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七年级语文上册《鸟》教案设计及备课资料 新人教版
汉宫一百四十五,多下珠帘闭琐窗。何处营巢夏将半?茅檐烟里语双双。(杜牧)(燕子) 鲜鲜羽毛耀朝晖,红粉墙头绿树枝。日暖风轻言语软,应将喜报主人知。(欧阳修)(喜鹊) 总结固趣
作者的 “爱”鸟,“爱”的是鸟的自然形态,而“悲”鸟的失去自在自为,这已经超越了鸟本身。作者甚至对违背自然形态的关于鸟的典故产生质疑,更显示出作者对日常生活和社会现象情伪的透辟洞察。尤其是由“悲”鸟到“悲”人的人生体味,更给了人们深深的启迪。
布置作业:
1.预习《动物笑谭》,要求能概述文章内容,拟出不懂或有质疑之处。 2.课外阅读《雅舍小品》。
趣味教学资料
梁实秋简介
梁实秋,原名梁治华,1903年1月6日出生于北京,浙江杭县(今余杭)人。笔名子佳、秋郎、程淑等。中国著名的散文家、学者、文学批评家、翻译家,国内第一个研究莎士比亚的权威,曾与鲁迅等左翼作家笔战不断。一生给中国文坛留下了两千多万字的著作,其散文集创造了中国现代散文著作出版的最高纪录。代表作《莎士比亚全集》(译作)等。
1923年8月赴美留学,取得哈佛大学文学硕士学位。1926年回国后,先后任教于国立东南大学(东南大学前身)、国立青岛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前身)并任外文系主任。1949年到台湾,任台湾师范学院英语系教授。1987年11月3日病逝于台北,享年84岁。
1915年梁实秋考入清华学校。在该校高等科求学期间开始写作。
1920年9月于《清华周刊》增刊第6期发表第一篇翻译小说《药商的妻》。1921年5月28日于《晨报》第7版发表第一篇散文诗《荷水池畔》。
1923年8月毕业后赴美国科罗拉多州科罗拉多学院(Colorado College)留学。
1924年到上海编辑《时事新报》副刊《青光》,同时与张禹九合编《苦茶》杂志。不久任暨南大学教授。
1925年任中国海洋大学第一任外国语学院系主任。 1926年回国任教于国立东南大学。
1927年春胡适、徐志摩、闻一多等人创办新月书店,次年又创办《新月》月刊。
1930年在当年7月,到山东大学任外文系主任兼图书馆长(当时江青在国立青岛大学(即山东大学)图书馆做管理员)。1932年到天津编《益世报》副刊《文学周刊》。
1934年应聘任北京大学研究教授兼外文系主任。
1935年秋创办《自由评论》,先后主编过《世界日报》副刊《学文》和《北平晨报》副刊《文艺》。
1937年“七七事变”后离家独身到后方。
1938年抗战开始,梁实秋在重庆主持《中央日报·平明副刊》。任国民参政会参政员,国民政府教育部小学教科书组主任,国立编译馆翻译委员会主任委员。抗战后回任北平师大教授。
1949年到台湾,任台湾师范学院(后改师范大学)英语系教授,后兼系主任,再后又兼文学院长。
5
1961年起专任师大英语研究所教授。1966年退休。曾携妻子游美,在美台两地轮流居住,其妻辞世后重返台湾。
1975年同韩菁清结婚。 1987年11月3日病逝于台北。
梁实秋人物轶事
1923年,梁实秋赴美国留学,先去的科罗拉多学院,后去的哈佛大学。
