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陕西筝派音乐历史与现状研究
对筝的起源,说法不一,主要有三种见解:
第一种认为:筝渊源于瑟。唐赵磷《因话录》记述:“筝,秦乐也,乃琴之流。古瑟五十弦,自黄帝令素女鼓瑟,帝悲不止,破之,自后瑟至二十五弦。秦人鼓瑟,兄弟争之,又破为二。筝之名自此始。宋代《集韵》中载有:“秦人薄义,父子争瑟而分之,因此为名。筝十二弦,盖破二十五而为之也。” 日本第十七世纪元禄年间宫廷乐师冈昌名所著《乐道类集》中记载有:“...或云:秦有婉无义者。以一瑟传二女,二女争引破,终为二器,故号筝。” 二人争瑟,由争夺而产生了“筝”,这种说法还没有确切的证据,只是传说而已。
第二种认为:筝是由秦国名将蒙恬所造或蒙恬所改革。公元前237年(始皇十年),秦宰相李斯上书劝秦始皇收回他对客卿们下的逐客令的一段话中,有两处谈到筝,即“弹筝博髀”和“退弹筝而取韶虞”。这在时间上比蒙恬发迹之初早了十六年。所以蒙恬造筝的说法是靠不住不的。在《旧唐书.音乐志》中,&127;对蒙恬造筝也持否定的看法。至于蒙恬改革筝的说法倒是有可能的。清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记载:“古筝五弦,施于竹如筑,秦蒙恬改于十二弦,变形如瑟,易竹于木,唐以后加十三弦①。”这一段文字记述了蒙恬曾改革了筝。
第三种认为:早期筝是五弦竹筝,筑身瑟弦。如:东汉应劭《风俗通》云:“筝五弦,筑身而瑟弦。”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宋代徐铉校定重刊本)中记载:“筝,鼓弦竹身乐也,从竹,争声。” 从历史材料看,早期筝与筑更为类似:都是筑身,都是竹制,都是五弦。
总之,筝很可能来源于一种大竹筒制作的五弦或少于五弦的简单乐器。年代当在春秋战国时期或春秋战国之前,不可能在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的秦代。筝、筑、瑟的关系,既不是分瑟为筝,也不是由筑演变为筝,而很可能是筝筑同源,筝瑟并存。五弦竹制筝演变为十二弦木制筝,筑身筒状共鸣结构演变为瑟身长匣形共鸣结构,可能是参照了瑟的结构而改革的。
(2)秦筝起源于秦地
陕西筝派的学者认为秦筝主要起源于秦地。最早见于周延甲先生的《谈“秦筝归秦”》一文。周延甲先生是20 世纪50 年代进入正规音乐院校的第一批古筝专业学生,是“秦筝归秦”的领头人和第一代实践者。周氏在文中对秦筝归秦的解释,应是关于秦筝说的最早史料: “秦筝归秦”第一个“秦”字,与筝连起来是乐器的专用名词,说明筝的发祥地、筝弹奏的秦声秦韵,秦筝“发西气”,秦筝“奏西音”,都是这个意思; “归”,是针对秦始皇“退弹筝”而言的,筝在 ①
王珣《“秦筝归秦”引领陕西筝乐的复兴之路—写在“秦筝学术论坛”暨“周延甲作品音乐会”之际》,[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季刊)》2009年第4 期。
秦地,两千多年前“退”,两千多年后的今天,又要“归”到人民中来; “秦筝归秦”的第二个“秦”字,是指陕西这个秦人聚居的地方。
魏军先生在《秦筝源流新证》一文中明确地提出筝确为秦人乐器,其文曰: “弹筝??真秦之声也”,说明筝确为秦人乐器,后人称之为“秦筝”。“真秦之声”之“真秦”指的什么呢? 秦之发祥地为犬丘( 今天水) 。真正的秦之音乐就起源与此。秦人离犬丘迁居关中乃春秋之初。保留的不容舍弃的秦之传统中有筝,可见筝的历史与秦地有关。
