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古代文学(B)1复习应考指南
④公西华:谦虚好学,少年老成,熟知礼仪;
⑤曾晳:超然物外,不图功名,喜好自由,爱好音乐。
3.贾谊的《过秦论》在说理上有何艺术特色?
①先摆事实,写秦的兴亡史;后讲道理,论秦之过;水到渠成,画龙点睛;
②对比映衬,显示道理:秦、诸侯、陈涉三者之间条件对比、结果对比:强者失败,弱者成功,说明条件不是决定的因素;
③语言铺陈排比,具有辞赋化的倾向,构成文章强大的气势。
4.汉乐府诗《孔雀东南飞》有何主要艺术特色? ①具有悲剧性的矛盾冲突和情节结构;
②成功地刻画了刘兰芝、焦仲卿的悲剧人物形象;
③运用第三人称叙述、人物对话和铺排、夸饰、渲染、烘托、等多种艺术手法,时有恰到好处的抒情;。
④起兴的孔雀失去伴侣而徘徊和结尾的鸳鸯相向而悲鸣具有浪漫情趣。 5.《左传?晋楚城濮之战》的战争描写有何特色?
①重点写战前的外交活动,其次是战后的会盟和补写楚军失败的原因等; ②战场上的战斗经过写得比较简略,但层次清晰,并不粗疏;
③晋国不战则不能定霸,好战则不能取威,尽力促成战争,表面避免战争, 形成欲战又和,将和又战,战和之间,久经不绝,文章写得有张有弛; ④注重揭示晋国内部的步调一致和楚国内部的矛盾重重,点明胜败原因。 6.《庄子?逍遥游》有何主要艺术特色?
①用寓言说哲理,用浪漫主义手法表现消极出世,具有消极浪漫主义特色; ②寓言想象奇特,不受生活真实的束缚,赋予万物以思辨功能和个性特点; ③奇特的想象与极度的夸张相结合,使寓言形象的大小寿夭等超越极限; ④排比博喻层出不穷,变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浅显,常含有辛辣的讽刺; 7.《报任安书》的思想内容和文章结构如何?
①针对任安“推贤进士”的劝告,围绕一个“辱”字,倾泻满腔愤懑;
②一抒愤懑,推究受辱程度之深,认为自古以来都以事关宦竖为耻辱; ③二抒愤懑,追述受辱由来之屈,痛说因李陵之祸而遭受宫刑的始末; ④三抒愤懑,辩明受辱不死之因,阐述重于泰山和轻于鸿毛的生死观; ⑤四抒愤懑,宣告著书雪辱之志,列举前代圣贤发奋为作以鞭策自己;
8.汉乐府民歌《陌上桑》有何艺术特色?
①叙事情节完整,从罗敷之美,使君相戏,到罗敷夸夫,富于喜剧色彩; ②人物形象生动,容貌绝美,不畏权贵,不慕富贵,勇敢而又机智聪慧; ③铺排贯穿全篇,体态之美,众人旁观,及夫婿的气派、官职、仪表等; ④夸饰比比皆是,罗夫华美的妆饰,众人的失态神色,夫婿的出类拔萃; ⑤烘托最为特色,用环境之美、器具、发型、耳饰、衣着之美和众人旁观 的失态烘托罗夫的美貌,用马匹的踟蹰不前烘托太守的好色。(作用)
9、《庄子?逍遥游》的题旨是什么?
