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指南录后序》导学案(教师版)
温州翔宇中学高一语文导学案 主备:叶艳 审核:严强 日期:2014/2/24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体会作者用词灵活多样的特点及表达效果;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学习文天祥以死报国的爱国精神;理解本文在叙述中兼用论证、抒情的表达方式和作用。
【问题探究】
1.文天祥是在怎样的形势下出使北营的?他当时的心情和意图怎样?文天祥辞相印不拜而出使元营这件事说明了什么?
参考答案:文天祥是在“时北兵已迫修门外,战、守、迁皆不及施”(当时元兵已迫近国都门外,出战、坚守、迁都全都来不及实施)的严重形势下出使北营的。心情是:“予不得爱身”(我不能只顾爱惜自己),即已抱定了为国捐躯的决心。其意图是:一方面“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估计元军方面还是可以用言语说动的),企图以外交手段来挽回败局;另一方面是“更欲一觇北,归而求救国之策”(更希望去观察一下元军的情况,回来后好寻求挽救国家的策略)。这件事说明文天祥不计个人利害,图救国之策。
2.文天祥至北营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是怎样的?文天祥既然“分当引决”(按理应当自杀),为什么却又“隐忍以行”(含垢忍辱地前往),这两种做法是否相互矛盾? 参考答案:第一阶段是:“初至北营??北亦未敢遽轻吾国。” 第二阶段是:“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予不得归矣。” 第三阶段是:“未几??北驱予并往,而不在使者之目。”
不矛盾。“求死”是因为“不得脱”,以死保全名节;“隐忍以行”,是因为有机会逃脱,还可以有所作为,图救国之策。
3.第4节能表达作者急切、紧张的心情,以及连续所经历的坎坷的动词有哪些?领会作者用词灵活多样的特点及其表达效果。
参考答案:极富表现力的动词有:“奔”写出了当时迫不择路的极快速度;“变”“诡”二字反映了形势突变以及自己采取的果敢行动;“避”“出”“渡”“入”“展转”“至于”等一连串动词,反映了作者迅速离开险境的情况,同时也表现了作者急于南下组织力量抗元以报效国家的急切心情。
4.在第5节中,两次使用“呜呼 ”一词,它在体现层次和表达感情方面起什么作用?这段文字中连用了多少个“死”字?这样写是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这段文字和全文有什么关系?
5
温州翔宇中学高一语文导学案 主备:叶艳 审核:严强 日期:2014/2/24 参考答案:第一个“呜呼”引出种种“及于死 ”的危难,说明作者自己将生死置之度外;第二个“呜呼”把思想感情向前推进一步,抒发对于出生入死而国事难为的伤痛。“痛何如哉! ” 主要是为国事而痛惜,是脱离险境后的伤痛。
连用了22个“死”字,构成了生动有力的排比句式,说明环境险恶,表现了为解救国难而视死如归的思想感情。
这段文字是全文抒发感慨、表达心态的高潮,是前一部分的深化与后一部分的提引。 5.诗集的由来是怎样的?结集的目的是什么?
参考答案:文天祥“在患难中,间以诗记所遭,今存其本不忍废,??”(在患难当中,有时用诗来记录所遭遇的事情,现在保存着那些稿本不忍心丢掉??)
目的是“将藏之于家,使来者读之,悲予志焉。”(打算把它藏在家里,使后世人阅读它,同情我的志向啊。)(文天祥的志向是中兴复国。)
二、本节课学习总结
6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