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题海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本科管理学激励理论案例分析总结

本科管理学激励理论案例分析总结

  • 62 次阅读
  • 3 次下载
  • 2025/7/1 17:38:25

激励

案例分析步骤:

1、分析问题是什么。

认真看原文!从原文上寻求答案! 2、理论是应该是什么。

理论对照题目的问题,复述相关的理论是必要的步骤! 3、解决方式。

从理论上分析有什么方式可以解决问题。 可以用案例分析题的问题作为分析的线索。

1、案例简介 蒋云飞,是一位有着高学历、各方面综合素质都比较好的营销人才。对企业的产品以及该产品在市场上的销售现状了如指掌,同时对整个行业未来发展走向和预测也具有一定的认识和判断,但这种良好的职业素养和敏捷细致的能力潜质并没有在日常的工作中很好的发挥出来,在他所主持的工作也是只是为了应付上一级领导交给的任务,经过仔细的摸底和了解,才知道当初企业在招聘他进来时,许下了很多的承诺,但当他本人经过一定努力完成了企业交给他的硬性指标之后,兑现承诺时由于企业当时的能力条件和现状根本无法完全做到,因此不是大打折扣就是延后拖着不办,大大打击了他个人的积极性。要不是因为还没有找到更合适的单位的原因,恐怕他本人早已经离开了这家企业。

2、案例分析 2.1 现象

该企业在员工与企业的关系上存在明显的信用危机。一方面对企业整体销售管理体系中的相关岗位的职责、职能认识不清,另一方面对企业管理经营型人才的需求分析不具体 2.2 问题

在企业的人才招聘活动中,有相当一些学历较高、各方面综合素质都比较好的人才,通过层层筛选选好不容易进入了企业之后,却没有表现应有的能力。对此企业深感 ,明明是经过千挑万选的优秀人才,但为什么却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为企业所有?其实问题的根本是在于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和标准的确定没有一个统一、明确的概念。 2.3 原因

在人才的招聘、录取和使用上没有与企业自身的发展和需求相挂接,就会直接导致了人才的使用不当和浪费。造成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是: 1.对企业现阶段营销人力资源的全面需求分析不足

大多数企业都会犯这样的低级错误,招徕一批学历高,经验丰富的员工,结果又没有 相应的岗位给他们发挥能力,最后消极怠工,企业和员工都不满意。例如上例,产生该员工水平过高的后果:工作麻痹大意、高劳动力成本——生产率下降;待遇低、没有施展才能及成长机会——满意度下降。

2.对企业管理经营型人才的需求分析不具体 由于企业目前可提供的资源有限,人力资源管理还未形成完整的系统化运作模式,因而对管理经营型人才(特别是营销人员)的需求分析,往往显得笼统而不具体,对人员的安排与调配主要由企业领导的喜好与意愿而决定,缺乏科学性的指导与分析来作为依据。 2.4 所用理论

双因素理论(two-factor theory)[有时也称激励—保健理论(motivation-hygiene theory)]

由心理学家弗雷德里克•赫茨泊格提出。他相信,个人与其工作的关系是一种基本关系,而个人对工作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工作任务的成功与否。赫茨泊格调查了这样一个问题:

“人们想从工作中得到什么”。他让人们详细描述自己感到工作中特别好和特别差的情境,然后对调查结果进行分类归档,并制成图。 根据赫茨泊格的观点,导致工作满意的因素与导致工作不满意的因素是相互独立的,而且截然不同。因此,管理者若努力在工作中消除不满意因素,则只能给工作场所带来和平,却未必具有动机作用。这些因素只能具有安抚员工,却不能激励他们。赫茨泊格把管理质量、薪金水平、公司政策、工作环境、与他人的关系和工作稳定性这些因素概括为保健因素(hygiene factiors)。当这些因素充分时,员工便没有了不满意感,但也不会因此而感到满意。赫茨泊格提出,要想激励人们积极从事工作,必须重视与工作本身有关的因素或是可以直接带来结果的因素,如晋升机会、个人成长机会、认可、责任和成就。人们发现这些因素具有内在奖赏性。

3. 启示及建议 3.1 启示

企业家如何才能留住营销人才?

