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在你认为是朋友的人里,一半的人并不把你当朋友
是一份长久友情的障碍;朋友的“实用性”也几乎起不到什么作用。“实用性”指的是作为朋友能够给到你的实际的帮助,比如借钱、借车给你,或者帮你办一件事。这些都对于维持友情来说无足轻重。
Beverley Fehr发现,维持友情的关键是:建立一种成熟的、直觉性的理解,去给予和索取亲密感。
“那些面对另一方的自我暴露时,明白该说什么样的话去回应的人,会拥有更稳定、更令人满意的友谊。” Beverley Fehr说,从成年早期开始,在友情的维持中,长久的朋友是那些愿意随时提供帮助,但却很少逾越界限的人——Ta知道如何表达接纳、忠诚和无条件的支持,什么时候该腾出沙发给你,什么时候该给你一个拥抱。
而那些总对我们的衣橱、伴侣、电影和艺术品味有着太多的意见,对我们的生活喋喋不休的人,属于过于逾越界限,他们很难成为我们长久的朋友。
4. 成为最亲密的朋友:支持彼此的社会认同如前文所说,朋友也分为很多类型,在你所有的朋友中,只有很少的一部分人会成为你的密友,他们几乎是你最亲密的人,你们对彼此
的期望是“超越了一般朋友的职责”的。在成年人最亲密的朋友之间,联系他们的纽带又是什么呢?2005年,社会心理学家Carolyn Weisz和Lisa F. Wood研究发现,不同于青春期,在成年以后,成为密友的关键是“支持彼此的社会认同(social identity)”。
社会认同,是Tajfel在上世纪70和80年代提出的,它指的是“个体认识到Ta属于特定的社会群体,同时也认识到作为群体成员带给Ta的情感和价值意义。” 社会认同可能是你的宗教信仰、兴趣小组、特殊经历群体(如留学生)等,而不是来自哪个省,或者你的体重多少等。
支持彼此的社会认同,指的是认可和支持对方对自己的社会认同——你了解Ta认为自己属于哪些社会群体,你了解作为这些群体成员带给Ta的情感和价值意义,同时你认可和支持这一切。Weisz针对大学一年级的新生在他们四年的大学生涯里做了跟踪调查,重点研究友情持续时间、亲密程度与三个变量的关系:接近性、联络频率、以及支持对方的社会认同的程度。结果发现,接近性、联络频率和社会认同支持这三个因素都能够预测友情的持续时间,即两个人越接近、越经常联络,给对对方社会认同的支持越多,友情都会越长久;但只有社会认同支持一项,能够预测人们是否能成为最
亲密的朋友。
一项对乳腺癌病人互助组的研究显示,当病人康复,重新回到自己的职业身份和家庭身份时,她们仍然会保持着和互助组中的朋友的紧密情感联结。因为他们了解彼此作为癌症病人这一群体身份的感受,他们也支持彼此的这一社会认同。
对彼此的社会认同支持,可能是在双方有着一样的社会认同的情况下发生,比如在同一个互助会或者俱乐部里,但是也并不一定。Weisz发现,大量的社会认同支持也往往来自那些和你不在同一个群体内的朋友,但他们能够对你的社会身份进行确认,比如他们会说“你在为自闭症孩子提供志愿服务,太棒了”,或者“你是一个真正的社会主义者”。
研究者认为,这可能是因为对我们社会认同的确认有助于提高我们的自尊水平。——我们所做的事、经历、价值观等得到了确认、理解与支持。这或许同时也意味着,如果你觉得自己缺少密友,可能与你没找到自己的社会认同有关。
希望KYer能够成为你的社会认同中的一种,因你我虽素未谋面,却早已是亲密战友。
以上,晚安。 References:
Li, N. P., & Kanazawa, S. (2016).Country roads, take me home… to my friends: How intelligence,
populationdensity, and friendship affect modern happiness. British Journal ofPsychology.
Festinger, L., Schachter, S., & Back,K. (1953). The operation of group standards. Group Dynamics: Research andTheory. New York, NY: Row, Peterson and Company, 204-22.
Fehr, B. (1995). Friendshipprocesses (Vol. 12). Sage Publications.
Weisz, C., & Wood, L. F. (2005). Socialidentity support and friendship outcomes: A longitudinal study predicting whowill be friends and best friends 4 years later. Journal of Social andPersonal Relationships, 22(3), 416-432.
Reis, H. T., Maniaci, M. R., Caprariello,P. A., Eastwick, P. W., & Finkel, E. J. (2011). Familiarity does indeedpromote attraction in live interaction.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psychology,101(3), 557. Aron, A., Melinat, E., Aron, E. N.,Vallone, R. D., &
Bator, R. J. (1997). The experimental generation ofinterpersonal closeness: A procedure and some preliminaryfindings.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23(4), 363-377.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