除此之外,焦文彬先生的专著《秦筝史话》中谈到: “筝是秦人的伟大创造,有口皆碑,有史可证,也有案可查。”其中他通过对诗词文献中涵盖秦筝的词句来论证秦筝为古筝的专有名词,秦筝乃秦人所创制。
(3)当时秦筝的形制构造
专家学者对筝当时的形制这一问题尚无定论。当时的筝可能是个棒状的东西,或是将圆竹筒对剖为两半的形状,当时的筝是很简陋的,其外观工艺也很简单,并不像后世的筝那样。筝的形制类似于长方形的盒子,这个盒子有个箱体叫做共鸣箱,在这个箱体的表面上有一个面板,筝的质地基本以竹子为主,有时也有木头的,面板上有弦,当时的秦筝是5弦的,后来才慢慢出现12弦、13弦等各种形制的筝。筝在发展过程中它的形制构造也是变化的。魏晋南北朝时代筝的形制则基本和后世的一样了。傅玄《筝赋序》中说:“今观其器,上崇似夭,下平似地,中室准六合;弦柱十二,拟十二月。”这时的筝,基本上音箱形状是面板为圆、背板为平,和后世的已经很相近了。从古筝的历史来看,形制的变革进展是极其缓慢的。在其发展过程中,经历了弦数的不断增加、使其音域也随之不断加宽。
(4)筝在秦地的运用
《史记·李斯列传》中记载,李斯谏秦始皇曰:“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目者,真秦之声也。”此文献可以清晰地说明早在公元前237年筝便流行在秦地了。其后两千多年中,筝在秦地或宫廷或民间延续不断,并把这一传统演奏形式流传至今。以上记载也说明当时的筝是个合奏乐器,并不是一个独奏的乐器,而且是为歌伴奏的。
2.秦筝在各历史时期的发展
早期筝的表演形式主要是以弹唱为主,春秋战国时期,筝已流传至许多地区。秦、汉两代已发展得相当普遍,曲目既有前代的《驺虞》、《鹿鸣》等雅曲,东晋、南北朝时期,在制作形制的变化同时,吴歌和荆楚西曲在清商乐中大量使用,又有当代民间的小曲。并用筝来演奏。此时的筝曲代表曲目有《三洲曲》、《乌啼》、
《采莲》等。宋、辽、金、元这一时期受战乱的影响,随着相和歌的兴起,在宫庭燕乐中筝仍有多种演奏形式,筝开始逐渐转变为主奏乐器,如齐奏、独奏与舞蹈、弹唱等。①然而,在明清盛世的五百年间,演奏形式为古筝、三弦、琵琶、箫、管等乐器合奏,部分有价值的古曲、定弦方法没有传承下来。但幸运的是元、明流行的“弦索”六十余套及很多演奏形式得到保存,由于当时清末战乱加上乐曲仅靠艺人口传心授,它给我们带来了宝贵的研究价值。 (1)秦汉时期的秦筝
秦时期,是秦筝的大发展时期,卿大夫有管馨,此时筝的形制与制作技艺有了极迅速的发展,这一时期也是秦筝的第一个光辉璀璨时期。在这期间,士有琴瑟,秦筝不仅没有因为秦廷的“退弹筝”,而是成为诸多弹弦乐器的“准”。它没有失去自己的光辉,此时除五弦筝外,陆续出现了十二弦、十三弦筝,而且有了长足的发展。西汉至东汉前期,政治家桓宽的《盐铁论》有“古者土鼓由块抱击木扮石以尽其欢”的记载,说明筝在这个时期己经开始走下坡路,开始被卿大夫、士大夫等阶层所边缘化,但仍然深深的受民间所喜爱,也说明筝在明间的使用更加频繁而广泛。东汉以后,与筝相关的一记载逐渐多了起来。史,传记里都有关于筝的记述。甚至出现了以筝为题材的文学作品,出现了像侯瑾、顾野王、傅玄、曹植、秦罗敷、陶融妻陈氏、梁简文帝等等②这些有很高艺术修养和文化教养的秦筝艺术家。他们在这一时期艺术家们整理、创作了一批筝曲,他们把筝艺推向了一个新的天地。到了东汉后期,筝又回到了上层社会乃至统治阶级的视野,重新焕发出其本身的魅力。对秦筝在理论方面的研究、音乐美学体系的设立,在秦汉时期开始建立并且逐步繁荣起来。侯瑾、阮瑀、傅玄、顾恺之、贾彬、陈氏、顾野王,梁简文帝的八篇《筝赋》,堪称这方面的代表。
(2)隋唐时期的秦筝
