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题海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哲学史考查复习范围

中国哲学史考查复习范围

  • 62 次阅读
  • 3 次下载
  • 2025/5/4 2:47:05

诠释的过程。孔子的人性论是一种广义上的人性论,分解为以生论性、人的道德性和人的超越性三个不同层次。孔子倡导的仁,可被视为对人之天赋秉性的一个抽象归纳。孟子有性善说,强调后天道德教化,认为无 礼乐法度之修饰,人性不能臻于完美,而正治的标准在于合乎宗法伦理。包括性善论的维度、性善论的内涵、性善论的结构三部分。首先从人禽之辨、性命对举和内圣外王相贯通三个方面分析了孟子论性的维度,揭示了孟子对于人性问题的独特理解;人性论则是儒家道德哲学的基础。补充:。儒家提出了多种人性的假设,其中以性善论为主。儒家关于人性善的假设是为协调社会,进行有效控制以及推行他们的政治学说服务。为此目的,他们对人性问题进行了大量的长期深入的研究,形成中国哲学的一大特色。 一、儒家的性善论 孟子首先提出“性善论”。在孟子之前,孔子提出了“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是说人的本性是相近的,但由于后天习染的不同而发生了很大差别。在此基础上,孟子则明确提出人性善的学说,把性善论的观点系统化,把“性善论”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 二、儒家的性恶论。性恶论是儒家的另一种人性理论,由先秦儒家的集大成者荀子提出来的,继又为法家重要思想家韩非所发展,在我国历史上有重要的影响。

荀子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善良是人为的。人的本性,天生就有贪利的一面,如果顺着这方面自然发展下去,人与人就会互相争夺而不会有谦让的善行了;天生就有憎恨的一面,如果顺这方面自然发展下去,人与人之间就会残害而毫无忠信可言了;荀子接着说:人的本性是恶的,必须受到教育的感化才能合乎正道,得到礼义的引导才能遵守社会秩序。1. 首先,以人为本。家主张“天生万物,唯人为贵”、“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其次,儒家主张以义统利。孔子说:“见利思义,见危授命”(《论语·宪问》);孟子说:“先义后利”,以义作为重要的价值取向,不取不义之财,反对为富不仁。2. 儒家强调“仁者,莫大于爱”可见,仁的核心是一个“爱”字。儒家主张“以仁爱之心待人”。在家庭当中要“父慈子孝,兄良弟恭”(《礼记·礼运》)形成一种融洽温馨的亲情关系,这是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础。3. 儒家主张以信取仁。诚实守信是儒家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做人、人与人交往的一项基本原则。儒家认为“诚信者,天下之竭也”。主张真诚待人、诚实敬业、恪守信用、讲求信誉。“言必信,行必果”。4.儒家强调勤劳节俭。儒家历来都主张勤劳治国,勤俭持家,“克勤与帮,克俭于家”。中华民族勤劳节俭的这一优良传统,在世界上是很有影响的。每一个炎黄子孙,不论是读书治学,还是经商称贾,

共同的特点都是十分勤奋刻苦,发奋图强,吃苦耐劳,并且也是比较简朴,处处提倡节约。5. 儒家强调严于律己。儒家主张正人先正己,严于律己宽于待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若安天下,必须先正其身;能自制,后可以治人;能治人,然后能为之用”。6. 儒家注重重才尚贤。儒家主张“师道尊严”,尊师重教,重人才、尚贤能。“国之盛衰系于人才,功于才成,业由才广”充分阐述了人才的重要性。用人之道强调“许士之风必求其实,用人之术当尽其才”;“选士用能不拘长幼”;“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用人如器,各取其长”等等。

