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会计专业论文
上市公司财务舞弊分析与探讨
专 业:会计 年 级:2006级 姓 名:庞颖
上市公司财务舞弊分析与探讨 2006会计专业 庞颖
上市公司财务舞弊分析与探讨
摘 要
随着经济全球化,我国乃至全世界范围内上市公司财务舞弊行为日益活跃,且财务舞弊已成为阻碍世界经济发展的毒瘤,它不仅给投资者及债权人带来了严重损失;也极大的冲击了资本市场,破坏了资本市场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公平、公正、公开”原则,动摇并挫伤了投资者的信心。因而防范和治理财务舞弊行为已刻不容缓。本文结合国内外案例,从多方位角度剖析了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理论、危害、手段、迹象等,并提出相应的治理对策。
关键词:上市公司;财务舞弊;对策
1. 引言
自从会计信息作为公司经济讯号的媒介以来,财务舞弊就如影随形,会计史上从来不缺乏重大的财务舞弊案,这也是促进了会计界对财务舞弊进行不断的研究和探索,成为催生和完善会计准则和审计准则的动力。我国的资本市场从无到有,到飞速发展,虽然有信息披露,会计规范体系,公司治理结构以及证劵监管方面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证劵市场信息披露的现状仍然不容乐观,一些公司尚会利用各种舞弊手段粉饰会计信息,降低了会计质量,甚至影响到资本市场的正常健康发展。
随着改革开放的继续深化,经济实力的加强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也紧跟着财务会计发展的脚步,会计信息失真,财务舞弊大面积、持续的发生已经不是罕为人见的现象了。尤其是近年来,可以说是“灾难”的多发时期:我国乃至世界范围的财务舞弊行为日益猖狂。不论是上市公司,还是创业板的公司,甚至小至中小企业、事业单位。只要有利可图,便可不择手段,不惜违背法律来获取利益。近年来,我国证券市场取得了很大的发展。
从麦迪逊公司到安然公司,从琼民源到银广夏,这样影响巨大的国内外的舞
2
上市公司财务舞弊分析与探讨 2006会计专业 庞颖
弊案层出不穷。同时导致上市公司的财务舞弊手段从公开到隐蔽,从单一到多元化,从集中在期末的舞弊到连续、均匀、系统的舞弊,从真账假作到假账真作的过程。这不仅使审计、财务管理职能未能发挥其监管功能,还误导了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甚至牵扯到许多关联企业。
关于企业舞弊行为的成因,理论界提出了企业舞弊形成的三角理论、GONE理论和企业舞弊风险因子理论等许多著名的理论。该理论由美国注册舞弊审核师协会(ACFE)的创始人、现任美国会计学会会长史蒂文·阿伯雷齐特(W.Steve Albrecht)提出,他认为,企业舞弊的产生是由压力(Expo.sure)、机会(Opportunity)和自我合理化(Rationalization)三要素组成, 就像必须同时具备一定的热度、燃料、氧气这三要素才能燃烧一样, 缺少了上述任何一项要素都不可能真正形成企业舞弊。压力可能是经营或财务上的困境以及对资本的急切需求
2. 财务舞弊的理论概述
2.1 财务报告舞弊的内涵
美国审计准则关于舞弊的定义是:舞弊是一种有意识的行为,通常涉及到故意掩藏事实,该准则主要关注财务报表舞弊及资产盗用的舞弊;美国注册公共会计师协会(AICPA)对财务报告舞弊的定义为:公司或企业故意错报和遗漏重大事项在财务报告中的披露,即进行欺诈性的财务报告,又称“管理当局欺诈”或“管理当局舞弊”(Management Fraud)。
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财务报表审计中对舞弊的考虑中,定义舞弊为使用欺骗手段获取不当或非法利益的故意行为。它主要包括:(1)伪造、变造、记录或凭证;(2)侵占资产;(3)隐瞒或删除交易或事项;(4)记录虚假的交易或事项;(5)蓄意使用不当的会计政策。
对中外上市公司管理舞弊动机进行比较研究,证券市场的共性使中外上市公司存在着一些共同的会计舞弊动机,但由于中外证券市场的经济环境、法律环境和会计环境有很大的差异,又决定了我国上市公司还具有一些和中国特有的政策紧密联系而不同于国外上市公司的会计舞弊动机。
财务舞弊案案的特点:
(1)舞弊的对象:企业的财务报告;
3
上市公司财务舞弊分析与探讨 2006会计专业 庞颖
(2)舞弊形成的性质:出于某种目的的故意行为,区别于无意识的虚假陈述;
(3)舞弊导致的后果:信息失真,从而误导信息使用者做出正确的决策。
2.2舞弊三角论要素分析
企业舞弊产生的原因是由压力、机会和借口三要素组成的,这三者也是美国最新的反舞弊准则(SAS No.99)提醒注册会计师应该关注的舞弊产生的主要条件。
(1)压力要素
压力要素是企业舞弊者的行为动机。刺激个人为其自身利益而进行企业舞弊的压力大体上可分为四类:经济压力,恶癖的压力,与工作相关的压力和其他压力。
(2)机会要素
机会要素是指可进行企业舞弊而又能掩盖起来不被发现或能逃避惩罚的时机,主要有六种情况:缺乏发现企业舞弊行为的内部控制,无法判断工作的质量,缺乏惩罚措施,信息不对称,能力不足和审计制度不健全。在面临压力、获得机会后,
(3)借口要素
真正形成企业舞弊还有最后一个要素——借口(自我合理化),即企业舞弊者必须找到某个理由,使企业舞弊行为与其本人的道德观念、行为准则相吻合,无论这一解释本身是否真正合理。企业舞弊者常用的理由有:这是公司欠我的,我只是暂时借用这笔资金、肯定会归还的,我的目的是善意的,用途是正当的,等等。
压力、机会和借口三要素,缺少任何一项要素都不可能真正形成企业舞弊行为。
2.3 财务报告舞弊的危害
我国新兴的资本市场从开始就饱受虚假财务报告的困扰。1992年深圳原野公司案揭开了我国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序幕,随后相继发生了北京“中诚”(1993)、海南“中水”(1994)、海南“琼民源”(1998)、成都“红光实业”(1998)、四川“东方锅炉”(1999)等上市公司恶性财务舞弊案件。2000年“郑
4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