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第六章成本与收益
第四节 收益与利润最大化
在传统的微观经济学中,厂商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是一个基本假设。现代经济学家进一步分析了厂商目标,认为厂商的目标实际是多元化的,例如美国经济学家W.鲍莫尔分析了厂商以销售量最大化为目标的行为;美国制度学派经济学家K.加尔布雷斯则把稳定增长作为大公司这样的厂商的目标,这些大公司追求的是适度利润。但在最基本的微观经济学中,我们仍以利润最大化为基本假设。
一 总收益 平均收益与边际收益
收益是指厂商出售产品得到的全部收入,即价格和销售量的乘积。收入中既包括了成本又包括了利润。
收益可分为总收益TR、平均收益AR和边际收益MR (1)总收益TR(Total revenue) 是厂商销售一定量的产品所得到的全
部收入 TR = AR·Q=P·Q
(2)平均收益AR:厂商销售每一单位产品平均所得到的收入。
AR = TR/Q=P
(3)边际收益MR:每增加销售一单位产品所增加的收入。
MR =△TR/△Q =P 这三者之间的关系为 TR=AR*Q AR=TR/Q
MR=△TR/△Q
在理解收益概念时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 收益是产品的销售收入,不是出售产品所赚的钱,而是出售产品得到的钱。它包含成本费用和利润。利润才是出售产品所赚的钱。但经济学中的正常利润是会计成本的一种。 2 收益和产量的关系。收价格的因素,收益就是产量。
以P代表价格,则总收益(TR)与总产量(TP).平均收益(AR)与平均产量(AP),边际收益(MR)与边际产量(MP)之间的关系应该是:
TP*P=TR AP*P=AR MP*P=MR
如果假设价格P不变,不考虑价格的因素则有
TP=TR AP=AR MP=MR
25
.由以上可以得出,总收益,平均收益,边际收益的变动规律与曲线形状和前面介绍过的总产量,平均产量,边际产量的变动规律与曲线形状是相同的。
3 在不同的市场结构中,收益变动的规律并不完全相同,边际收益曲线与平均收益曲线的形状也不相同,这一点在下一章中还要涉及。
二 利润( Profit )最大化原则
实现利润最大化,不可能实现无限大的利润。 企业对利润的追求要受到市场条件的限制。 在经济分析中利润最大化的原则:MR=MC
为什么在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是能实现利润最大化呢?
如果MR>MC ,表明厂商每多生产一单位产品所增加的收益大于生产这一单位产品所增加的成本,这时厂商有利可图,必然扩大产量因为还有潜在的利润没有得到,还没有达到利润最大化。 如果MR 只有在MR=MC时,厂商既不扩大,也不缩小产量,而是维持产量,表明该赚的利润都赚到,即实现生产者利润最大化。 三 利润最大化的数学证明 设?是产量Q的函数,而且利润是总收益与总成本的差额,总收益函数为R(Q)总成本函数为C(Q) 则有:??R(Q)?C(Q) (1) 厂商获得利润的必要条件是 d??0 (2) dQ即 dRdC (3) ?dQdQdRdC为边际收益,为边际成本,所以上式亦可写为: dQdQMR?MC 厂商获得利润的充分条件是: d2?<0 (4) dQ2即 26 d2Rd2C<2 (5) 2dQdQ或 dMRdMC< (6) dQdQ由(3)式决定的产量QE称为厂商的均衡产量。将QE代入厂商的需求函数可以得出厂商的均衡价格为 PE=P(QE) 我们知道,现实中市场结构是不同的。在不同的市场条件下,收益变动的规律不同,厂商对最大利润的追求就要受到不同市场条件的限制。 27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