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题海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地理作业5

地理作业5

  • 62 次阅读
  • 3 次下载
  • 2025/5/1 11:44:09

课时作业(五)

一、单项选择题

1.为了探测莫霍界面的情况,在下图中的A、B、C、D四点同时进行了地震波的测定,其中最迟得到从莫霍界面传来地震波的地点是( )

答案 A

解析 地壳的厚度与露出地表的部分高度呈正相关,陆地上海拔越高,地壳越厚,地震波从莫霍界面传播到测定点的时间越长。

读“我国大陆部分地壳等厚度线图”,完成2~3题。

2.图示地区的地壳厚度 ( ) A.由西向东逐渐增厚 B.由北向南逐渐增厚 C.由东向西逐渐增厚 D.由南向北逐渐增厚 3.图中M和N所对应的地形区分别是 ( ) A.塔里木盆地、吐鲁番盆地 B.青藏高原、四川盆地 C.黄土高原、汾河谷地 D.四川盆地、大别山区 答案 2.C 3.D

解析 第2题,由图中等值线的数值可直接读出。第3题,根据图中的经纬度定位可确定M、N的位置。

2011年3月11日,日本发生里氏9.0级地震,震中位于日本本州岛仙台港以东130千米的海域,震源深度10千米,地震引发最高达10米的大海啸,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据此完成4~5题。 4.此次地震的震源位于 ( ) A.地核中 B.上地幔中 C.下地幔中 D.地壳中 5.此次地震首先直接影响的地球外部圈层是 ( ) ①水圈 ②生物圈 ③大气圈 ④岩石圈 ⑤地壳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④⑤ 答案 4.D 5.A

解析 第4题,从震源深度为10千米,且位于海洋中可直接判断,震源位于地壳中。第5题,此次地震引发了海啸,说明直接影响了水圈,造成了生物圈的变

化,岩石圈和地壳属于内部圈层。

浅层地能主要指地球浅层地表数百米内的土壤砂石和地下水所蕴藏的低温热能。据专家测量,我国近百米内的土壤每年可采集的低温能量达1.5万亿千瓦,是我国目前发电装机容量4亿千瓦的3 750倍,而百米内地下水每年可采集的低温能量也有2亿千瓦。由于储量大、分布普遍,被喻为“绿色聚宝盆”。据此回答6~7题。

6.浅层地能存在的内部圈层是 ( ) A.地壳 B.地幔 C.地核 D.软流层 7.浅层地能的主要来源最可能是 ( ) A.太阳辐射 B.地面辐射 C.大气辐射 D.地球内部 答案 6.A 7.A 解析 第6题,浅层地能主要存在于地表数百米内,在陆地地壳平均深度范围内。第7题,浅层地能埋藏浅,主要来自地球外部太阳辐射能,少量来自地球内部。

(2013·太原模拟)读“火山景观图”和“地球的内部圏层结构图”,完成8~9题。

8.从火山口喷发出的炽热岩浆一般来源于 ( ) A.①圈层 B.②圈层 C.③圈层 D.④圈层 9.下列关于地球圈层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①圈层的厚度海洋较陆地大 B.②圈层横波不能通过

C.③圈层最可能为液态 D.④圈层的温度、压力和密度都较小 答案 8.B 9.C

解析 根据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特点结合图示,可知圈层①为地壳,其中海洋部分较薄,大陆部分较厚;圈层②为地幔,其上部存在一个软流层,可能为岩浆的主要发源地;圈层③和④是地核,其中③为外核,可能由液态物质组成,④为内核,温度很高,压力和密度都很大。

10.2011年9月,美国的一颗已经废弃的卫星,失去控制砸向地球,众多的残片坠落在南太平洋中。这些卫星残片落回地球时没有穿越的地球圈层是 ( ) A.大气圈 B.水圈 C.生物圈 D.岩石圈 答案 D

解析 卫星残片首先穿越大气层,落入太平洋中,主要涉及的是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但没有穿越岩石圈。

11.读下面的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部分),图中有关地球圈层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水圈都分布在海平面以下 B.生物圈孕育于其他圈层中

C.①圈层温度随高度增加而递减 D.②圈层中硅镁层在大洋洋底缺失 答案 B

解析 生物圈是一个跨圈层的圈层,其界限不像其他圈层那样分明。

2011年8月12日,意大利西西里岛的埃特纳火山又一次喷发,大量的熔岩流顺山坡流下,情景蔚为壮观。据此回答12~13题。

12.埃特纳火山是十分活跃的活火山,其火山熔岩主要来自 ( ) A.岩石圈 B.地壳 C.下地幔 D.软流层

13.埃特纳火山喷发出的熔岩流凝固以后直接成为_______的一部分 ( ) A.岩石圈 B.地球外部圈层 C.上地幔 D.下地幔 答案 12.D 13.A 解析 第12题,软流层存在于上地幔上部,一般认为这里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而岩石圈指的是地壳和软流层以上的上地幔顶部,不包括软流层。第13题,火山熔岩凝固以后变成岩浆岩,成为岩石圈的一部分。