这期间,给梁实秋影响最大的是哈佛大学比较文学的权威白璧德教授。此人了解中国传统文化,通晓儒道著作。不只是梁实秋崇拜他,梅光迪、汤用彤、吴宓、陈寅恪、林语堂都是他的粉丝。
白璧德偏爱秩序、稳健、理性,抵触偏激、冲动非理智的言行,跟后来国内激进的左翼作家有着本质上的冲突。但这很合梁实秋的胃口,所以后来鲁迅老批评他是“白璧德的门徒”。
梁实秋也曾是五四青年。“自从听过白璧德的演讲后,对于整个近代文学批评的大势约略有了一点了解,就不再对于过度浪漫以至于颓废的主张像从前那样心悦诚服了。”他如此分析自己信念的转变,开始用怀疑的眼光审视刚刚经历过的新文化运动,认为对五四运动应该以历史的眼光重新看待。
在哈佛大学,梁实秋不寂寞,这里中国留学生很多,就哥几个合租了处公寓,大家过起“初级共产主义生活”,轮流做饭、洗碗。
有一次轮到梁实秋主厨,做炸酱面,锅里熬着酱,香气四溢。正好,在哥伦比亚大学留学的潘光旦等人来玩,一进门闻到了酱香,吃腻了西餐的同学们就赖着不走了,非要讨碗面吃。但是人多面少怎么办?梁实秋有招,在酱里狂放盐,结果把同胞们咸坏了。
大家成天待在一起,就琢磨事,有人建议传播中华文化,演一出英文版的中国戏给老外看。选定了南戏剧本《琵琶记》,梁实秋负责翻译。
号称“南戏之祖”的《琵琶记》,词曲精彩,想要在英文中保留精髓很难,需要高超的中英文功底和文学素养。梁实秋搞定了,还出演男主角蔡邕。冰心演女二号。闻一多也赶来助阵,画布景、设计服装。
演出当天,不少美国大学教授和文化界人士都来观看,观众达1000多人。第二天有报纸还刊登了消息,梁实秋的照片也上了报。演出成功给大家很大鼓舞,梁实秋等人趁热打铁,成立了中华戏剧改进社,决心用戏剧形式改革中华文化。闻一多、余上沅、赵太侔、熊佛西、冰心、梁思成、林徽因等都加入了。
就在梁实秋在美国顺风顺水地学习、干事的时候,国内的未婚妻程季淑写信来了,说家里正给她介绍对象,你再不回来,我就要嫁给别人了。出国前,梁实秋就和程季淑爱得如胶似漆,因此,虽然奖学金可以用5年,但是他待了3年就提前回国了。还好,学业已经完成了。
梁实秋的故事
最近读梁实秋读得多,某些过去的印象在扭转,越来越觉得梁实秋是“好人”。
梁实秋一生喜画梅花:“我对梅花的冷峻怀有非常的向往。人之不可随波逐流,似乎也仿佛梅花之孤芳自赏。”梁实秋曾给一友画了一幅梅花,收到回信说:“画梅花有什么了不起,狗也会画。”(梁说:“偶以一幅赠友人,得来书云:‘吾家之犬,亦优为之。’”)
这个朋友是冰心,冰心与梁实秋有着“不比寻常”(冰心语)的友谊。她臭梁实秋“狗也会画”,其实是朋友之间的谐谑打趣之语。鲁迅骂梁实秋是“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才是咬牙切齿的真骂人。冰心与梁实秋趣味相投,曾以花喻梁实秋,原话是这样说的:“一个人应当像一朵花,不论男人或女人。花有色、香、味,人有才、情、趣,三者缺一,便不能做人家的一个好朋友。我的朋友之中,男人中只有梁实秋最像一朵花。”
6
冰心虽说梁实秋像一朵花,却不是梅花,而是一朵鸡冠花。“(且)培植尚未成功,实秋仍需努力! ”