唐代是一个人才辈出的时代,比如,隋代宫廷音乐中,出现了古代历史上有名的几次治国盛世,艺术方面的人才,更是灿若群星。唐代的筝曲、筝诗多以表达哀怨别离,随着盛世升平,或是听筝有感,古代筝乐也随着这段相对安稳的时期迎来了一个新的盛况。在唐代的咏筝诗人中,以自居易最有代表性,七部乐、九部乐中的传统乐舞有很多曲目都是以筝伴奏。筝在隋、唐、宋的音乐表演中,越往后,如四海宦游、离愁别等情感的表达,筝的参与和使用性就越高。唐明皇时期,由于他本人精通音乐,他的诗歌创作中有近二十首提到筝,重视音乐人才的培养,他本人也是一位弹筝的高手。筝乐工也同其他乐工一样,其地位大大的 ①②
贾晓莉. 古筝形制发展与20世纪筝曲发展的历史回顾[J]. 乐府新声,2012 李世斌《“真秦之声”的时代衍进》,《长安乐派研究文集》[C]陕西省民族管弦乐学会编 2009年出版。
提高。这种趋势,对弹筝艺术的发展与人才的培养,有了积极的作用。这些善弹筝的筝人在安史之乱后,流落各地,促进了这些地区筝技的发展。①
思念情荡的情绪为主。善于以筝传情,用筝乐引出人们内心深处的真情实感。怀古咏史等题材的诗都把筝与人,越成为常态事紧密相连。诗歌气质上虽显悲情,表达了他对那些底层人民的辛酸,但并不颓废、低迷同情、痛苦得感同身受。白居易对音乐舞蹈的精通,从不同侧面,为我们呈现出一幅唐代筝乐的历史画卷,这是任何人都无法与之相比的,他不仅为许多人导演过《霓裳羽衣舞》,还精通很多乐器,并且在民间流传也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他在貌似寻欢作乐的诗作背后,也借悲筝的审美形态反映出下层艺伎之苦,他对筝的感情更是众多诗人中的佼佼者。或是因筝设喻,或是咏弹筝人等,白居易在《听夜筝有感》中“江州去日听筝夜,白发新生不愿闻”的情绪。以至于催生出了白发,不愿再听哀筝,这样的“悲”更具有感染力。不愿再想哀事,它不同于魏晋时期的悲,魏晋“筝赋”所描写的悲大多数是失利之悲,是丧权之悲。而白居易的筝悲无疑让人也会情不自禁的产生关爱之情。 (3)宋金时期的秦筝
宋词和音乐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著名史学家陈寅惜言“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当时的筝,不但在朝廷大典和文人雅集中作为伴奏乐器,原本在晚唐、五代、宋初多作为酒席宴前娱宾遣兴之用的宋词不断发展,词是一种音乐文学,因此,。随着宋词的升华,在这种背景之下,与词一起共生共荣的筝乐文化,尤其是诗人、词人、曲家、戏剧家地推崇。由于文化管理观念的开放性,此种靡靡之音,音乐文化的重心开始转移,表面上是歌舞升平,在平民的娱乐中深受市井之辈,开始真正意义上由宫廷向民间大跨度转移。而筝作为宫廷雅乐的一面旗帜,受到各民族统治阶级及其上层人士的器重,更是当仁不让地在民间大为流行,极为普及,包括勾栏瓦舍艺人、路岐、行院、城镇市民。,筝乐还得到各类文人学士的赏识与推崇,出现了无处不鸣筝的现象,甚至青楼妓坊也是大行其道。
。宋朝的筝乐审美和咏悲,是闻者与乐者,可谓是悲天悯人,既是对个人人性的解放,文人与庶民在个人生活与国家前途的担忧与自我麻醉中的和筝吟曲,心怀天下的情怀,迎筝起舞。天下共赏,背后却是王朝的腐朽和人民的恨其不争,这也是跟国家的兴衰联系在一起的。而现代的筝乐筝曲,显然已经失去了这种乐应心声。
①
王英睿. 历史故事话筝情(五)——看牡丹听秦筝的隋唐时期(上)[J]. 乐器杂志:60-61.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