逐求不受时间、空间与一切外界条件的制约,邀游于天地之间,即绝对自由。这是对现实的不满与对功名利禄的鄙弃的反映。表达了事物相对性观念,这主观的虚无飘渺的追求,容易引人脱离实际。
10、陶渊明《归园田居》:“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樊笼”、“自然”各指什么?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题要点: 樊笼:比喻仕途对人的束缚。 自然:比喻无拘无束的生活。
体现作者脱离俗世后的闲适和如释重负的轻松感,以及回到大自然中的欣喜之情。 11、《诗经?七月》反映了哪些方面的社会生活内容? 《七月》是我国农业生产情况的最古老详细的文字记录。它反映了当时的人民耕种黍稷麻麦等农作物,以及狩猎和收藏的情景,还有纺织染色各项副业生产的发展情景。另外,也写出了周代奴隶们被奴役残酷剥削和奴隶主们祭祖祝福的社会生活。
12、举例说明《过秦论》中运用的对比手法及其作用。
强秦与九国之师对比;秦统一后的强大与陈涉义军对比;陈涉与九国之师对比,突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结论的惊心动魄,发人深省。 13、《陌上桑》是如何塑造罗敷形象的。 参考答案:(1)运用了侧面烘托的手法。作者不直接描述罗敷的美,却用旁人见到罗敷后的各种表现,来间接地突出人物的美好,给人留下想象的空间。(2)用人物的语言来表现她的机智,即人物内在的美。有权势的太守想霸占罗敷,而对着突发的情况,罗敷并未惊慌失措,而是以“夸夫”的方式巧斗太守。
14、说明《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的深刻内涵。
参考答案:“秦时明月汉时关”,边塞战争由来已久,古往今来边塞战争的矛盾和问题也由来已久,表示历史的深度。“龙城飞将”句,对今将军的斥责,作战无能还不恤士卒,呼唤李将军,渴望得到边塞战争的胜利,结束“万里长征人未还”的局面,胜利而归,结束绵延已久的边塞战争,还边塞以和平。
15、简述《木兰诗》中女主人公的形象。 参考答案:《木兰诗》塑造了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女英雄木兰的形象。木兰既有英雄的性格,又有女性的特点。代父从军是她对父亲的爱心和对祖国的忠心的结合。她晓行夜宿,长途跋涉,勇敢地奔赴沙场。“不闻爷娘唤女声,便闻燕山胡骑鸣啾啾”,意味着木兰投军的坚定信念,而“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则写出了木兰戍守边关的艰苦生活。战事频繁,岁月漫长,木兰胜利归来,说明她武艺高强,是一位战斗英雄。可是她不慕荣利,不愿做官,功成不受赏。她依恋父母,热爱和平幸福的生活,表现了女性的特点,最后木兰恢复女性装束,故事在喜剧中达到高潮。木兰这一形象亲切、丰满而又新颖,在我国古典诗歌中是独一无二的。正是这首诗,使古代女英雄木兰的形象千古流传,家喻户晓,这个形象也是对封建时代重男轻女思想的一个冲击。 16、《送杜少府之任蜀川》表现了作者怎样的胸怀?
参考答案:诗人在这首送别诗中超脱了以往别的诗仅仅表达离别愁苦之情的模式,而是劝慰自己和友人不必为离别而过于悲伤沉痛,展现了他宽广旷达的胸情。诗的头两句中“风烟望五京”以一个“望”字流露了依依难舍的惜别之意和关爱之情,三四两句着力写送别的情意,五六两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推开眼前离别的愁苦,由眼前宕开到将来,阐明真正的友情不是空间距离所能阻隔的,只要心灵相通,即使各在天涯,也如同人住在近邻一般,并且表达了诗人对彼此间友情的信念,坚信它是可以超越空间的障碍而继续长存的。因此在最后两句中诗人劝慰友人没有必要在分手之际悲啼落泪。诗人既以这种旷达的胸怀安慰友人,又以之安慰自己。至此,真挚的离别之情由前面的略显凄恻悲凉变得豪放超逸,诗歌的思想境界也由窄小变得宏大。
七.论述题(要求要点明确,层次清楚,例证丰富,表述流畅。达不到要求者酌情扣分。) 1.《左传》的文学特色 要点:
长于叙事,故事具有完整性。编年叙事,一个重大历史事件往往分布在若干年,前因后果,犹能严密照应,表明材料使用有严谨的组织安排;运用多种多样的叙事方法,如顺序、倒叙、插叙、补叙、追叙等,将某些长故事相对集中;善于描写战争,每次战争描写的侧重点不同,全书描写大小凡四百多次战争,都各具特色,绝少雷同。行人辞令之美;温文尔雅,委婉含蓄,贵曲忌直,柔中有刚,往往耐人寻味,并在叙事中刻画出生动的历史人物形象;
要求:以基本要点为论点,列举作品实例,展开分析论述。注重说理的逻辑联系。语言表达要准确、生动。 2.《离骚》的比兴艺术 要点:
系统性:一种比兴贯穿全篇,全篇有若干种比兴构成。譬如以培植香花芳草比喻培养人才,以绳墨规矩比喻治国法度,以道路比喻政治道路等;象征性:用具体的事物比喻抽象的事物,不同于《诗经》中比兴的“以彼物彼此物”。譬如以香花芳草比喻高洁的品德等。 要求:
在准确阐释“系统性”和“象征性”的基础上,对《离骚》全篇作
全面地分析论述。灵活地引用、化用或概括原文,都要求准确无歧义。 注重说理的逻辑层次,语言力求准确、生动,有一定的理论色彩。
3.从《项羽本纪》看《史记》传记文学的人物刻画 要点:
选材精当,剪裁合理;全篇以钜鹿之战、鸿门宴、垓下之围为重点;在激烈的矛盾冲突中展示人物性格;(举例)用细节的描写和个性化的人物语言表现人物特性;(举例)用对比反衬区分同类人物的不同点;(举例)要求:观点明确,例证丰富,尽量避免重复举例。 要求:
要点可以突出某一重点,其他要点涉及即可。也可以超出教材常谈而立意, 譬如专论《史记》中的虚构,但要持之有据,言之成理。注重说理的逻辑 性格和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生动性。
4.如何看待《战国策》的思想倾向与传统思想的区别? 要点:①《战国策》属于总很家的思想体系,以赤裸裸的利害关系取代儒家虚伪的道德说教,一切以利害关系为转移;
②传统观念在儒家思想成为统治思想以前就已经形成,人与人之间、国与 国之间的交往都讲究道德礼义,战争讲究师出有名;
③纵横家以获取个人的权力利益为出发点,主观上为自己,客观上也常能为国家政治作出显著的成效,促进社会的发展;他们以分裂的政治局面为生存的土壤,不利于天下的统一; ④纵横家一般出自平民,他们的奋斗精神和参政意识有值得肯定之处。 要求:
在阐释《战国策》的思想体系和以儒家为代表的传统思想特点的基础上, 列举具体的作品和人物展开分析,可结合人生观、价值观进行论述,此 题具有相当强的主观性发挥余地,但必须持之有据,言之成理。 5.《离骚》的积极浪漫主义艺术 要点:
以现实主义为基础,浪漫到极致便回到现实,浪漫境界是现实的缩影;
②作品显示出奇特的抒情主人公形象,他的衣着佩饰、行为举止等,全都与众不同,从而表现出诗人的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巨大差异;
③不受时间和空间的制约,朝发苍梧,夕至悬圃;朝发天津,夕至西极;
④任意支配日月山川、风云雷电、虬龙鸾凤,历史故事、神话传说,信手拈来,交织成仿佛迷离的意境,构织成五彩斑斓的形象,以表达主题; ⑤通篇采用比兴手法,具有系统性和象征性。
要求:结合作品对基本要点展开论述,突出重点,有详有略;引用或概括原文要准确;要有一定的理论色彩。 6.《史记》传记文学的悲剧性 要点:
①目的性:悲剧人物为探求真理,改变社会现实,反抗强暴而牺牲生命; ②坚韧性:悲剧人物面对灾难忍辱负重顽强抗争,具有超越自我的毅力; ③超越性:悲剧人物洋溢着道德的满足和心理的平衡,能够视死如归;
④彻底性:悲剧的结局具有毁灭性,或为悲剧主体的毁灭,或双方的毁灭, 要求:
前由绪言,后有综合,每一特性都要列举作品或人物事例加以论证或说明。
7、分析《氓》中女主人公的形象,并指出诗篇刻画女主人公形象的艺术手法。 参考答案:《氓》主要运用对比的手法刻画出了一位遭受遗弃的女子的形象。诗中首先表现出的对比是女主人公和氓对待感情不同的态度;另外,女主人公自身思想性格的变化构成了另一重对比。
以结婚为界,女主人公与氓对待感情的不同态度可以概括为“女也不爽,士贰其行”。诗中的女主人公是一位善良、勤劳而又忠于爱情的妇女。她追求诚挚的爱情生活,在婚后也辛勤劳作,“夙兴夜寐,靡有朝矣”,没有任何过失。然而氓却由“信誓旦旦”变为“至于暴矣”,在婚后发生了感情的变化,从凌虐到最后对女主人公的遗弃,导致了悲剧的结局。双方不同态度的对比反衬出女主人公的不幸处境。
女主人公性格的变化,以她遭到休弃为界。婚前女主人公“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表现出天真、单纯、热情的性格;在婚后遭受冷落,则“躬自悼矣”,显示出自怨自艾的柔弱的一面,但重大的打击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女主人公的性格,她已较为成熟、理智、坚毅刚强,敢于表达内心的怨愤,“老使我怨”,指责氓“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大胆地表示出“反是不思,亦已焉哉”的决绝之意。
在双方态度相互映衬、女主人公自身性格的变化两重对比下,女主人公的形象更为丰满,性格特征更明显鲜明。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