3、儒家的仁爱和墨家的兼爱之间的异同。

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爱”,墨子的核心思想是“兼爱”,虽然两者都强调“爱”,但这个爱却也有着许多不同之处。要分析这两个爱的异同,我们就先来看看仁爱和兼爱的具体内容。 孔子所说的仁的基本性质是约束自己的行为使其符合礼的规范,其特点是突出强调了从政治的角度理解仁,即只有恢复礼制、巩固礼所制定的政治秩序的行为才能做到仁。孔子将恢复和巩固礼的统治秩序叫做仁。墨子则把孔子的仁爱思想做了进一步提升,提出了“兼爱”思想。在墨子看来,解决这个混乱局面的根本方法就是提倡“兼相爱、交相利”。因为天下相兼爱则治,相交恶则乱。我们可以看出,首先,孔子和墨子所代表的社会阶级不同,孔子所代表的是统治者阶级的利益,他主张贵贱有序,目的在于维护周礼。而墨子所代表的是小生产者的要求,其兼爱思想强调功利动因。其次,两个“爱”其爱的方式有所不同,儒家的仁爱强调的是有差 等的爱,要求以对父母兄弟的爱为中点,层层外推,逐渐扩充到对宗族、国家和社会的爱。而墨家强调的是无差等的爱,要求做到视人之身若视其身、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国若视其国。他认为博爱无私、没有亲疏远近、贫富贵贱是兼爱的保证。

再次,墨家认为天有意志,人顺之得赏,违之得罚,天志是衡量人间善恶的唯一标准和最高依据。而儒家不仅关注天,更重视人,注重人的修养即道德意识的苏醒和自觉,儒家的仁爱除了以天作为外在的保证外更有一套由近及远,有亲及疏的环环相推的可循之路。在这一点上,墨子显然是有欠缺的,他只注重人的超越层面和现实性的探讨,而忽视了对人的内在本性的研究。

儒家的仁爱和墨家的兼爱都肯定人与人之间应当相爱,但儒墨两家学说也有区别。孔子的仁爱是推己及人,由亲及疏,由近及远的有等差的爱。墨子则反对儒家的”爱有差等”说,强调爱无差别等级,主张不分远近亲疏厚薄的平等的爱。而且,我认为,儒家的“仁爱”作为一种社会道德规范是有阶级性的,不平等的,墨家的“兼爱”才是真正的平等的爱。 “仁爱”是儒家伦理的核心概念,也是当代学者几乎公认的儒学精华所在。而当仁爱被放到礼纲所处理的两类关系中时,我们可以看到其不平等性与虚伪性。在“上、下”关系中,从表面上看,礼纲为上下关系所设定的伦理规范都是相对应的,如父“慈”子“孝”、夫“义”妇“听”、君“恕”臣“忠”等,但实际上,各规范因宗法角色的不同而性质有别:凡下对上的规范,“忠”、“孝”等都被强化,明确归属礼法纲纪范畴;凡上对下的规范,“恕”、“慈”等却都被弱化,缺少硬性的礼纲约束,只能属仁义道德。这样,上下层角色真实拥有的权力与责任、义务是完全不对称的 墨子把与“兼爱”相反的思想行为称为“别”。他说:“乱何自起,起不相爱”;“别之所生,天下之大害也”。因此,治理天下的正确途径就是“兼以易别”。墨子坚信,只要普天之下人们都遵循“兼爱”,就必然会害除利兴,国泰民安,天下和平,达到乐园一般的完美境界。 “兼爱”既有如此崇高的价值, 那么它的涵义是什么呢?墨家指出,兼爱是处理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社会、家庭与家庭、国家与国家之间关系的最基本的道德准则,其涵义包括相互联结的两个层次,即感情层次和利益层次。感情层次就是要求人们相互地、平等地、普遍地爱。利益层次就是爱时必须给对方以利益,使对方在爱中得到利益,而且利益的性质主要是指物质利益。 墨家的“兼爱”并不是简单意义上的“爱”,是相对于儒家的“仁”即“别爱”提出的。别爱,也即“仁爱”的落脚点最后还是爱自己。 4、董仲舒的“大一统”对后世思想文化的发展起着什么样的影响?

