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马克思劳资理论嬗变及对我国民营企业和谐劳资关系的启示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马克思劳资理论嬗变及对我国民营企业和谐劳资关系的启示
作者:张丽萍
来源:《商业时代》2014年第13期
内容摘要:劳资关系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领域里较核心与重要的部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民营企业劳资关系问题日趋严重。本文通过对马克思劳资理论及其理论嬗变的研究,为民营企业和谐劳资关系的构建提供新的思路。尽管马克思劳资理论是西方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物,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其对我国现阶段民营企业劳资关系的研究仍具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劳资理论 民营企业 和谐劳资关系 启示 马克思劳资关系理论及其在我国的发展 (一)马克思劳资关系理论思想
劳资关系也称之为劳动关系,即“一般是指私有制企业中的劳资关系,体现的是资本所有者与雇佣劳动者之间的关系”(李生林、王淑芬,2007)。劳资关系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最核心的部分,是马克思关于资本所有者和雇佣劳动者关系最为本质的概括与总结。恩格斯也在评论《资本论》时指出:“资本和劳动的关系,是我们现代全部社会体系赖以旋转的轴心,这种关系在这里第一次作了科学的说明”。
马克思的劳资关系理论主要阐述了劳资剥削对抗的关系。马克思在《1844年政治经济学手稿》中提出了异化的本质,形成了异化劳动理论。且其批判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看成是物支配人的说法,实则掩盖了人支配人的实质。接着,马克思(1847)驳斥了蒲鲁东的价值理论,深刻阐述了剩余价值的来源和资本的本质,从而得出资本和工人之间对立的结论:“一方面工人的收入在资本迅速增加的情况下也有所增加,可是另一方面,横在资本家和工人阶级之间的社会鸿沟也同时扩大,而资本支配劳动的权利,劳动对资本的依赖程度也随着增大”。然而,马克思对劳资关系全面、成熟论述的思想则体现在《资本论》中。“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资本论》实质上就是一本劳资关系理论”(谢海东,2010)。在《资本论》中,马克思通过对商品及商品拜物教、剩余价值及资本的本质、劳动力成为商品等方面进行阐述,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规律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特征,指出剩余价值来源于工人的剩余劳动,可变资本的产物。继而,马克思从剩余价值增值过程中揭露了资产阶级和雇佣劳动者之间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指出了劳动和资本的本质关系:劳动从属于资本。但这种从属关系分形式上的从属和实质上的从属。在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采取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方式,其前提条件是劳动者是自由人且劳动力成为商品。这时候的劳动和资本仅仅表现为买卖关系。随着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即帝国主义,资本家的剥削方式转变为相对剩余价值的生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