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2016年湖南教师考编之第二章教育的基本规律
你的未来,我来导航
2016年湖南教师考编之第二章教育的基本规律 一、单项选择题
1.“学在官府”说明决定教育领导权的是( ) A.生产力 B.政治经济制度 c.文化 D.科技
2.“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说明教育与( )的关系。 A.经济 B.政治 c.人口 D.文化
3.个体身心发展包括——和——两方面的发展。( ) A.身体心理 B.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 C.人格能力 D.个体社会化 个体个性化 4.人力资本理论是由( )提出的。 A.舒尔茨 B.亚当·斯密 C.杜威 D.裴斯泰洛齐
5.教育既是传递和深化文化的手段,又是文化本体。这体现了( ) A.教育的文化功能 B.教育的双重文化属性 C.教育的本质属性 D.教育的社会属性
6.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首先表现为对教育的( ). A.规范作用 B.动力作用 C.引导作用 D.爆发作用
7.( )认为个体心理发展是人类进化过程的简单重复,个体心理发展由种系发展决定。
A.格塞尔 B.卢梭 c.霍尔 D.高尔顿
8.( )强调成熟机制对人的发展的决定作用。 A.华生 B.格塞尔 c.洛克 D.弗洛伊德
9.科学知识在未用于生产之前,只是一种潜在的生产力,要把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可以用于生产的现实生产力,必须依靠( ) A.自学 B.训练 C.培训 D.教育
1
你的未来,我来导航
10.学校全体员工在学习、工作和生活的过程中所共同拥有的价值观、信仰、态度、作风和行为准则称为
11、“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孟母三迁”说明了()对人的发展的影响。 A.社会环境 B教育 C遗传 D 学校教育 12.外部影响转化为内部发展要素的根据是() A.实践 B.主观能动性 C.教育 D.训练 13.校园文化的核心内容是( ) A.校园物质文化 B.校园组织文化 C.校园精神文化 D.校园制度文化 14.人力资本理论说明了( )
A.教育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B.经济发展水平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C.政治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D.教育对科学技术的促进作用 15.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 )
A.主导因素 B.决定因素 C.物质前提 D.无关因素 16.环境文化和设施文化属于( ) A.学校精神文化 B.学校物质文化 C.学校组织和制度文化 D.学生亚文化
17.个体主观能动性由三个层次构成,其中第二个层次是( ) A.生理活动 B.心理活动 C.社会实践活动 D.思维活动
18.有的人“大器晚成”,而有的人“少年得志”,这体现了个体身心发展的( )规律。
A.个别差异性 B.不平衡性 C.互补性 D.阶段性
19.在良好的环境中,有的人没有什么成就,甚至走向与环境所要求的相反的道路;在恶劣的环境中,有的人却“出淤泥而不染”。这种现象说明( ) A.人的发展不受环境的影响
B.人们接受环境的影响不是消极被动的,而是积极主动的实践过程
2
你的未来,我来导航
C.好的环境不利于人的发展,坏的环境对人的发展有利 D.人是环境的奴隶,个人发展是好是坏,完全由环境来决定 20.中国古代“内发论”的代表人物是( ) A.孔子 B.孟子 C.韩非子 D.荀子
21.( )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发展特点向积极方面变化的过程。 A.个体生命发展 B.个体身心演化 C.个体身心发展 D.个体身心变化
22.“我们敢说日常所见的人中,他们之所以或好或坏,或有用或无用,十分之九都是由他们的教育所决定的。”这是( )的观点。 A.内发论 B.外铄论
C.成熟论 D.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23.从个体身心发展动因的角度来看,“树大自然直,人大自然长”的说法反映了( )的观点。
A.多因素作用论 B.白板论 C.内发论 D.外铄论
24.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要求教育者要做到( ) A.相互衔接 B.循序渐进 C.长善救失 D.教学相长
25.“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是( )的观点。 A.遗传决定论 B.环境决定论 C.二因素论 D.教育万能论
26.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要求( ) A.教育工作要抓住发展的关键期 B.教育工作要循序渐进
3
你的未来,我来导航
C.教育工作要因材施教
D.教育工作要根据学生的不同年龄分阶段进行
27.在教育工作中,“不陵节而施”依据的是个体身心发展的( )规律。 A.顺序性 B.阶段性 C.个别差异性 D.互补性
28.遗传因素对人的影响在整个发展过程中总体上呈( )趋势。 A.递减 B.递增 C.不变 D.倒U型发展 29.学生年龄特征中所指的两个方面是( ) A.认识和情感的特征 B.情感和意志的特征 C.气质和性格的特征 D.生理和心理的特征
30.“每个学生都有其个别性。”下列关于“个别性”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不同的认知特征 B.不同的兴趣爱好 C.不同的年龄和性别 D.不同的价值取向
31.“今人生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这是( )提出的,体现了环境决定论的观点。
A.孟子 B.荀子 C.韩非子 D.孔予
32.( )是指凝聚在劳动者身上的知识、技能及其所表现出来的可以影响从事生产性工作的能力。
A.劳力资本 B.人力资本 c.物资资本 D.生产资本
33.许多地方出现的“狼孩”事件说明( )在人的身心发展中不起决定作用。 A.教育 、 C.个体主观能动性 B.环境 D.遗传素质
34.我国古代思想家王充所说的“施用累能”是指( ) A.学校教育对能力的影响 B.社会实践对能力的影响 C.遗传素质对能力的影响 D.家庭环境对能力的影响 35.以下没有体现教育对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的是( ) A.教育具有整理文化的功能 B.教育受文化的影响
4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