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安徽省皖南八校2018届高三第二次联考理科综合试题及答案
定值电阻R2(阻值2kΩ); 电阻箱R(最大阻值9999Ω); 单刀双掷开关S;导线若干; 游标卡尺;刻度尺. 实验步骤如下: A.用游标卡尺测量玻璃管的内径d=40.00mm; B.向玻璃管内注满自来水,并用刻度尺测量水柱长度L; C.把S拨到1位置,记录电压表V1示数; D.把S拨到2位置,调整电阻箱阻值,使电压表V2示数与电压表V1示数相同,记录电阻箱的阻值R; E.改变玻璃管内水柱长度,重复实验步骤C、D,记录每一次水柱长度L和电阻箱阻值R; F.断开S,整理好器材. (1)玻璃管内水柱的电阻Rx的表达式为:Rx= (用R1、R2、R表示). (2)利用记录的多组水柱长度L和对应的电阻箱阻值R的数据,绘制出如图丙所示的R-来水的电阻率ρ= Ω?m(保留三位有效数字). (4)本实验中若电压表V1内阻不是很大,则自来水电阻率测量结果将 (填“偏大”“不变”或“偏小”). 24.一个质量为m = 2 kg的物体在倾角θ=370粗糙的斜面上,在平行斜面向上的拉力作用下沿直线运动,物体与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0.5.从t=0时刻开始,物体运动的x/t与时间t的关系如图所示x/t-t所示(x为位移),g=10m/s2,t=2s时撤去拉力,sin37°=0. 6,求:
1关系图象,自L
(1)拉カF的大小;
(2)物体向上运动过程中距计时点的最大距离
25.一质量为m1=1 kg,带电荷量为q=+0. 5 C的小球以速度v0=3 m/s,沿两正对带电平行金属板(板间电场可看成匀强电场)左侧某位置水平向右飞入,极板长0. 6 m,两极板间距为0.5 m,不计空气阻力,小球飞离极板后恰好由A点沿切线落入竖直光滑圆弧轨道ABC,圆弧轨道ABC的形状为半径R<3m的圆截去了左上角127°的圆弧,CB为其竖直直径,在过A点竖直线OO′的右边界空间存在竖直向下的匀强电场,电场强度为E=10 V/m.(g=10m/s2)求:
(1)两极板间的电势差大小U;
(2)欲使小球在圆弧轨道运动时不脱离圆弧轨道,求半径R的取值应满足的条件.
(3)若在B处放一个质量为m2光滑绝缘小球,且m2=m1,两球相碰为弹性正碰,若m2球能运动到圆弧轨道最高点,求圆弧轨道半径的范围.
26.(14 分)新制的饱和氯水中含有多种做粒,某校化学研究性学习小组的同学为探究其性质,做了如下实验,
请你帮助完成。
(1)氯气能使湿润的红色布条褪色,使其褪色的微粒的化学式是 。
(2)将氯水光照一段时间后,溶液颜色逐渐变浅,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 (3)新制的饱和氯水与碳酸钙的反应是制取较浓HClO 溶液 的 方 法 之一。
实验一 定性研究:
Ⅰ.如图所示,在试管中加入过量的块状碳酸钙,再加入约20 mL新制的饱和氯水,充分反应,有少量气泡产生,溶液浅黄绿色褪去。
Ⅱ.过滤,将滤液滴在有色布条上,发现其比氯水的漂白性更强。 Ⅲ.为了确定反应产物,将滤液分为三份,分别进行以下实验: 第一份与石灰水混合,立即产生大量白色沉淀; 第二份与稀盐酸混合,立即产生大量无色气体,
将第三份加热,观察到溶液变浑浊且有大量无色气体产生。 经检测,上述实验中产生的无色气体均为CO2。
①反应后所得的溶液漂白性增强的原因是 。 ②依据上述实验可推知:步骤Ⅱ的滤液中的溶质除CaCl2、HClO外,还有 。
实验二 定量研究:
在仪器A内,放有塑料网包住的块状碳酸钙(过量)和150 mL新制的饱和氯水,按如图所示装置实验(实验前仪器B中充满了饱和NaHCO3溶液),待不再产生气泡后,将塑料网中剩余的碳酸钙提出液面,密封后再加热烧瓶中的液体,直到仪器B中的气体不再增加(不考虑HClO的分解)。
③仪器A的名称为 。
④准确读出仪器B中气体体积的实验操作步骤依次是:a.等待仪器A冷却到室温;b. ;c. 平视与刻度线相切的液面读数。
⑤实验结束后,测得仅器B中收集到的气体体积在标准状况下为168mL,则150mL 新制的饱和氯水与过量碳酸钙完全反应后,所得溶液中HClO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反应前后,溶液体积变化忽略不计)
27.(15 分)下图是以黄铜矿(主要成分为CuFeS2)为原料制取胆矾晶体的流程:
已知:
ⅰ.高温焙烧时的主要反应有:2CuFeS2+O2
2Cu2S+ 5O2
高温 高温 Cu2S+2FeS+SO2 2FeO+2SO2 ;
2CuO+2CuSO4,2FeS+3O2
高温 ⅱ.常温下Ksp[Fe(OH)3]=8.0×10-38,Ksp[Cu(OH)2]=3.0×10-20。
(1)CuFeS2中硫元素的化合价为 ,写出上述流程中生成亚硫酸铵的化学方程
式: 。
(2)最适合的试剂A是 (写化学式)溶液;当试剂A的浓度为60mol·L-1时 ,“浸出”实验
中,铜的浸出率结果如下图所示。由图可知,当铜的浸出率为90% 时,所采用的实验条件(温度、时间)为 。
(3)最适合的试剂C是 (填标号)。
a.Cl2
b. H2O2 溶液 c.酸性高锰酸钾溶液 d.浓硫酸
(4)加入适量CuO粉末的作用是调节溶液的pH,促进Fe3+水解,达到除杂的目的。写出实现该目的的
总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 (5)有同学怀疑CuO不一定能达到上述目的,而小张同学却认为可以通过计算来确定。设溶液中Cu2+
的浓度为3.0 mol·L-1,则Cu2+开始沉淀时溶液的pH 为 ,Fe3+沉淀完全时溶液的pH 为 。通过计算判断加入CuO (填“能”或“不能”)达到目的(提示:1g 5=0.7;通常认为残留在溶液中的某离子浓度小于1.0×10-5 mol·L-1 时,就认为该离子已沉淀完全)。
(6)假设流程图中消耗的CuO为ag,最终制得bg胆矾晶体,消耗黄铜矿的质量为cg,不考虑生产过程
中的损失,则黄铜矿中CuFeS2的质量分数为 (写出原始的计算结果即可,不必化简)。
28.(14分)化学反应原理在科研和生产中有广泛应用。
(1)用生物质热解气(主要成分为CO、CH4、H2)将SO2在一定条件下还原为单质硫进行烟气脱硫。已
知:
①C(s)+O2(g)=CO2(g) △H1=-393.5 kJ·mol-1 ②CO2(g)+C(s)=2CO(g) △H2= + 172.5 kJ·mol-1 ③S(s)+O2(g)=SO2(g) △H3=- 296.0 kJ·mol-1
CO将SO2 还原为单质硫的热化学方程式为 。 (2)CO可用于合成甲醇,一定温度下,向体积为2 L的密闭容器中加入CO和H2,发生反应
CO(g)+2H2(g)
CH3OH(g),达到平衡后测得各组分的浓度如下:
物质 浓度(mol·L-1) CO 0.9 H2 1.0 CH3OH 0.6 ①反应达到平衡时,CO的转化率为 。 ②该反应的平衡常数K= 。
③恒温恒容条件下,可以说明反应已达到平衡状态的是 (填标号)。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