1.营销是企业的生命线,是企业永恒的主题,任何企业都离不开营销。营销员是产品和消费者的桥梁,没有一流的营销员就没有一流的企业。所以,使得企业充分认识到营销人员人才是企业战略发展的一个部分具有现实意义。

2.许多企业的组织设计和结构,存在岗位的职责、职能认识不清,不但导致了效率下降,还挫伤了营销人员的积极性,致使人才外流危机,值得企业重视。

3;除了以利益驱动作为调节杠杆外,事实上,在企业效益不好的时候,更应该建立和员工之间的信任感,对于员工的绩效给予进一步的认同感。

4/多数以销售为导向的企业,在人员激励方面主要以下形式:制定销售目标奖励制度、建立销售业绩奖金标准以及一系列的利益驱动型的激励政策。因此,这样的激励手段都显得生硬有余、亲情不足。

5‘事实上,大多数中小企业与营销人员之间在关系结构的问题上,也缺乏足够的重视,特别是对大多数营销人员的生活、工作、住房及家属等问题上,更是关心不足,缺少沟通。 如果企业能够与员工建立透明、公正、信任的隶属关系,包括兑现在引进人才的过程中的承诺,科学地进行绩效考核,满足人才在认可感、尊重感、成就感等心理需要,这些权变的措施或许比每年多发几千元奖金更能得到营销人员的心。

6’营销人员难以真正融入企业的发展之中,对企业的价值观普遍缺乏认同感,在“打工者”与“主人翁”之间摇摆不定。这些问题是真正形成对营销人员管理的“激励障碍”。 3.2 建议

凡事都需要谋,用谋必求制胜,制胜必用奇招,奇招就是兵家突破常法,打破思维常规,以高度的理解力和洞察力,敏锐地从习惯思维中捕捉空白点,并逆着人们习惯的思维方向,从相反中求相成。

管理者应该突破传统模式意义上的经营利益(分红,参股等)、物质利益(节庆购物券、差旅津贴等),尽可能地应用权变的组织行为学模式,设计具有激励作用的工作,增加一种使得员工对于自己在企业内工作满意度的途径;适度授权,使得员工在受到管理者鼓励参与工作决策过程当中,进一步感性化管理者与员工之间的上下等级链;帮助员工平衡工作与生活的冲突,使得员工与企业有“风雨同舟、甘苦与共”的感觉,进一步激发其被企业的认同感。

沃尔玛在激励员工方面遇到的问题 世界上最大的零售商沃尔玛公司目前正面临着如何激励员工的问题。多年来这家公司都使用一种相对宽松和直接的方式来激励员工以保持他们的忠诚度。公司主要是通过给员工股权来激励他们而员工的正常薪水并不高。为了说明沃尔玛公司历史上股权激励制度曾经起到的作用我们来举个例子。比如一名员工在1970年公司股票上市时用1650美元买了100股到1993年时他拥有股票的价值就是350万美元。 、

案例思考题

1用什么激励理论能最恰当地解释沃尔玛发生的问题 2如果在当前的困难情况下由你来管理你将如何来激励员工

3对一个组织来说提供太多的奖励和正强化可能吗如果可能的话它会对组织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解析1.沃尔玛应用股权建立养老基金来激励员工涉及激励理论里的双因素理论需要理论和期望理论。采用股权激励相当于在实际经济利益方面上采取激励通过分红来激励员工并且建立养老基金从中抽取大部分钱来购买股票由于股票价格的上涨养老基金也在不断上涨付出的努力得到了回报使员工在生理心理需求方面得到很大的满足增强员工对公司的信任度。山姆·沃尔顿过去倡导的与工员个人接触的管理方式来维持与员工之间的关系了解员工的需求进行相应的激励措施使公司拥有了零售业界最蹁、最积极献身的员工。

但在股票价格下降后本来员工正常薪水就不高使员工在生理需求及保健因素上没有得到满足并在主管人员换后没有对员工采取更好的激励方式来补救使得员工的满意度下降工作效率也伴随着下降。

2.由于股票价格的下降通过股权激励已经暂时不能满足员工要灵活的管理采取新的激励措施。

首先提高最低工资,采取绩效工资制度在生理需求上提高员工的满意度。

其次组织一些全效性的团体活动来提高员工对企业文化的认知程度并相应的从深层次来了解员工对不同需求类型的员工采取相应的帮助。对公司员工采取目标性激励管理提高员工的满意度加强员工的信任度从而提高员工的积极性。

3.我觉得可能如果组织中的一员工作做得好可以相应的奖励和正强化激励,不一定为员工颁发奖金只要你的一句鼓励也可以提高员工的积极性/采取各种各样的奖励方式满足员工的需求。但由于很多奖惩制度都会增加成本增加组织的支出。并接还要注意一些制度的灵活性和使用的频率否则会导致效果不明显既浪费了时间也浪费了金钱。

案例2 青田乳胶制品厂 思考题:

1、本案例涉及到激励中的哪些问题? 2、如果你是陈厂长,你会怎样做?

