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题海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江苏专用版2020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第二部分专题一论述类文本阅读群文通练一昆曲含解析

江苏专用版2020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第二部分专题一论述类文本阅读群文通练一昆曲含解析

  • 62 次阅读
  • 3 次下载
  • 2025/7/12 18:38:05

群文通练一昆曲

微导语

昆曲,又名昆剧,是中国传统戏曲中最古老的剧种之一,也是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它起源于江苏苏州,发轫于吴文化,与苏州园林一样,都是苏州最富标志性的名片,它将文 学、音乐、歌舞、美术、雕塑、武术乃至杂耍技艺融汇兼容于同一载体,具有幽雅、细腻、 抒情、婉约的艺术风格,后来的许多剧种都是在其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有“中国戏曲之母” 的雅称。下面两篇文章,将有助于你加深对它的认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阅读文签:美学论文+昆曲与园林共生

(12分)

园林与昆曲

作为比翼双飞的世界文化遗产,苏州园林和昆曲艺术都相当集中地体现出极富东方美学 神韵的中国传统艺术精神。这是巧合吗?不是!两者都可以被看作是自然生态环境与人文生 态环境相互交融、整合结出的果实。

去过苏州园林的人不少, 但能真正道出其美的人却不多; 但能深刻认识其美学价值的人却不多。

在中国的戏曲舞台上,昆曲是雅得不能再雅的“阳春白雪”,而昆曲的发祥地,正是在 分不清究竟是“城中园”还是“园中城”的苏州。在许多人的眼里,没有园林,苏州便不是 苏州;那么,如果再加上这一句“没有昆曲,苏州也不是苏州”,完全应该是成立的。

不仅《牡丹亭》的主人公杜丽娘唱出了“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的词句,昆曲的许 多剧目和内容都和园林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曲,曾经取材于园林,也曾吟唱于园林,与园 林有一种天然的契合。拙政园中的卅六鸳鸯馆,便是园林主人与友人们欣赏并演唱昆曲的地 方;而网师园的濯缨水阁,怡园的藕香榭,也都有演戏的功能。

苏州园林,精致雅洁,亭阁居高,绿树葱茏,充溢着浓郁的诗情画意和文人意识。这种 浸透着精神因素的物质景观,是东方审美情趣的凝聚和物化,形成了一种品位极高、自成体 系的中国园林文化。园林的主要功能,是供人们在充满诗情画意的氛围中,获得赏心悦目的 审美满足和愉悦的心理效应。春雨冬雪,夏蝉秋虫,在四时不同的园林景观之中,人们会触 发许多遐思和联想,兴发许多相聚、雅集等人际活动。

因而,伴随着游园而来的许多顺时应景活动,诸如宴月飞觞、迎春赏花,尤其是度曲吟 唱之举频频进行。在情景交融之中,最大限度地获得了园林所提供的良辰美景、审美情趣和 应时节俗方面的满足。

昆曲艺术与园林艺术的必然结合,能使人获得美好的艺术享受和思想净化的双重审美效 果。昆曲鼎盛时期不仅是苏州园林艺术成熟并登峰造极的时期,更是苏州文化艺术和商业经 济空前繁荣的时

1

听说过或看过昆曲的人也不少,

期。由此可见,昆曲与园林水乳交融,相依相存,成为园林文化的延续和衍 化;使苏州园林从更高层次上发挥了它在审美领域中的多功能作用,变“静态”艺术为动静 结合,显示了无限生机和魅力。

地方文化艺术的特色总是与当地的水土风情和人文底蕴息息相关。昆曲和园林,都发轫 于具有广采、博取、兼容特性的太湖文化

(吴文化)。昆曲将文学、音乐、歌舞、美术、雕塑、

武术乃至杂耍技艺融汇兼容于同一载体,与园林艺术共具幽雅、细腻、抒情、婉约的艺术风 格。

欣赏苏州园林,需要进入一种“虚境”。无比皎洁的月光,在宣纸一般的云墙上,将摇 曳的树影筛成动人的水墨,也许就在此时,又添了一声青蛙自荷叶上跳入水中的响动。欣赏 园林之境,不是用很细微、很淡然的心态,是无法进入角色的。