鸡冠花花语: “真挚的爱情。爱打扮、趾高气昂。爱美、矫情。不死。我引颈等待。”古人吟咏叹赏鸡冠花,大多从色彩和形象入手。如,唐代罗邺诗云:“一枝浓艳对秋光,露滴风摇倚砌旁。晓景乍看何处似,谢家新染紫罗裳”。宋代赵企诗云:“秋光及物眼犹迷,着叶婆娑拟碧鸡。精彩十分佯欲动,五更只欠一声啼。”宋人钱熙:“亭亭高出竹篱间,露滴风吹血未干。学得京城梳洗样,染罗包却绿云鬟。”元人姚文奂:“何处一声天下白,霜华晚拂绛云冠。五陵斗罢归来后,独立秋亭血未干。”宋代无名氏诗:“秋至天地闭,百芳变枯草。爱尔得雄名,宛然出陈宝。未甘阶墀陋,肯与时节晚。??由来名实符,何必荣华早。君看先春花,浮浪难自保。”在这类隐喻性描写中,已分明糅进了对君子处世不随波逐流的人格品质的赞美。
与冰心同时代的女诗人方令孺,也对梁实秋的人与文赞赏有加:“(余)深知实秋‘虽外似倜傥而宅心忠厚’者也。实秋住雅舍,余住俗舍,二舍遥遥相望。雅舍门前有梨花数株,开时行人称羡。冰心女士比实秋为鸡冠花,余则拟其为梨花,以其淡泊风流有类孟东野。惟梨花命薄,而实秋实福人耳。”
孟东野,诗囚孟郊也。湖州武康人。其诗多有不平之鸣。长于五古和乐府。作诗苦心孤诣,惨淡经营,无好问,曾称之为“诗囚”,与韩愈齐名。
北大学生驱逐梁实秋事件
说梁实秋英文不好,任谁都不信。大家知道,梁实秋出身清华留美学校,在美国哈佛大学受教于白璧德教授,回国后又在山东大学任外文系主任兼图书馆馆长,抗战时,梁实秋又是国立编译馆翻译委员会主任委员,他还是《莎士比亚全集》的翻译者,《远东英汉大辞典》的主编人,怎么说也不能说他英文不好。
黄恽说梁实秋英文不好,任谁都不信。大家知道,梁实秋出身清华留美学校,在美国哈佛大学受教于白璧德教授,回国后又在山东大学任外文系主任兼图书馆馆长,抗战时,梁实秋又是国立编译馆翻译委员会主任委员,他还是《莎士比亚全集》的翻译者,《远东英汉大辞典》的主编人,怎么说也不能说他英文不好。
然而,北京大学学生一度曾认定梁实秋英文不好,而联合起来要把他赶下讲台,把他搞得相当狼狈。
学生下最后通牒
1934年9月,梁实秋被时任北大文学院院长的胡适从青岛山东大学聘请到北京大学任英文教授,具体讲授英国文学史和英文诗歌这两门课程。
自1933年9月,外国语言文学系主任温源宁离职后,北京大学的外文系主任一职一直没有专任,先是由蒋梦麟校长自兼,半年后又由胡适兼代。这年9月,新开学的北大学生,得悉胡适帮他们聘到了山东大学的外文系主任梁实秋任该系教授,他不但出身清华,留学美国哈佛,还是一位鼎鼎大名的新月派文人;他对骂人甚有研究,曾化名秋郎出版《骂人的艺术》。这样的一位教授,自然使北大学生充满了期待。
开学之初,梁实秋登台讲课,果然引起了北大学生的好奇,教室里一下聚集了一百多号人前来听讲,可谓盛况。胡适听说了,放下一颗心。胡适与梁实秋是旧交,办《新月》月刊,两人互动更多。这次聘请梁实秋到北大任教,胡适曾在家设宴为他洗尘,以表欢迎。梁实秋的学问与见识,胡适知道得很清楚,哪会有错?
然而,很快的,北大学生对梁实秋的课就有了诸多不满。据《梁实秋在北大》一文说:
7
“首先梁先生来上课时用中国官话讲解英国文学史,就引起英文系同学的不满意。据学校当局说:这是为普遍起见,所以梁先生之不用英语讲解英文,好像是为了顾全别系的同学也得有个机会受梁先生的教。并且还有人例举周作人先生之讲日本文学史不用日本语,就是先例。其实据同学们多方的探察,才知梁先生虽然满腹文章,号称精通英文文学者,他实在是不能用英语讲授,所以英文系二年级的同学们于听觉的训练上就失掉了一个机会!”