【案例分析】

本案例主要涉及到激励理论当中的公平理论。

首先让我们来回顾一下公平理论的有关内容: 公平理论最初是由美国心理学家亚当斯提出来的。它是研究人的动机和知觉关系的一种激励理论。亚当斯公平理论的基本内容包括三个方面:

①公平是激励的动力。公平理论认为,人能否受到激励,不但受到他们得到了什么而定,还要受到他们所得与别人所得是否公平而定。

这种理论的心理学依据,就是人的知觉对于人的动机的影响关系很大。他们指出,一个人不仅关心自己所得所失本身,而且还关心与别人所得所失的关系。他们是以相对付出和相对报酬全面衡量自己的得失。如果得失比例和他人相比大致相当时,就会心理平静,认为公平合理心情舒畅。比别人高则令其兴奋,是最有效的激励,但有时过高会带来心虚,不安全感激增。低于别人时产生不安全感,心理不平静,甚至满腹怨气,工作不努力、消极怠工。因此分配合理性常是激发人在组织中工作动机的因素和动力。 ②公平理论的模式(即方程式): Qp/Ip=Qo/Io

式中,Qp代表一个人对他所获报酬的感觉。Ip代表一个人对他所做投入的感觉。Qo代表这个人对某比较对象所获报酬的感觉。Io代表这个人对比较对象所做投入的感觉。

③不公平的心理行为。当人们感到不公平待遇时,在心里会产生苦恼,呈现紧张不安,导致行为动机下降,工作效率下降,甚至出现逆反行为。个体为了消除不安,一般会出现以下一些行为措施:通过自我解释达到自我安慰,逐个上造成一种公平的假象,以消除不安;更换对比对象,以获得主观的公平;采取一定行为,改变自己或他人的得失状况;发泄怨气,制造矛盾;暂时忍耐或逃避。 公平与否的判定受个人的知识、修养的影响,即使外界氛围也是要通过个人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的改变才能够起作用。

根据公平理论,公平与公平感是两类不同内涵的概念。其中公平(或不公平)属于一种客观现象,可以运用许多公认的准则、法规来进行严格的判断;而公平感(或不公平感)属于一种主观现象,是人们通过自身与他人、或现状与历史的“收支比率”对照,产生的公平知觉和相关的情感体验。 从本案例来看,作为陈厂长应该冷静地看待部分员工的牢骚和不满,分清员工的不公平感到底是主观不公平感还是客观不公平感。所谓主观不公平感是指由于个人的判断产生的不公平感,也就是说,事情是公平合理的,个人却认为它们不合理。产生主观不公平感的原因可能是员工自身素质不高所致,往往过高估计自己的成绩与贡献,低估他人的成绩与贡献,也有可能是员工的知觉误差而产生错误判断,选择了不适当的参照系数或不适当的比较内容等;所谓客观不公平感是指由于客观不公平的现象而引起的不公平感,例如劳动定额不合理、工种任务不均匀、承包基数不科学或领作风不正等都可以引起客观不公平感。而本案例中,一些员工的不满完全是主观不公平感引起的,这些抱怨都是感情用事、缺乏理性和根据的,严重地挫伤作出了贡献的员工的积极性,对于这样的员工决不能纵容。基于以上的观点,陈厂长应该一方面对作出贡献的员工要进行积极的肯定,加强和完善基础工作,使绩效考核评估有理有据、科学和有说服力,另一方面,对有不满情绪的员工要加强必要的思想教育,引导他们进行全面客观的比较,正确看待他人,正确对待自己,创造一个公平、民主的组织气氛,使员工始终保持高涨的工作热情。 某公司将大门口总裁的停车位置旁边一个车位分配给最佳员工。 “将总裁的停车位置旁边一个车位分配给最佳员工” 这样的做法是组织行为学中有关激励内容的具体实施,其中主要体现了层次需要中的尊重、双因素理论、期望理论(过程型激励理论)等。这样的做法能否起到对员工的激励作用?怎样作用?分析如下:

搜索更多关于: 本科管理学激励理论案例分析总结 的文档
  • 收藏
  • 违规举报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10.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推荐下载
本文作者:...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

文档简介:

激励 案例分析步骤: 1、分析问题是什么。 认真看原文!从原文上寻求答案! 2、理论是应该是什么。 理论对照题目的问题,复述相关的理论是必要的步骤! 3、解决方式。 从理论上分析有什么方式可以解决问题。 可以用案例分析题的问题作为分析的线索。 1、案例简介 蒋云飞,是一位有着高学历、各方面综合素质都比较好的营销人才。对企业的产品以及该产品在市场上的销售现状了如指掌,同时对整个行业未来发展走向和预测也具有一定的认识和判断,但这种良好的职业素养和敏捷细致的能力潜质并没有在日常的工作中很好的发挥出来,在他所主持的工作也是只是为了应付上一级领导交给的任务,经过仔细的摸底和了解,才知道当初企业在招聘他进来时,许下了很多的承诺,但当他本人经过一定努力完成了企业交给他的硬性指标之后,兑现承诺时由于企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单篇付费下载
限时特价:10 元/份 原价:20元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fanwen365 QQ:370150219
Copyright © 云题海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16052595号-3 网站地图 客服QQ:370150219 邮箱:37015021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