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题海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部编版(统编)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17 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部编版(统编)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17 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 62 次阅读
  • 3 次下载
  • 2025/5/29 18:22:23

4.易错字指导。“初”左边是“衤”,不是“礻”。学生临写生字,师巡视指导。 5.精读诗歌,学生汇报,教师点拨。 (1)课件出示第一、二句: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① 理解“潋滟”“空蒙”。

“潋滟”写出了晴天西湖波光闪动的特点;“空蒙”写出了雨天西湖云雾迷茫缥缈的特点。 ②指导学生说一说自己想象的画面。(课件出示:雨中西湖图片)

生:雨后的青山,升起了一团团白色的云雾。它们如轻纱一般随风飘动,若有若无。此时的青山犹如仙境。

③指导朗读:读出喜爱和赞美之情。 (2)课件出示第三、四句: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①理解“西子”。(即西施)

这两句诗中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比喻)

西湖是景,西子是人,一个景,一个人,怎么可以放在一起比较呢?

“西湖”和“西子”的名字里都有一个“西”字;“西湖”景美,“西子”人美,二者都有天然美的资质,所以诗人把西湖比作西子。这是多么奇妙的比喻啊!

“淡妆浓抹”指什么?(联系实际理解:老师平时化淡妆的样子和同学们上台表演化浓妆的样子。)

课件出示图片:西施淡妆浓抹对比图,思考:西施到底是淡妆好还是浓抹好?

生:都好。因为西施本来就很美,所以不管是淡妆还是浓抹都很合适。(板书:总相宜) ②师小结:西湖之美,何止晴天雨天,一年的春夏秋冬,一日的清晨黄昏,景色各异,美不胜收。所以诗人发出了这样的感慨——生齐读第三、四句。正因为这个美妙的比喻,西湖从此又有了“西子湖”这个人景合一的美称。

(3)有感情地配乐朗读。(播放古筝曲《春江花月夜》) (4)背诵古诗。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运用积累的方法尝试自学,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用现代文和图片相结合的方式理解古诗。让学生利用多种学习方法自读自悟,入情入境地诵读,想象古诗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对西湖的喜爱与赞美之情。另外,比喻是诗词中常用的一种手法,有助于塑造形神俱似的艺术形象。修辞手法是小学

9

阶段的学习内容,从“本体”与“喻体”之间的“类似点”进行突破,带领学生体悟诗词中的比喻之妙。

三、课外延伸。

搜集并阅读描写西湖美景的诗词,如:《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望湖楼醉书》。 设计意图: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能力的形成也离不开阅读量的支撑。以课本为载体的阅读量毕竟是有限的,阅读能力的提升需要课外阅读的支持。此环节推荐相关的拓展阅读内容,意在使课内外阅读有机结合,增加阅读量,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第3课时 (《望洞庭》)

课时目标:

1.认识“庭、未、盘”3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磨”,会写“镜、未、磨、遥、银、盘”6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一、揭题导入。

1.师:同学们,我们跟随作者“欣赏”了雄伟的天门山,“游览”了妩媚的西湖,现在我们一起去洞庭湖走一走,领略一下洞庭湖的美景。

2.结合学生收集的资料来介绍洞庭湖,指名说。课件出示洞庭湖的相关资料和图片。 生:洞庭湖位于湖南省的北部,岳阳市附近,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

生:八百里洞庭,烟波浩渺。水天相接,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湖中有君山,山上有诸多景点。

10

生:著名文学家范仲淹来到洞庭,留下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经典之作。 师:介绍得真不错,咱们一起去看看。 3.课件出示洞庭湖的画面。 师:你看到了什么景象?

生:夜晚的洞庭湖,天空、明月、湖水…… 师:你能用上一些词来形容看到的景物吗?

