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城市主义
新城市主义
一、新城市主义的定义
新城市主义是指形成于20世纪90年代西方国家(主要是美国)在建筑和规划上的一种新思潮,它的设计思想和作品对当今美国新型社区的建立和城市肌理的重构产生了一定程度上的影响。新城市主义指的是对传统区域规划模式的复兴,以及将现有环境改造重修成完整城镇的一种城市规划方式。即提倡创造和复兴多样化的、适宜步行的、混合使用的、紧凑型邻里、城镇和都市。这样会创造一个精心设计的公共开放空间,恰好与郊区蔓延模式形成对比。 二、新城市主义的主要主张
1.限制城市边界,建设紧凑型城市 新城市主义认为,限定城市规模的最重要的因素是自然生态环境,它主张城镇的 发展要有一定的边界,这一边界是由自然环境容量所 限定的,人们不能模糊和消除这一边界的存在。从生态学角度看,实际上是承认 城市发展以及城市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所能承受的人类活动强度是有极限的,亦即城市的发展存在着生态极限。
新城市主义坚持城市要紧凑发展的原则。它批判了美国“建立在汽车轮子上”的郊区化模式,主张应该有限制地使用小汽车。新城市主义认为城市应该拥有多种交通运转系统:不仅要有大运量的、快速的、节约能源消耗的公共交通系统,而且更要有无须消耗能源的、宜人的步行系统、自行车系统等,以满足人和社会的多种需求。并且各交通系统之间必须要有便捷的衔接和转换,共同构成有机的、便捷的交通网络,保持城市生态系统的持续运转。 2.以人为本,建设充满人情味的新社区 新城市主义充分体现了人性化的设计手法,表示了对社会和个人的充分关心。这一点在它所倡导的“社区”设计理念中体现的尤为明显。邻里、分区和走廊是“新城市主义”社区的基本组织元素。他们所构筑的未来社区的理想模式是:紧凑的、功能混合的、适宜步行的邻里;位置和特征适宜的分区;能将自然环境和人造社区结合成一个可持续的有机整体的、功能化和艺术化的走廊。同时,新城市主义认为邻里、分区和走廊也是大都会地区的发展和再发展的基本元素,这三者的有机组合共同形成了市民认可的、具有归属感和安全感的充满人情味的生态社区,并且促使居民形成对保持社区活力、促进社区发展与进步所必需的责任感。
新城市主义的宗旨就是希望促进邻里和地区的健康发展、提高社区生活质量。新城市主义力图使现代生活的各个部分重新成为一个整体,即居住、工作、商业和娱乐设施结合在一起,成为一种紧凑的,适宜步行的,混合使用的新型社区。因此,这种创造和复兴城镇社区的方法一经推出,便受到了各界的关注。开发商、规划者和地区政府官员都对新城市主义的设计方法表现了极大的兴趣,许多人认为新城市主义是使社区发展融入现有邻里规模和形态的一个有效方法。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思潮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北美当今的城市建设,新城市主义所倡导的一些基本原则也逐步深入人心,甚至被视为下一代美国都市的样板。 3.回归传统习惯性的邻里关系 新城市主义认为,习惯是在活动中后天形成的。自然环境对我们的行为投射出巨大的影响,并影响我们习惯的形成。步行习惯需要我们的都市为我们提供一个特殊的环境。商店、公园和地铁站的位置和距离引导着我们的习惯。除了这些地方,邻里也经常被高速公路、山丘、空地等自然定界。邻里的自然周界和该邻里内的目的地为我们的步行习惯提供了中心和边界。我们建造的环境直接影响我
们步行习惯的形成,中心和边界有助于社区可识别性的确立。由于运动的习惯总是影响着人们,即使是在不相关的深思熟虑的过程中,所以郊区环境通常让人觉得太孤立疏远。新城市主义认为老邻里的舒适情调有助于居民道德品质的形成。 新城市主义主张,邻里内的社会多样化能促进社会的相互联系。当各种各样的群体相互接近时,由于他们占用共享的空间,各种人可能会发现他们可以分享的一些事情。研究显示,邻里设施的使用与更高水平的居民交往相联系。社区感是社会交往的量的函数的观点与通过促进邻里层次的相互交往来建立社区的方法是一致的。新城市主义就是通过促进这种相互间的往来达到形成社区的目的。 4.提高公众对城市规划的参与性
