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题海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近十年(1998年-2008年)货币政策回顾及未来货币政策回顾

中国近十年(1998年-2008年)货币政策回顾及未来货币政策回顾

  • 62 次阅读
  • 3 次下载
  • 2025/7/11 4:57:39

第一章:货币政策目标

第一章:货币政策目标

第一节:货币政策目标的确立

“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实现应理解为一个长期动态的运行过程,同时各国的中央银行都要选择某些中间目标,作为货币政策的中间目标并服务于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实现。”1 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实施,经过一定的传导过程,将其影响导入一国经济的实际领域,达到既定的目标,这就是货币政策的目标,又称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

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确立并不是一个简单的、程序化的过程,而是要通过对具体的国内国际经济运行状况做出分析,同时对未来经济发展做出理性预测后才制定出来的一系列调控经济走向的政策。因此,在具体的阶段,货币政策的具体目标是不尽相同的。这是因为具体目标的制定主要依据不通阶段的经济发展状况和宏观经济的需要。1998年至2002年,货币政策的宏观目标是促进经济稳定发展,因此我们称这一时间段的货币政策为稳健的货币政策。2003年开始,我国进入新一轮经济增长周期的上升期。在此期间,货币政策虽然名义上仍维持“稳健”的基调,但内涵已逐步表现出适度从紧的趋向。2007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从2008年起货币政策由“稳健”改为“从紧”。

第二节:货币政策目标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

货币政策的目标一般可概括为:稳定物价、充分就业、经济增长、国际收支平衡和金融稳定。

货币政策之间的关系较复杂,有的一定程度上具有一致性,如充分就业与经济增长;有的相对独立,如充分就业与国际收支平衡;更多表现为目标间的冲突性。各目标之间的矛盾表现为:物价稳定与充分就业之间存在此高彼低的交替关系。当失业过多时,货币政策要实现充分就业的目标,就需要扩张信用和增加货币供应量,以刺激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扩大生产规模,增加就业人数;同时由于需求的大幅增加,会带来一定程度的物价上升。反之,如果货币政策要实现物价稳定,又会带来就业人数的减少。所以,中央银行只有根据具体的社会经济条件,寻求物价上涨率和失业率之间某一适当的组合点。

1

引自《货币政策目标分析》,李国斌,证券时报

1

《当代西方经济学》课程期末论文

物价稳定与经济增长也存在矛盾。要刺激经济增长,就应促进信贷和货币发行的扩张,结果会带来物价上涨;为了防止通货膨胀,就要采取信用收缩的措施,这有会对经济增长产生不利的影响。

物价稳定与国际收支平衡存在矛盾。若其他国家发生通货膨胀,本国物价稳定,则会造成本国输出增加、输入减少,国际收支发生顺差;反之,则出现逆差,是国际收支恶化。

经济增长与国际收支平衡的矛盾。随着经济增长,对进口商品的需求通常也会增加,结果会出现贸易逆差;反之,为消除逆差,平衡国际收支,需要紧缩信用,减少货币供给,从而导致经济增长速度放慢。

第三节:货币政策工具及其效果

货币政策工具——又称货币政策手段,是指中央银行为调控中介指标进而实现货币政策目标所采用的政策手段。西方国家中央银行多年来采用的三大政策工具,即法定存款准备率、再贴现政策和公开市场业务,这三大传统的政策工具有时也称为“三大法宝”,主要用于调节货币总量。2

⑴ 法定存款准备率是指以法律形式规定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将其吸收存款的一部分上缴中央银行作为准备金的比率。其效果有 ① 即使准备率调整的幅度很小,也会引起货币供应量的巨大波动; ② 其他货币政策工具都是以存款准备金为基础; ③ 即使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由于种种原因持有超额准备金,法定存款准备金的调整也会产生效果; ④ 即使存款准备金维持不变,它也在很大程度上限制商业银行体系创造派生存款的能力。局限性有 ① 法定存款准备率调整的效果比较强烈,致使它有了固定化的倾向; ② 存款准备金对各种类别的金融机构和不同种类的存款的影响不一致,因而货币政策的效果可能因这些复杂情况的存在而不易把握。

⑵ 再贴现政策是指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持有未到期票据向中央银行申请再贴现时所做的政策规定。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时再贴现率的确定与调整;二是规定向中央银行申请再贴现的资格。效果主要是 ① 再贴现率的调整可以改变货币供给总量; ② 对再贴现资格条件的规定可以起到抑制或扶持的作用,并能够改变资金流向。局限性是 ① 主动权并非只在中央银行,甚至市场的变