这还是其一,梁实秋对学生的态度,也使曾受教于纯用英语上课的温源宁的外文系学生失望———第一堂英国文学史,他(梁实秋)就向同学先述他的态度:“我向大家讲这门课程,其材料的来源我不告诉大家。假如你们有看书看得多者,知道这是从何处节取来的,也没多大关系,总之,我就照着这样讲下去。”后来梁先生上英文诗的课堂,又宣明他的态度,他说:“我教你们读诗,就是读诗而已。至于诗的内容,诗的音调,如何去鉴赏,我都不照(教?)。”这样大的口气,同学们如何受得!英文系二年级的同学们不干了,他们必须赶这个梁实秋走路,如果他不走,就不惜罢课。经过商议,同学们给梁实秋写了一封英文的“哀的美敦书”(U ltim atum最后通牒),这里翻译成中文:
梁教授:从你上周二、上周三的演讲来看,你对文学和诗歌研究的态度我们难以接受。为了避免咱们之间的争论,我们决定不再多说了,再见,梁先生。这是我们对你的最后通牒。你最好不要再出现在我们面前,如果你不信我们的话,我们将罢课抗议。
英语系二年级
这封信要言不烦,写得相当直接干脆,有你没我,有我没你。同时,大家又在讲堂上贴出通知,凡是梁实秋来上课,我们一律罢课。
胡适出面解决问题
梁实秋年少气盛,接到这封哀的美敦书后,二话不说,马上“自行解任退聘”,并把这封气势汹汹的信拿到胡适面前。文学院院长胡适哪能坐视眼下发生的事情。梁实秋是自己聘请来的,又是自己的朋友,不到一个月就被学生莫名其妙地赶走,攸关自己颜面,更是对胡适权威的公然挑战。
第二天,文学院揭示处贴出一张布告,乃是对学生驱梁作出的反应,布告署名胡适,还盖上了印章。
各系学生:对于课程、学业,如有意见,均可由个人签名负责向院长及系主任陈述。倘有用匿名函件,攻讦教员或用匿名揭帖,鼓动罢班者,一经查实,定行严惩。
胡适接着又召集英文系二年级全体同学谈话,要他们推出五个代表,进行磋商。胡适脸色严峻地追问:“这封信是谁写的?”“是我们全体同学的意思。”一听是大家的意思,胡适忙问是什么原因。知道大家对梁实秋的不满后,胡适“态度和平了,向大家鼓励一番”,并向大家保证:“梁实秋教授的英文水平极佳,大家肯定误会了。要梁教授用英文上课,完全没问题。不过,你们必须释放善意,让梁教授放弃辞职的念头,回任英文系教授。”最后,胡适拿出“一张辞意婉转的条子,要五代表签字,五代表把字签了,意在要梁先生回任。”就这样,这次驱梁事件和平结束。
梁实秋戒慎恐惧,改变了此前对北大学生的态度,改用英文上课,终于重新赢得了北大学生的尊重,胡适也在不久之后,任梁实秋为外国语言文学系主任。
此事《胡适日记》只字不载,只有9月17日,梁实秋约吃饭的记载。联系学生致梁信“上周二、上周三”的内容,据此分析,梁实秋约吃饭应该就是为这个事情,而学生对梁实秋的不满就发生在9月的上、中旬。
这个故事,刊于当年10月5日的《大学新闻周报》,题目是《梁实秋在北大》,还有两个副题: ———来哉!新月派文人底桂冠够多么漂亮!
———险矣!一封匿名信,同学们要请他farew ell(告别、离开之意)!
8
从“来哉”一词来看,这位作者大概来自江南。 黄恽,藏书家,著有《蠹痕散辑》等。
9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