欣赏昆曲,又何尝不是如此。 要知道,昆曲唱演和欣赏的最佳形式,

从来就是粉墙花影,

笛箫鼓板,三五知己,花前品茗,梅下饮酒,箫竹盈耳,拍曲应和,情兴倍添。昆曲清唱和 表演艺术,在它的形成阶段并非剧场艺术,而是园林里的艺术。

而要真正品赏园林,又当是蕉窗听雨般的情致,而人文化的蕉窗听雨情致,便是有着同 样意味的昆曲了。

1. 下列对昆曲和园林作用的相关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 没有昆曲,苏州也不是苏州,昆曲的发祥地,正是在分不清究竟是“城中园”还是“园中 城”的苏州。

B. 卅六鸳鸯馆、怡园的藕香榭与网师园的濯缨水阁,精致雅洁,为昆曲的演唱提供了充溢着 浓郁的诗情画意的环境。

C. 昆曲与园林水乳交融,相依相存,苏州园林艺术的登峰造极,使得昆曲艺术也走向了艺术 的高峰。 D. 在情景交融中,园林可以最大限度地为人们提供良辰美景、审美情趣和应时节俗方面的满 足。 答案 C 解析 C项说法错误,昆曲艺术的高峰,并不是苏州园林艺术高峰的使然。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是为了展现具有广采、 博取、

A. 文章阐释苏州园林和昆曲艺术极富东方美学神韵的艺术特点, 兼容特性的太湖文化(吴文化)。

B. 作者列举《牡丹亭》的主人公杜丽娘唱出了“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的词句的例子, 印证了昆曲的发祥地正是苏州。

C. 文章最后阐述了欣赏昆曲和园林都需要进入一种“虚境”,充分展现了昆曲和园林水乳交 融,相依相存的特点。

D. 文章深入挖掘昆曲和园林的相互交融的艺术特色,并追溯到太湖文化的特点,表现了两者 的幽雅、细腻、抒情、婉约的艺术风格。 答案 D

解析 A 项“是为了展现具有广采、博取、兼容特性的太湖文化

( 吴文化)”表述错误,文章

是为了阐述昆曲和园林相互交融的艺术特色。 B 项“印证了昆曲的发祥地正是苏州”理解有 误,从文

2

中“没有园林,苏州便不是苏州”“没有昆曲,苏州也不是苏州”来看,举此例是 为了印证昆曲的许多剧目和内容都和园林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C 项“充分展现了昆曲和园

林水乳交融,相依相存的特点”与原文内容不符,从文中来看,阐述欣赏昆曲和园林都需要 进入一种“虚境”,是为了阐述二者“幽雅、细腻、抒情、婉约的艺术风格”。

3. 为什么说“昆曲清唱和表演艺术,在它的形成阶段并非剧场艺术,而是园林里的艺术”?

(6

分 )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昆曲演出的布景设置精致雅洁,有着园林设计的艺术效果;②昆曲演出的情节清新 淡雅,体现与园林艺术共具幽雅、细腻、抒情、婉约的艺术风格;③欣赏昆曲的心态细微、 淡然,与欣赏园林的情致一致。 (每点 2 分,意思对即可 ) 解析 题干中这句话是在文末,其原因自然从上文筛选、提取。重点关注论述昆曲与园林关 系的文字即可。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12 分) 阅读文签:美学论文+昆曲没落

昆曲 叶圣陶

昆曲彻头彻尾是士大夫阶级的娱乐品,宴饮的当儿,叫养着的戏班子出来演几出,自然 是满写意的。而那些戏本子虽然也有幽期密约,盗劫篡夺,但是总要归结到教忠教孝,劝贞 劝节,神佛有灵,人力微薄,这就除了供给娱乐以外,对于士大夫阶级也尽了相当的使命。 就文词而言,据内行家说,多用词藻故实是不算稀奇的,要像元曲那样亦文亦话才是本色。 但是,即使像了元曲,又何尝能够句句像口语一样听进耳朵就明白?再说,昆曲的调子有非 常迂缓的,一个字延长到十几拍,那就无论如何讲究辨音,讲究发声跟收声,听的人总之难 以听清楚那是什么字了。所以,听昆曲先得记熟曲文;自然,能够通晓曲文里的故实跟词藻 那就尤其有味。这又岂是士大夫阶级以外的人所能办到的?当初编撰戏本子的人原来不曾为 大众设想,他们只就自己的天地里选一些材料,编成悲欢离合的故事,藉此娱乐自己,教训 同辈,或者发发牢骚。谁如果说昆曲太不顾到大众,谁就是认错了题目。

