。
2、维科认为世界各民族都经历了___神的统治(神灵时代)______、__贵族统治(英雄时代)____、___人民统治(凡人时代)_________三个历史阶段。
3、“文化类型”说是由____索罗金_______提出的。
4、社会均衡论的主要代表是意大利社会学家___帕雷托_______和美国社会学家____帕森斯________等。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