2010年在第34届世界遗产大会上,由贵州赤水、湖南崀山、广东丹霞山、福建泰宁、江西龙虎山、浙江江郎山共同申报的“中国丹霞地貌”,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结合福建泰宁丹霞地貌景观图,回答14~15题。

14.该图景观体现出的地球圈层个数是 ( ) A.2个 B.3个 C.4个 D.5个 15.该景观的形成过程,充分说明了 ( ) A.图中各圈层都是连续而不规则的

B.图中的各圈层之间存在着物质迁移和能量转换 C.图中的各圈层是独立发展变化的

D.图中各圈层的内部物质运动的能量都来自太阳辐射能

答案 14.C 15.B

解析 景观图中涉及的圈层有水圈、生物圈、岩石圈、大气圈;该丹霞地貌景观的形成说明了地球的各圈层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它们之间不断进行着物质迁移与能量转换。其所需能量主要来自三个方面:地球内能、重力能和太阳辐射能。

二、非选择题

16.读“地壳与地幔结构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A+B是_______,C是_______,D是_______,E+D+C是_______,F+E+D+C是_______,A+B+C合称_______。

(2)地壳结构的主要特点是_______。

(3)被认为是岩浆发源地的圈层是_______层,在图中用字母_______表示。

(4)莫霍界面是字母_______表示的两层之间的界面,古登堡界面是字母_______表示的两层之间的界面。

答案 (1)地壳 上地幔顶部 软流层 上地幔 地幔 岩石圈

(2)厚薄不均,大陆部分较厚,大洋部分较薄 (3)软流 D (4)B、C F、G

解析 第(1)题,由图中各圈层的深度及位置可判断A+B层为地壳,C为上地幔顶部,D为软流层,E+D+C是上地幔,F为下地幔,A+B+C是岩石圈。第(2)题,由图示可知地壳厚薄不均,陆地地壳较厚,海洋地壳较薄。第(3)题,软流层是岩浆的发源地。第(4)题,根据两个界面所处的深度和位置判断。 17.(2013·鹤壁模拟)读北美地壳厚度等值线图(单位:千米),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所学知识,世界大陆地壳的平均厚度约为_______千米。大陆地壳厚度与大洋地壳厚度有何差异?

(2)图中A处的地壳厚度约为_______,B处地壳的厚度约为_______。 (3)说出北美大陆地壳厚度的分布规律。

答案 (1)33 大陆地壳较厚,大洋地壳较薄。 (2)45~50千米 30~35千米

(3)西部、东部山地比较厚,中部较薄,大陆向大洋的过渡地区较薄。 解析 第(1)题,主要为教材基础知识,记住相关知识即可回答。第(2)、(3)题,根据相邻等值线之间闭合等值线区域的特征“大于大的,小于小的”,可以判断出A处的地壳厚度介于45~50千米,B处的地壳厚度介于30~35千米,进一步可推断出北美大陆地壳厚度的分布规律。

搜索更多关于: 地理作业5 的文档
  • 收藏
  • 违规举报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10.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推荐下载
本文作者:...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

文档简介:

课时作业(五) 一、单项选择题 1.为了探测莫霍界面的情况,在下图中的A、B、C、D四点同时进行了地震波的测定,其中最迟得到从莫霍界面传来地震波的地点是( ) 答案 A 解析 地壳的厚度与露出地表的部分高度呈正相关,陆地上海拔越高,地壳越厚,地震波从莫霍界面传播到测定点的时间越长。 读“我国大陆部分地壳等厚度线图”,完成2~3题。 2.图示地区的地壳厚度 ( ) A.由西向东逐渐增厚 B.由北向南逐渐增厚 C.由东向西逐渐增厚 D.由南向北逐渐增厚 3.图中M和N所对应的地形区分别是 ( ) A.塔里木盆地、吐鲁番盆地 B.青藏高原、四川盆地 C.黄土高原、汾河谷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单篇付费下载
限时特价:10 元/份 原价:20元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fanwen365 QQ:370150219
Copyright © 云题海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16052595号-3 网站地图 客服QQ:370150219 邮箱:37015021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