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近十年(1998年-2008年)货币政策回顾及未来货币政策回顾
第二章:1998年-2008年货币政策回顾
贷投入与金融服务,积极支持国民经济增长与发展。
从经济与金融运行状况来看,货币供应量、各项存贷款等金融指标从二季度末开始明显止跌回升,广义货币供应量增长率达到年度预测目标区间。经济增长率从三季度末开始逐渐趋于回升,并逐步向年度经济增长率目标趋近。应该说1998年货币政策与金融调控是积极而有效的。但同时也要看到,目前货币政策时滞延长、效力受损,货币政策的局限性比较明显。5
2000年,中央银行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对国民经济各项指标的好转
功不可没。面对1998年我国经济在快速增长后出现的重大变化,国家采取了扩大内需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在财政政策方面提出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而在货币政策方面,没有相应提出积极的货币政策,而是提出稳健的货币政策,这是因为当时我国货币供应存量和增量过多,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负债率过高,贷款有效需求不足,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实行过分扩张的货币政策,就会激化潜在的金融风险并加大化解金融的压力,不利于宏观金融稳健运行。另外,造成我国物价连续下跌的主要原因是经济结构失衡,而不是货币供应不足,因此应把重点放在调整经济结构上。总结98年以来实行稳健货币政策的工作实践,主要包含三方面内容:一是根据扩大需求的方针,适当增加货币供应量;二是及时制定信贷政策,引导贷款投向,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三是加强金融监管,执行金融稳定计划,这是实施稳健货币政策的基础。几年年来的实践证明,稳健的货币政策有利地促进了经济结构的调整,促进了经济增长,对国民经济好转起到了重大的作用。6
2001年中央政府继续推行稳健的货币政策。在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200
1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说,2001年中国金融运行情况稳定,货币政策达到了预期目标。
这份报告指出,2001年中国货币政策的调控目标基本实现,货币供应量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相适应。2001年底,广义货币余额为15.8万亿元,增长14.4%,略高于年初预定的13%至14%的调控目标,增幅比上年高0.4个百分点。狭义货币余额6万亿元,增幅12.7%,比上年低3.4个百分点。流通中现金余额1.6万亿元,增长7.1%。 2001年,中国金融机构
56
引自《中国证券报》,宋立,一九九八年十一月二十三日 《2000—2001年中国货币政策评析与展望》,焦瑾璞,孔燕,中国证券报
5
《当代西方经济学》课程期末论文
贷款结构得到改善,贷款周转速度加快,基本满足了经济发展的需要。2001年底,人民币贷款余额11.2万亿元,增加1.29万亿元,同比增长11.6%。 截至2001年底,中国全部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为14.4万亿元,增长16%,增幅比上年高2.2个百分点,这表明经济体系中资金总量是充足的。其中企业存款余额为5.2万亿元,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为7.4万亿元。
报告指出,虽然去年中国外汇存款增势放缓,但是国家外汇储备仍有大
幅增长,人民币汇率继续保持稳定。2001年末,国家外汇储备余额为2122亿美元,比上年末增加466亿美元。同时,金融机构外汇存款余额为1349亿美元,增长5.2%,增幅有所下降。
这份报告表示,2001年中国政府为实现预期的货币政策目标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加大公开市场操作的力度,充分发挥利率杠杆的作用合理确定本外币利率水平,制定政策引导商业银行贷款投向以及增加货币政策的透明度。
此外,中国政府加强了金融监管以进一步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政府加大了处置国有独资银行不良资产的力度。2001年,国有独资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减少907亿元,不良贷款比例下降了3.81个百分点。7
2002年货币政策的总体方向仍然是稳健中求发展,但却又其特点: 1、2002年中货币政策的基本工具,需要坚持并完善。
2、2002年货币政策的体制基础条件将有重大变化,需要体制改革与政策改进双向协调。2001年是入世后的第一年,将是金融体制与国际规则接轨的第一年。货币政策是在一定的金融体制上发挥作用的,我国货币政策框架总体上以转轨经济为背景。体制不同,货币政策的效应就不同。入世对金融体制和货币政策产生双重影响。
3、2002年货币政策因国内外经济形势变化,需要进一步加大对经济增长的支持力度。由于国际上主要发达国家面临着增长下降或走进衰退,国内通货紧缩的趋势没有完全消除,因此,货币政策自然是反周期的,非中性的,带有扩张的特点。为达到政府制定的扩大内需的总方针,今年的货币政策目标,就是要维护一定增长率。
