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现代文学》复习资料大全(上)
王鹏整理
《中国现代文学》复习资料大全(上)
③周作人认为“美文”是“真实简明”的。“简明”是文字表述的特点,“真实”是说自己的话,不说假话,不说别人的话。
3)创作风格:)浮躁凌厉与平和冲淡两种文字,虽然贯穿于整个20年代周作人的散文创
作中,但平和冲淡更反映周作人的气质,如《吃茶》《谈酒》《乌篷船》《故乡的野菜》等,所写都是平平常常的事物、生活。周作人以“浮躁凌厉”称他谈时事的杂文,是于谦中寓贬。】
2、许地山(笔名落华生)的《空山灵雨》是五四运动后最早成册的个人散文集。 3、20年代瞿秋白发表的散文中重要的有《心的声音》《饿乡纪程》《赤都心史》《漫的狱中日记》《那个城》,其中《饿乡纪程》《赤都心史》是最早反映十月革命后俄国社会真相的作品。
4、梁遇春被称为“中国的爱利亚”,作品多收于《春醪集》。
5、新月派和现代评论派的散文,以徐志摩和陈西滢的影响最大。徐志摩20年代的散文集有《落叶》《自剖》《巴黎的鳞爪》,《秋》是1929年的演讲。陈西滢以“闲话”知名,代表作有《西滢闲话》。
6、朱自清著有诗文合集《踪迹》,散文集《背影》《你我》。
7、20世纪20年代是冰心的成名期,散文创作有《往事》、通讯集《寄小读者》、短篇小说和散文集《超人》以及诗集《繁星》《春水》。最能表现冰心个性的是她的“爱的哲学”。
8、鲁迅散文诗集《野草》:
(1)勇敢的面对而不是规避和逃离现实的黑暗,表现了鲁迅一贯的清醒的现实主义,这精神贯穿于全部《野草》,尤以《秋夜》《影的告别》为最。
(2)《野草》显著的特点:在取象、造境、构思上的独特性;修辞上大量象征、隐喻手法的运用;在思想和艺术上大量吸取外国文学的营养而又化为自己得的血肉。
17
王鹏整理
《中国现代文学》复习资料大全(上)
第七章 30年代文学思潮
1、朱光潜的美学、文艺学思想以人文主义为核心,结合现代心理学,将现代人文主义心理学与美学思想运用于文学研究。《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文艺心理学》比较系统地表述了这些美学思想,在当时文学青年中影响较大。
2、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基本理论主张是由后期创造社和太阳社成员首先提出的。 3、“左联”:
(1)时间地点:1930年3月2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大会在上海霞飞路召开。 (2)发起人:鲁迅、冯雪峰、柔石、沈端先、冯乃超、李初梨、彭康、蒋光慈、田汉、阳翰笙等40余人
(3)理论和行动纲领:艺术反封建阶级、反资产阶级,援助并从事无产阶级艺术的产生。
(4)主要文学活动:
①创办刊物。成立前的《创造月刊》《文化批判》,成立后的《拓荒者》、《萌芽》月刊等。
②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译介和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提倡。 ③加强了与国际无产阶级文学运动的联系。 ④推进文艺大众化运动。
⑤文学思想中体现为对无产阶级现实主义、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提倡。 4、30年代重大的文学论争:
(1)1928年革命文学派对鲁迅、茅盾等五四作家的批判。
(3)关于“文学基于普遍人性”的论争。批判对象是新月派及其所宣传的人性论。 (3)关于“文艺自由”的论辩。论争发生在胡秋原、苏汶(杜衡)和左翼作家之间。论争的焦点是文艺与政治的关系,胡秋原一方强调艺术独立性。
