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古代汉语语法主要分为虚词用法和语言现象两大类
古代汉语语法主要分为虚词用法和语言现象两大类,在具体的操作中,虚词用法主要体现在语法关系上,而语言现象则主要包括语法现象和文言句式两个方面。 一、语法现象
古代汉语的语法现象主要包括通假字、词类活用、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名词作状语等现象,现总结如下:
(一)通假字 这是古代汉字在使用过程中由于形体分化等多重原因造成的,要依据注解仔细甄别。 例: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 标准解释:“莫”是通假字,通“暮”,“晚”的意思,“暮春”指春季即将结束的时候。 (二)词类活用 在古代汉语中,某些词的词性在特定的场合发生临时性的变化,叫做词类活用。 例:妇人不织,禽兽之皮足衣也 标准解释:“衣”本来是名词“衣服”的意思,这句话意思是,(上古时)妇女不用去织布,(仅靠)禽兽的毛皮就足够人们穿着,“衣”由名词活用为动词,是“穿着”的意思。
(三)使动用法 这是古代汉语中一种特殊的动宾关系,句子中的动作不是由主语发出,而是在主语的影响下,最终使宾语发出。
例:烛之武退秦师 标准解释:“退”是使动用法,“退”本来是“撤退”的意思。这句话的主语是独之武,但这句话并不是说烛之武撤退,而是烛之武凭着自己的游说技巧,最终使秦国的军队撤退,因此是使动用法,“退”翻译为“使??撤退”。
(四)意动用法 这是古代汉语中另一种特殊的动宾关系,句子中的动作不是由主语客观上实际发出,而是主观上的想象,观念上的认为。
例: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标准解释:“美”是意动用法,“美”本来是“美丽”的意思。这句话的主语是“吾妻”,但这句话并不是说我的妻子美丽,而是说我本来不如徐公美,但我的妻子却在主观上认为我美,因此是意动用法,翻译成“认为??美”。
(五)名词作状语 动词前面的名词往往是这个动作的发出者,但在古代汉语中,有些动词前面的名词却不是动作的发出者,不作主语,而是修饰说明动作的,作状语,一般表示时间,地点、方式或状态等。
例: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标准解释:“面刺”的“面”是名词作状语,是“当面”的意思。“面刺”是状中关系,“刺(批评)”是中心词,在哪儿“刺”?当面“刺”。因此“面”是“刺”的状语,是说明“刺”的场所的,而“面”本身是名词,因此是名词作状语。 二、文言句式
(一)定语后置 正常情况下,定语应该在中心词名词之前,但在古汉语中,由“之、者”引导的定语经常会出现在中心词名词之后,形成定语后置的现象
1
例:东吴士臣之欲降曹者,不可胜数
标准解释:“东吴士臣之欲降曹者”是定中关系,中心词是“东吴士臣”,具体地说,哪些东吴士臣呢?那些想要投降曹操的东吴士臣。在这句话中,“欲降曹”是“东吴士臣”的定语,用来限定说明东吴士臣的范围的。这句话的正常语序是“想要投降曹操的东吴士臣”,其中,本该放在中心词“东吴士臣”前面的“想要投降曹操的”这一定语,却放在了中心词后面,因此是定语后置现象。
(二)状语后置 正常情况下,状语应该在中心词动词之前,但在古汉语中,由“于、以”两个字引导的介宾词组经常出现在中心词之后,形成状语后置的现象。
例1: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于”字引导的状语后置)
标准解释:“游于濠梁之上”是状中关系,中心词是“游”,具体地说,在哪儿游?在濠梁之上游。在这句话中,“在濠梁之上”是“游”的状语,用来补充说明“游”的地点。这句话的正常语序是“在濠梁之上游览”,其中,本该放在中心词“游”前面的“于濠梁之上”这一状语,却放在了中心词的后面,因此是状语后置现象。
例2:购之以千金(“以”字引导的状语后置)
标准解释:“购之以千金”是状中关系,中心词是“购之”,具体地说,怎么购之?用千金来购之。在这句话中,“以千金”是“购之”的状语,用来修饰说明购之的方式的,这句话的正常语序是“以千金购之”,其中,本该放在中心词“购之”前面的“以千金”这一状语,却放在了中心词的后面,因此是状语后置现象。
(三)宾语前置 正常情况下,宾语应该出现在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古汉语中,疑问词、否定词经常会引导宾语提前的情况,形成宾语前置现象。
例1: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疑问词引导) 标准解释:“何之”是宾语前置,正常语序是“之何?(到哪里?)”,“之”是动词,“何”是宾语,现在,本该放在动词“之”后面的宾语“何”,却放在了动词的前面,因此是宾语前置。
例2: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否定词引导)
标准解释:“未之有”是宾语前置,正常语序是“未有之(没有这种情况)”,“有”是动词,“之”是宾语,现在,本该放在动词“有”后面的宾语“之”,却放在了动词的前面,因此是宾语前置。
三、语法关系
语法关系是指词与词之间的关系,这是判断虚词用法的核心,要悉心揣摩,方可领悟 (一)定中关系
例: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标准解释:“庖丁之言”是定中关系,它的中心词是“言”,是名词。谁的言?庖丁的言,“庖丁”是“言”的定语,用来限定说明“言”是属于谁的,所以“之”字连接的是定中关系,“之”在这里是“的”的意思。
(二)状中关系
2
例: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 标准解释:“扣舷而歌之”是状中关系,它的中心词是“歌”,是动词。怎么歌?敲打着船舷唱歌,“敲打着船舷”是“歌之”的状语,用来修饰说明唱歌时的状态的,所以“而”(“以”)字连接的是状中关系,“而”在这里是表示修饰关系的连词。
(三)主谓关系
例: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标准解释:“百姓之谓我爱”是主谓关系。谁?百姓,百姓怎么了?干什么了?百姓说我吝啬。主语是“百姓”,谓语是“谓我爱”,主语“百姓”能发出“谓我爱”这个动作,所以“之”字连接的是主谓关系,“之”在这里是取消句子独立性的助词。
(四)动宾关系
例: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标准解释:“哂之”是动宾关系。“哂”是动词,这个动作是由主语孔子发出的,“之”是代词,指孔子的弟子子路,这个代词“之”作前面动词“哂”的宾语。
四、补遗:关于“顺承”与“修饰”
“而”字表顺承与表修饰的区分,主要看前后两个动作是同时发生还是一前一后。 例1: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标准解释:“咏而归”是状中关系。“归”是中心词,怎么归?一边唱着歌一边归,这两个动作同时发生,“咏”(唱着歌)是“归”的状语,用来修饰说明“归”的状态,因此“咏而归”是状中关系,这里的“而”是表修饰关系的连词。
例2: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 标准解释:“舍瑟而作”是顺承关系。“舍瑟”(放下琴)是第一个动作,“舍瑟”之后再“作”(站起身),这是第二个动作。前一个动作“舍瑟”终止,后一个动作“作”发生,二者有时间上的先后,因此“舍瑟而作”是顺承关系,这里的“而”是表顺承关系的连词。
3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