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题海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犯罪学学科发展回顾和前瞻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犯罪学学科发展回顾和前瞻

  • 62 次阅读
  • 3 次下载
  • 2025/7/15 14:48:45

的研究者,应当通过对我国犯罪学学科建设三十年的回顾、反思和检讨,进一步思索如何拓展视域,变革方法,与时俱进,推动犯罪学学科体系和学术观点的创新,为我国社会犯罪问题的解决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康树华,赵国玲.论新中国犯罪学的创立与发展[J].中国法学,1998,( 4). [2] [9][14]储槐植.刑事一体化论要[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261,280,221—224

[3]曹子丹.中国犯罪原因研究综述[M]. 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3:1—230。

[4]王牧.犯罪原因论概述[A].王牧.犯罪学论丛(第一卷)[C]. 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03:45.

[5][6]周良沱. 犯罪学群论[M]. 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7: 44,47—48.

[7] 皮艺军.本能异化——关于犯罪本源的新思考[A].万有新.犯罪根源:人固有的劣根性[A].王牧.犯罪学论丛(第一卷)[C]. 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03: 300-323.

[8] 赵廷光、莫洪宪.犯罪的本质、起源与产生[A].王牧.犯罪学论丛(第一卷)[C]. 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03: 132-134.

[10]翟中东.犯罪控制——动态平衡论的见解[M]. 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

[11]白建军.关系犯罪学[M]. 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447.

[12]陈兴良.主编絮语[A]. 陈兴良.刑事法评论(第1卷)[C]. 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2.

[13] 王牧.论犯罪学与刑法学的科际界限[A].王牧.犯罪学论丛(第三卷)[C]. 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05:377.

[15][18] 严励.论犯罪学研究的路径选择[A].王牧.犯罪学论丛(第六卷)[C]. 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08: 19 ,16.

[16]张旭.犯罪学要论[M]. 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

[17]李锡海.与犯罪学学科地位相关的几个问题[J].山东社会科学,2004(11). [19]康树华.论犯罪学[A].王牧.犯罪学论丛(第一卷)[C]. 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03: 9-10.

[20]宋浩波.犯罪学学科论[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2004(6).

[21]储槐植.犯罪发展与刑法演变[J].江西公安专科学校学报,2002(5). [22]周长康,张应立.论犯罪发展研究[J].青少年犯罪问题,2006(4). [23]周长康,张应立,钟绿芳.发展犯罪学[M]. 北京:群众出版社,2006.

[24]莫洪宪,王燕飞.和谐社会与我国犯罪学的发展——犯罪学范式的转换[EB/OL]. http://www.zgfzxyjh.com.cn/hexieshehui.htm.

[25]冯树梁.犯罪学与和谐社会建设[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五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第一辑)[C].2006:8.

[26]肖剑鸣,吴晖.传统犯罪学“三段论”体系的生态学观[J].政法学刊,2006(3). [27] [30]王牧,赵宝成.构建和谐社会:中国犯罪学发展的历史机遇——2006年犯罪学研究述评[J].中国法学2007(2).

[28]靳高风.论中国犯罪学的学科建设与发展———以社会科学发展与西方犯罪

学学科建设为视角[J].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2006(1).

[29]王牧,莫洪宪.中国犯罪学发展回顾与前瞻[N].检察日报,2008-7-22. [31]刘广三.犯罪现象论[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

[32]刘朝阳.试论犯罪学研究方法中存在的不足[J].山东公安专科学校学报,2000(3).

[33]王树林.关于犯罪黑数问题[J]. 湖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3). [34]杜雄柏.困境与出路——关于我国犯罪学实证研究的思考[J].吉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4).

[35]王利荣.犯罪学理论研究的现实困境[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5).

  • 收藏
  • 违规举报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10.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推荐下载
本文作者:...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

文档简介:

的研究者,应当通过对我国犯罪学学科建设三十年的回顾、反思和检讨,进一步思索如何拓展视域,变革方法,与时俱进,推动犯罪学学科体系和学术观点的创新,为我国社会犯罪问题的解决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康树华,赵国玲.论新中国犯罪学的创立与发展[J].中国法学,1998,( 4). [2] [9][14]储槐植.刑事一体化论要[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261,280,221—224 [3]曹子丹.中国犯罪原因研究综述[M]. 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3:1—230。 [4]王牧.犯罪原因论概述[A].王牧.犯罪学论丛(第一卷)[C]. 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03:45. [5][6]周良沱. 犯罪学群论[M]. 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7: 44,47—48.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单篇付费下载
限时特价:10 元/份 原价:20元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fanwen365 QQ:370150219
Copyright © 云题海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16052595号-3 网站地图 客服QQ:370150219 邮箱:37015021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