生:月明星稀、风清月朗、风月无边、皓月当空……

4.过渡:洞庭湖的景象非常迷人,从古至今有无数文人墨客被它吸引,写下了许多描写洞庭湖的美诗佳句。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有位大诗人刘禹锡来到了洞庭湖附近,看到了这样一幅美景,不禁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千古传颂的佳作。听,他正在吟诵呢!(教师板书课题:望洞庭)

课件出示:

刘禹锡,字梦得,河南洛阳人,唐朝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 主要作品有《陋室铭》《竹枝词》《杨柳枝词》《乌衣巷》等。 设计意图:

学生对于洞庭湖并不了解,通过直观展示洞庭湖的风光,激发学生的兴趣,拉近学生与洞庭湖之间的距离、与文本之间的距离。通过看图,初步感知诗文,为理解诗文内容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二、质疑问难,自悟诗意。

1.自读全诗,明确要求。读准字音,读不准的生字看生字表或者查字典,读通诗句。 2.指导生字的读音。

(1)注意“庭”是后鼻音的字,课件出示“廷”“蜓”等同音字,帮助学生认读。 (2)教学多音字“磨”时,通过组词的方式,让学生在词语中分辨其读音。 3.聆听教师范读,体会本诗的停顿之处。

望洞庭 [唐]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4.同桌合作读,个人汇报读,齐读。在朗读中感受古诗的节奏。

三、精读古诗,体会诗意。

11

1.引导学生自学,理解古诗大意。

(1)自读古诗,结合课文插图,借助书上的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句的意思。 (2)小组交流汇报。

(3)课件展示画面——西湖秋月图,教师讲述古诗的大意,学生对出诗句。

师:在月光皎洁的秋夜,洞庭湖的波光和皎洁的月光互为映衬,显得那么宁静、和谐。 生接:湖光秋月两相和。

师:烟波浩渺的洞庭湖上没有一丝风,水面平静得似一面没有被磨过的镜子。 生:潭面无风镜未磨。

师:远远望去,君山碧绿如翡翠,山点缀着水,水环抱着山。 生:遥望洞庭山水翠。

师:君山的影子倒映在水中,就像是在白银盘里放进的一只小巧玲珑的青螺。 生:白银盘里一青螺。

2.再读古诗,边读边思考,你读懂了哪些字或哪些词?说一说。(相:相互。和:和谐。镜:铜镜,比喻洞庭湖水面。镜未磨:未被磨过的铜镜。遥望:远望。)

3.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整首诗的意思。 设计意图:

此环节引导学生结合课文插图,借助书上的注释和工具书来理解诗句的意思,促进学生对古诗大意的理解,调动学生主动探究诗文的兴趣。

四、再读诗句,品读悟情。

课件出示: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1.引导学生交流: 课件出示:

(1)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时候?

(2)说说你眼前见到了哪些景物,这里藏着一个比喻句,找一找,再说说把什么比作了什么。 (3)“两相和”的“两”是指谁与谁?“和”是什么意思? 2.学生交流汇报。

(1)从“秋月”可以看出是秋天的夜晚。

(2)诗中作者把潭面比喻成未磨的镜子,这样的比喻突出了洞庭湖的柔和美、朦胧美。 (3)“两相和”的“两”指的是湖光与秋月。“和”的意思是“和谐”。

12

  • 收藏
  • 违规举报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10.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推荐下载
本文作者:...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

文档简介:

4.易错字指导。“初”左边是“衤”,不是“礻”。学生临写生字,师巡视指导。 5.精读诗歌,学生汇报,教师点拨。 (1)课件出示第一、二句: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① 理解“潋滟”“空蒙”。 “潋滟”写出了晴天西湖波光闪动的特点;“空蒙”写出了雨天西湖云雾迷茫缥缈的特点。 ②指导学生说一说自己想象的画面。(课件出示:雨中西湖图片) 生:雨后的青山,升起了一团团白色的云雾。它们如轻纱一般随风飘动,若有若无。此时的青山犹如仙境。 ③指导朗读:读出喜爱和赞美之情。 (2)课件出示第三、四句: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①理解“西子”。(即西施) 这两句诗中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比喻) 西湖是景,西子是人,一个景,一个人,怎么可以放在一起比较呢? “西湖”和“西子”的名字里都有一个“西”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单篇付费下载
限时特价:10 元/份 原价:20元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fanwen365 QQ:370150219
Copyright © 云题海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16052595号-3 网站地图 客服QQ:370150219 邮箱:37015021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