4、2002年货币政策继续受国内外金融创新实践的挑战,需要有适应新形势
7
参考《2001年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
第二章:1998年-2008年货币政策回顾
的规定和措施。
5、2002年货币政策中受到冲击之一的可能是利率政策,需要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
6、2002年货币政策将受到更全面的防范金融风险的制度和规则约束,需要在各方面体现稳健的风格。8
总而言之,1998年-2008年的货币政策是以稳健为基调的。其对国民经济的积极效果十分明显,成功地维持了经济的稳定,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第二节:稳中从紧的货币政策(2003年-2007年)
2003年开始,我国进入新一轮经济增长周期的上升期。在此期间,货币政策虽然名义上仍维持“稳健”的基调,但内涵已逐步表现出适度从紧的趋向。截至2007年底一共加息8次,上调准备金率14次(见表1)。
2003年,我国国民经济克服了多种困难,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中国人民银行认真执行稳健的货币政策,主要依靠经济手段对货币信贷过快增长进行了调控,努力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总体看,上半年货币信贷增长偏快的势头在四季度得到有效控制,人民币汇率保持稳定,金融运行总体平稳。2003年货币政策操作主要是:
一、灵活运用公开市场操作,保持基础货币平稳增长和货币市场利率相对稳定
2003年,中国人民银行根据货币信贷总体规划,通过公开市场操作保持基础货币稳定增长。针对外汇占款投放基础货币大幅增长的情况,人民银行通过发行央行票据等方式,加大基础货币回笼力度。一方面坚持对冲操作的大方向;另一方面也根据市场的变化,适时进行灵活操作,满足金融机构短期流动性需求。
二、上调存款准备金率,适度调低超额存款准备金利率
为配合公开市场操作“对冲”基础货币过快增长,减轻发行中央银行票据回收流动性的压力,有效控制货币信贷过快扩张,经国务院批准,中国人民银行从2003年9月21日起,将存款准备金率由6%调高至7%。这次存款准备金率调整提前一个月宣布,给金融机构流动性管理提供了缓冲的时间,并在总量适
8
引自《2002年货币政策实施的特点分析》,李晓西
7
《当代西方经济学》课程期末论文
当收紧的同时,对有短期流动性困难的金融机构及时给予必要的资金支持。政策实施过程中,金融运行和货币市场利率走势总体平稳。
三、扩大贷款利率浮动区间,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进程
2003年12月10日,经国务院批准,中国人民银行决定自2004年1月1日起再次扩大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浮动区间。商业银行、城市信用社贷款利率的浮动区间上限扩大到中国人民银行制定的贷款基准利率的1.7倍,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的浮动区间上限扩大到贷款基准利率的2倍,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的浮动区间下限保持为贷款基准利率的0.9倍不变。扩大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浮动区间,有利于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和扩大就业。
四、监测房地产贷款状况,对商业银行贷款进行必要的窗口指导 五、积极支持农村信用社体制改革试点
六、加强货币市场制度建设,积极推动货币市场发展
一是扩大记账式国债柜台交易的试点范围,二是简化银行间债券市场债券上市审批程序,对于在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的国债、政策性银行债券,中国人民银行授权中央国债登记公司和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公布每期债券的上市日期;三是规范证券公司信息披露工作,规定凡经批准成为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成员的证券公司,应向同业拆借市场披露必要的信息,并保证披露信息的真实性;四是组织国家开发银行在国内发行了第一只美元债券,发行额为5亿美元,并相应地解决了美元债券的登记托管等技术问题。
七、保持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促进国际收支平衡 八、加强货币政策同其它宏观经济政策的协调配合
2003年,面对经济运行中出现的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中国人民银行在分析宏观经济形势和趋势的同时,积极与其他宏观经济部门沟通和协调。在对宏观经济进行调控的过程中,注意加强与计划、财政等其他宏观调控手段的协调配合,以充分发挥宏观经济政策协调配合的综合效应。9
中国经济从2002年起重新开始经济周期的扩张阶段,至2003年已经完
全结束1998年以来的通货紧缩惯性,实际经济增长速度恢复到历史平均水平。在进入2004年后,中国经济继续保持强劲扩张倾向并快速增长,然而重要原材
9
引自《2003年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