新城市主义非常注重设计中的公共参与。安德雷斯·杜安妮和伊丽莎白·普拉特夫妇经常将一个项目的大部分工作高度集中于几天进行,在此期间,设计者与政府官员、社区百姓和各种利益集团进行商谈,召开发布会和展览会,邀请当地的建筑师、规划师和居民进行合作,使专家的意见、居民的要求和管理者的意见都能充分汇集和表达。这种方法已经在建设社区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通过与各种社会力量密切合作来实现有关自己社区建设的理想,是新城市主义重要的实践特征。
5.尊重自然,回归自然 新城市主义认为,城市规模主要受区域内自然生态环境容量的限制,城市规模应以此为限,否则将导致区域生态环境的恶化、城市活力的丧失和城市生态基区的急剧增大,最终导致整个地区的衰退。尊重自然的原则体现在城市和郊区的关系以及城镇体系结构的构想上。新城市主义把区域中的城市和郊区及其自然环境看作一个经济、社会和生态的有机体,城市既要注重内部的更新、完善和有机组织,又要保持与郊区农田、自然生态环境的和谐关系。
尊重自然的原则还体现在城市和区域的发展模式上。新城市主义将城市和区域的发展模式主要总结为三种:填充式开发、再开发以及新的成长区和卫星城。同时,新城市主义注重城市生态系统平衡的建设,强调不论城市发展以何种模式进行,在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是开发的品质而不是开发所处的位置和开发规模。 三、新城市主义对我国城市规划和发展的意义
新城市主义强调物质空间规划的重要性,将城市设计的方法运用到邻里、社区、城市,甚至区域规划,规划设计也应当充分利用各地传统的优先的城镇规划设计理念,结合现代城市社会生活要求,创造人和自然相协调的,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亲切的社区。每个地域要有明确的界线和公共活动中心并融合传统和现代多元化的文化特征。
当前,我国小汽车发展非常迅速,必须理性认识其导致城市和区域发展形态的变化趋势与可能产生的后果。深刻理解交通模式与城市发展形态的关系,要建立以人的不行为基础的邻里空间关系,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特别是我国人多地少,只能以高密度和大运量公共交通相结合的紧凑城市发展模式。交通导向型的规划设计方法可被广泛地运用于区域、城市和街区规划。
以区域平衡发展的观点来对待城市、郊区以及农村地区发展,合理保护农田和自然资源,控制城市发展的规模。城镇之间,城市中心、郊区和农村应建立一种协调的发展机制,优化城镇布局。新住宅区的开发或旧城改造要以邻里为基本单元的社区建设为目标,提供混合的土地使用及多元化的住宅和公共设施,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积极探索公众参与的规划设计方法和公共政策决策程序,使项目的开发能够取得社会广泛的认同和支持。一些具有丰富地方文化特色的街区,
不能以简单地拓宽马路、建造高楼方式进行改造,避免丧失宜人的活动空间。 四、新城市主义发展的趋势与影响
新城市主义从诞生到现在已经28年了,新城市主义所提出的各个观点都引起了各行各业的深思。特别是新城市主义所提出的几个主张,更是引领人们形成一种新的价值观与世界观。引领这人们去探索什么才是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怎么样的生活才能算得上是舒适的生活。
随着新城市主义的不断发展,其规模与组织也变得越来越庞大,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渐渐接触与了解什么是新城市主义。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新城市主义的讨论与研究当中,这使得新城市主义所提出的理念也越来越能反应大众的心声,而这又反过来吸引了更多的人。不断注入其中的新的人力物力,形成了新城市主义不断发展的源动力。最终,新城市主义思想不仅仅是在美国,在其他各个国家也得到了充分的宣传。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