董仲舒的“大一统”思想赋予了国家政权统一和国家意识形 态统一的含义,亦即政治上的一统和思想文化上的一统。“大一统”思想观念深深地融入了中国历史和文化,是在民族心理的深层建构起的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是华夏民族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积淀和养成的一种民族心理与感情,是团结、凝聚华夏民族的精神支柱和生动体现。第一,董仲舒“大一统”思想对中国封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形成起到了巨大的奠基作用。第二,董仲舒的“大一统”思想体现和丰富了儒学及整个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兼容精神,是社会和谐观的体现。第三,董仲舒的“大一统 ”思想使“大一统”观念真正确立并根植于民族心理。 第四,董仲舒的“大一统”思想为中国封建社会的长治久安提供

了较为完善的理论与方法论指导。补充:书上P96第二段整段。

5、简述宋明理学的特点。

宋明理学是哲学化的儒学。与先秦、汉唐儒学不同,宋明理学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其哲学化。作为一种思想流派,儒学在哲学形而上的层面上,存在着严重的先天不足。宋代的理学家们为了建立儒学的形上学,一方面借鉴佛教和道教在哲学本体论方面的成果,一方面又在传统儒学中寻找能够用来构筑哲学形上学的因素。

宋明理学是以伦理道德为哲学核心的儒学。宋明理学作为哲学思潮或者作为儒学运动,它所强调的义理之学,是对于汉唐儒学的一种反动。理学所强调的义理,实质上也就是儒学的伦理道德学说。

宋明理学是佛道化的儒学。宋明理学作为儒学发展的一个阶段,它带有明显的佛道化的特点。

宋明理学的佛道化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其一是吸收借鉴佛教与道教的形上学,建构儒学的伦理道德的形上学;其二是借鉴佛道二教的传教谱系,创立儒家学说的传道体系,即儒学的“道统”;其三是把佛教的禁欲主义思想吸收进来,把它作为理学的核心思想,并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的道德主张。

宋明理学作为一种新的思想体系,无疑具有多方面的内容。但从总体上看,它至少有以下三个主要的特点。 (一)思辨化的儒学 与先秦、汉唐儒学不同,宋明理学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它的思辨性。(二)以伦理道德为核心的儒学。(三)融合佛老的儒学。补充: 理学的特点主要有:

(1).以不同方式为发源于先秦的儒家思想提供了宇宙论、本体论的论证,把宇宙本体论与儒家伦理学统一起来 (2.)以儒家的圣人为理想人格,以实现圣人的精神境界为人生的终极目的

(3.)以儒家的仁、义、礼、智、信为根本道德原则,以不同方式论证儒家的道德原理具有内在的基础,以“存天理、去人欲”为道德实践的基本原则

(4.)提出并实践各种“为学功夫”,这些功夫的条目主要来自《四书》,而特别集中于心性的功夫 (5).在不同程度上“援佛入儒”、“援道入儒”

(ppt上。)

搜索更多关于: 中国哲学史考查复习范围 的文档
  • 收藏
  • 违规举报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10.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推荐下载
本文作者:...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

文档简介:

诠释的过程。孔子的人性论是一种广义上的人性论,分解为以生论性、人的道德性和人的超越性三个不同层次。孔子倡导的仁,可被视为对人之天赋秉性的一个抽象归纳。孟子有性善说,强调后天道德教化,认为无 礼乐法度之修饰,人性不能臻于完美,而正治的标准在于合乎宗法伦理。包括性善论的维度、性善论的内涵、性善论的结构三部分。首先从人禽之辨、性命对举和内圣外王相贯通三个方面分析了孟子论性的维度,揭示了孟子对于人性问题的独特理解;人性论则是儒家道德哲学的基础。补充:。儒家提出了多种人性的假设,其中以性善论为主。儒家关于人性善的假设是为协调社会,进行有效控制以及推行他们的政治学说服务。为此目的,他们对人性问题进行了大量的长期深入的研究,形成中国哲学的一大特色。 一、儒家的性善论 孟子首先提出“性善论”。在孟子之前,孔子提出了“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是说人的本性是相近的,但由于后天习染的不同而发生了很大差别。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单篇付费下载
限时特价:10 元/份 原价:20元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fanwen365 QQ:370150219
Copyright © 云题海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16052595号-3 网站地图 客服QQ:370150219 邮箱:37015021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