第八章 30年代小说(一)
18
王鹏整理
《中国现代文学》复习资料大全(上)
1、30年代小说的成熟与繁荣的重要标志:
(1)小说题材空间的拓展;(2)长篇小说的成熟;(3)小说流派的涌现。(普罗小说、左联青年作家群、社会剖析小说等)
2、普罗小说:
(1)成员:(主要为太阳社成员)蒋光慈、洪灵菲、楼建南、戴平万,以及后期创造社成员郭沫若、郑伯奇、华汉(阳翰笙)等。
(2)创作题材:一类是描写现实革命斗争的题材,着力表现无产阶级与其他劳苦大众生活的痛苦不幸和走向革命的必然历程;另一类是反应大革命前后青年知识分子的思想、人生道路,形成“革命+恋爱”的主题模式。
(3)代表作:华汉长编小说《地泉》(包括《深入》《转换》《复兴》三部曲);蒋光慈第一步中篇小说《少年漂泊者》,最后一部长篇《咆哮的土地》(后易名《田野的风》),是普罗小说中的重要作品。
3、左联青年作家群:普罗文学后崭露头角的一批追求进步的青年作家,代表作家及作品:
丁玲:处女作《梦珂》,成名作《莎菲女士的日记》,长篇小说《韦护》《母亲》; 张天翼:《小彼得》《从空虚到充实》《畸人集》等短篇小说,《清明时节》《鬼土日记》等中长篇小说,《包式父子》(对小公务员、小市民向上爬的心理剖析最有深度);
艾芜《南行》《山峡中》;柔石《二月》《为奴隶的母亲》;叶紫《丰收》;沙汀等 4、社会剖析小说:30年代迅速崛起,成为当时重要的小说流派。
(1)特点:以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理论为指导;截取横截面方法来解剖社会;强调对社会的细密观察。
(2)代表作家及作品:茅盾(开创者)《子夜》《春蚕》《林家铺子》;吴组缃《西柳集》《饭余集》;沙汀等
5、新感觉派:(以南方上海为阵地),是30年代海派文学中重要的一支,是活跃于20年代末至30年代前半期的一个现代主义小说流派。
19
王鹏整理
《中国现代文学》复习资料大全(上)
(1)主要阵地:《无轨列车》《新文艺》《现代》等刊物。 (2)代表作家及作品:
施蛰存:最初的《江干集》《娟子姑娘》《追》,自认为“正式的第一个短篇集”是《上元灯》,自觉运用佛洛依德精神分析学创作的小说《将军底头》《梅雨之夕》《善女人行品》。
刘呐鸥:短篇小说集《都市风景线》和未成集《赤道下》,是新感觉派小说的开山作家。
穆时英:小说集《南北极》是第一个小说集,《公墓》《白金的女体塑像》集中反映新感觉派特征,《圣处女的感情》。曾被誉为“中国新感觉派圣手”。
(3)特点:以都市为题材,侧重展现都市生活的畸形与病态,感性的描写富于现代都市气息和特征的人物,在结构、形式、方法、技巧方面有所创新。
(4)地位:新感觉派小说是中国现代史上第一个独立的现代主义文学流派,也是30年代海派文学中一个较有成就的流派。不仅促进了现代都市文学的发展,而且丰富了现代小说的表现手法。
6、京派:(以北方北平为阵地),是1930年前后新文学中心南移上海后继续在北平活动的一个自由主义作家群。
(1)主要阵地:《骆驼草》《大公报 文艺副刊》《水星》《文学杂志》等 (2)特点与主张:在艺术观上,标举健康与纯正,拉开与现实政治的距离,关注淳朴、原始的乡村世界;在文学思想上,继承五四文学改造的国民性的传统和“人”的观念,以人性价值尺度表现“民族品德的消失与重造”之主题;在审美情趣味上,崇尚和谐,鼓吹情感的节制与艺术技巧的恰当。
(3)代表作家及作品:沈从文《边城》;废名《桃园》《枣》;萧乾《篱下集》《栗子》和长篇小说《梦之谷》(具有自叙传色彩,是其爱情经历的写照);卢焚(笔名师陀),曾于1936年获京派主持的《大公报》文艺奖金。
7、东北作家群:30年代中期“九一八”事变东北沦陷后出现的具有地域性作家群
20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