2

参考《西方经济学》,李杨,四川大学出版社,2002,284—286页

第一章:货币政策目标

化可能违背其政策意愿; ② 再贴现率的调节作用是有限度的; ③ 再贴现率易于调整,但随时调整引起市场利率的经常波动,使商业银行无所适从。

⑶ 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有价证券,以此来调节市场货币量的政策行为。效果是①主动性强,它可以按照政策目的主动进行操作; ②灵活性高,买卖数量、方向可以灵活控制;③调控效果和缓,震动性小;④影响范围广。局限性是①中央银行必须具有强大的、足以干预和控制整个金融市场的金融实力;②要有一个发达、完善的金融市场,且市场必须是全国性的,市场上证券种类齐全并达到一定规模;③必须有其它政策工具的配合。3

3

参考《现代西方经济学》,宋承先,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 网络资源:http://zhidao.http://www.njliaohua.com//question/80501580.html

3

《当代西方经济学》课程期末论文

第二章:1998年-2008年货币政策回顾

第一节: 稳健的货币政策(1998年-2002年)

自1996年第一季度成功实现“软着陆”并步入下轮宏观景气循环后,我国

国民经济一直处在稳步扩张的较长过程之中。1997年,我国经济开始出现国内需求不旺的情况,加上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影响,我国形成通货紧缩的局面。基于此,我国从1998年起正式开始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1997年上半年爆发的亚洲金融危机在下半年并未对出口增长产生多大影响,所以未引起中央特别注意,政府主要关注的是港币保卫战,到98年初出口大幅大降。97年下半年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任务是深化金融体制改革,但另一方面由于房地产泡沫,不良货款突出,防范风险意识提高,以至银行不敢货款,同时在外汇改革后,增长靠出口,而这时出口大幅下降,只能扩大内需,而扩大内需的一个前提是增加货款,这样的矛盾一直困绕着中央。于是中央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①取消货款限额。②降息。98年降3次,99年又降一次。③公开市场操作。④99年初个人消费货款计划,98年重点在做农村信贷工作。另一项是教育助学贷款,采取政府贴息的办法。2000年形势进一步好转。4

具体来说,由于经济金融形势发展的需要,98年货币政策与金融调控的重

心在继续实行适度从紧的基础上逐渐由监管加微调向加大信贷投放、改进金融服务方向倾斜,以比较积极的姿态为促进经济增长服务。货币政策与金融调控措施基本上围绕着以下三个方面。

1.扩大商业银行的信贷规模。中央银行从98年1月1日起取消了四大专业银行的贷款限额控制,逐步实行资产负债管理。

2.针对1998年以来价格水平持续下跌、实际利率不断升高的情况,中央银行分别于3月和7月两次降低存贷款利率;同时为了鼓励金融机构扩大对小企业的信贷投放,于10月份扩大了金融机构对小企业贷款利率浮动幅度。为促使商业银行扩大信贷投放,于3月下调了法定准备金率,并分别于3月和7 月两次降低了准备金和再贷款利率(见表1)。

3.为了扩大内需、支持国民经济发展,央行恢复“窗口指导”业务,要求各金融机构,加强和改进对于中小企业、住房建设、消费信贷及外贸出口的信

4

《我国货币政策的理论、实践》,戴根有,北京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中心湘财证券资本市场高级论坛

  • 收藏
  • 违规举报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10.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推荐下载
本文作者:...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

文档简介:

第一章:货币政策目标 第一章:货币政策目标 第一节:货币政策目标的确立 “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实现应理解为一个长期动态的运行过程,同时各国的中央银行都要选择某些中间目标,作为货币政策的中间目标并服务于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实现。”1 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实施,经过一定的传导过程,将其影响导入一国经济的实际领域,达到既定的目标,这就是货币政策的目标,又称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 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确立并不是一个简单的、程序化的过程,而是要通过对具体的国内国际经济运行状况做出分析,同时对未来经济发展做出理性预测后才制定出来的一系列调控经济走向的政策。因此,在具体的阶段,货币政策的具体目标是不尽相同的。这是因为具体目标的制定主要依据不通阶段的经济发展状况和宏观经济的需要。1998年至2002年,货币政策的宏观目标是促进经济稳定发展,因此我们称这一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单篇付费下载
限时特价:10 元/份 原价:20元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fanwen365 QQ:370150219
Copyright © 云题海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16052595号-3 网站地图 客服QQ:370150219 邮箱:37015021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