昆曲的串演,歌舞并重。舞的部分就是身体的各种动作跟姿势,唱到哪个字,眼睛应该 看哪里,手应该怎样,脚应该怎样,都由老师傅传授下来,世代遵守着。动作跟姿势大概重

在对称,向左方做了这么一个舞态,接下来就向右方也做这么一个舞态,意思是使台下的看 客得到同等的观赏。譬如《牡丹亭》里的《游园》一出,杜丽娘小姐跟春香丫头就是一对舞 伴,从闺中晓妆起,直到游罢回家止,没有一刻不是带唱带舞的,而且没有一刻不是两人互 相对称的。这一点似乎比平剧跟汉调来得高明。

前年看见过一本 《国剧身段谱》,详记平剧里

各种角色的各种姿势,实在繁复非凡;可是我们去看平剧,就觉得演员很少有动作,如《李 陵碑》里的杨老令公,直站在台上尽唱,两手插在袍甲里,偶尔伸出来挥动一下罢了。昆曲 虽然注重动作跟姿势, 也要演员能够体会才好, 如果不知道所以然,只是死守着祖传来表演, 那就跟木偶戏差不多。

昆曲跟平剧在本质上没有多大差别,然而后者比较适合于市民,而士大夫阶级已无法挽

救他们的没落,昆曲恐将不免于淘汰。这跟麻将代替了围棋,豁拳代替了酒令,是同样的情 形。虽然有

3

曲社里的人在那里传习,然而可怜得很,有些人连曲文都解释不通,字音都念不 准,自以为风雅,实际上却是薛蟠那样的哼哼,活受罪,等到一个时会到来,他们再没有哼 哼的余闲,昆曲岂不将就此“绝响”?这也没有什么可惜,昆曲原不过是士大夫阶级的娱乐 品罢了。(有删改) 4.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昆曲在戏本内容上,虽然“幽期密约,盗劫篡夺”以供娱乐,但不忘“教忠教孝,劝贞劝 节”的“使命”。

B. 昆曲在文词上,“像元曲那样亦文亦话”,多用“词藻故实”,所以人们听昆曲时,在理 解上有一定的难度。

C. 昆曲调子“非常迂缓”,即便“讲究辨音,讲究发声跟收声”,依然难以听清,所以听昆 曲先得记熟曲文。

D. 编撰昆曲戏本子的人选一些材料,编成悲欢离合的故事,藉此娱乐自己和士大夫,故昆曲 是适合大众的。 答案 D

解析“昆曲是适合大众的”错。

5.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昆曲串演、歌舞并重,第二段运用举例论证的方法,用确凿、典型的事实来证明观点,增 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B. 昆曲的动作与姿势是师傅传授, 世代遵守,《游园》一例证明了昆曲“动作跟姿势大概重在 对称”的特点。

C. 平剧各种角色的各种姿势“繁复非凡”,但“演员很少有动作”,平剧《李陵碑》里的杨 老令公便是明证。

D. 昆曲与平剧对比,突出昆曲动作姿势简单,对演员要求高、难度大的特点,故昆曲不比平 剧“来得高明”。 答案 D

解析 应是昆曲比平剧“来得高明”。 6.

结合全文,分析作者说“昆曲恐将不免于淘汰”的原因。

(6 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昆曲并不适合平民, 多用“词藻故实”, 不易“通晓”, 调子“迂缓”, 难以听清; ②昆曲动作姿势要求高,演员难以体会,且“死守着祖传”,不知变通;③昆曲彻头彻尾是 士大夫阶

4

  • 收藏
  • 违规举报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10.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推荐下载
本文作者:...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

文档简介:

群文通练一昆曲 微导语 昆曲,又名昆剧,是中国传统戏曲中最古老的剧种之一,也是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它起源于江苏苏州,发轫于吴文化,与苏州园林一样,都是苏州最富标志性的名片,它将文 学、音乐、歌舞、美术、雕塑、武术乃至杂耍技艺融汇兼容于同一载体,具有幽雅、细腻、 抒情、婉约的艺术风格,后来的许多剧种都是在其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有“中国戏曲之母” 的雅称。下面两篇文章,将有助于你加深对它的认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阅读文签:美学论文+昆曲与园林共生 (12分) 园林与昆曲 作为比翼双飞的世界文化遗产,苏州园林和昆曲艺术都相当集中地体现出极富东方美学 神韵的中国传统艺术精神。这是巧合吗?不是!两者都可以被看作是自然生态环境与人文生 态环境相互交融、整合结出的果实。 去过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单篇付费下载
限时特价:10 元/份 原价:20元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fanwen365 QQ:370150219
Copyright © 云题海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16052595号-3 网站地图 客服QQ:370150219 邮箱:37015021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