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学语文题带答案
4.即彼成我败所由判也。(分别) .5.成败之数,视此而已。(规律) .四、理解并翻译下列重点句子
1.天下古今成败之林,若是其莽然不一途也。译:普天之下,从古到今,事业的成功与失败,经验和教训非常多,
呈现出各不相同的情况。
2.要其何以成,何以败?译:概括推究为什么会成功,又为什么会失败呢?
3.其阻力虽或大或小,而要之必无可逃避者也。译:那些阻力虽然有时大些有些小些,然而却是无法逃避的。 五、简答题
1.《论毅力》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答:?有毅力者成,反是者败。?
2.毅力和成功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答:做任何事情都一样,持之以恒的有毅力者才能最后成功,要想成功,必先
有毅力。
六、分析题
1.理解并说明本文中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答:文章一开篇便引出?有毅力者成,反是者败?这个中心论点,而其
中便包含?成?与?败?正反两个方面,于是全文紧紧围绕这一中心论点展开,自始自终都用了正反对比的说理方法,成与败,顺与逆,弱与强,彼与我,等等,通过这些鲜明的对比,有力地突出了中心论点:有毅力者成。
2.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回答问题:
其在志力薄弱之士,始固曰吾欲云云,吾欲云云,其意以为天下事固易易也,及骤尝焉而阻力猝来,颓然丧矣;其次弱者,乘一时之意气,透过此第一关,遇再挫而退;稍强者,遇三四挫而退;更稍强者,遇五六挫而退;其事愈大者,其遇挫愈多,其不退也愈难,非至强之人,求有能善于其终者也。
①我们可以从这段话中看到哪几种人?答:可以看到五种人:意志薄弱者,一挫而败;次弱者,再挫而退;稍强者,
三四挫而退;更稍强者,五六挫而退;至强者,才有可能?善于其终?。
②这段文字告诉人们什么道理?答:它告诉人们:只毅力至强的人,才能取得较大成功;没有毅力固然不行,毅力
不是至强也不行。
③这段文字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答:层递
10、《灯下漫笔》
一、选择题
1.《灯下漫笔》选自杂文集( B ) A《二心集》 B《坟》 C《三闲集》 D《而已集》 2.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篇白话小说是指( C ) A《伤逝》B《阿Q正传C《狂人日记》D《药》 3.鲁迅的小说集共有三部( D )
A 《故事新编》、《坟》、《朝花夕拾》 B《而已集》、《南腔北调集》、《故事新编》 C《华盖集》、《呐喊》、《坟》 D 《呐喊》、《彷徨》、《故事新编》 二、填空题
1.鲁迅原名 周树人 ,字 樟寿。
2.1918年,《新青年》杂志上发表了鲁迅第一篇白话小说 《狂人日记》。 3.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 奠基人 。 4.鲁迅的小说集有《呐喊》和《彷徨》等。
5.鲁迅在文中指出,中国历史不过是?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与?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 的循环更替而已。
6.鲁迅在文中号召青年们去创造“第三样时代”是指 人民不再做奴隶的 时代。 三、简答题
1.本文中的“第三样时代”指的是什么样的时代?答:指推翻这黑暗的社会,人民不再做奴隶,人民当家作主人
- 9 -
的时代。
2.本文中,作者向当时的青年发出了怎样的号召?答:号召青年们?扫荡这些食人者,掀掉这筵席,毁坏这厨房?,
?创造这中国历史上未曾有过的第三时代。?即打倒帝国主义,推翻反动统治机构。因为他们是?安排给阔人享用的人肉筵席?的?刽子手?,黑暗的旧中国正是他们的厨房,广大人民则是他们待宰的?羔羊?。
3.本文中鲁迅用“厨房”比喻什么?为什么这样比?答:本文中鲁迅用厨房来比喻国家统治机构,因为他们是?安
排给阔人享用的人肉筵席?的?刽子手?,黑暗的旧中国正是他们的厨房,广大人民则是他们待宰的?羔羊?。
4.本文两独立部分的着眼点是什么?答:第一部分从民族心理的角度入手,着眼于剖析中国历史;第二部分从民族
文化分析的角度入手,着眼于批判社会现实。
5.本文中,作者认为中国“固有文明”实质是什么?答:作者认为,?所谓中国的文明者,其实不过是安排给阔人
享用的人肉‘筵席’。正是他在《狂人日记》中所说的一样,就是?人吃人?而已。
6.作者在本文中对几千年的中国历史作出了怎样的概括?答:作者在本文中对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作了精辟的总
结,将其概括为两个时代:一是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二是暂时做稳的奴隶的时代。
四、分析题
1.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并回答问题:
假如有一种暴力,?将人不当人?,不但不当人,还不及牛马,不算什么东西;等到人们羡慕牛马,发生?乱离人,不及太平犬?的叹息的时候,然后给他略等于牛马的价格,有如元朝定律,打死别人的奴隶,赔一头牛,则人们便要心悦诚服,恭颂太平的盛世,为什么呢?因人他虽不算人,究竟已等于牛马了。
①这段话揭示了中国人当时怎样的落后心态?答:随遇而安,容易满足。
②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造成这种落后心态的社会原因是什么?答:封建统治的专制暴力。
③从这段话的精神出发,可以把中国历史概括为哪两种时代?答:一是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二是暂时做稳
了奴隶的时代。即人民可以用牛马相比值的时代。
2.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并回答问题:
因此我们在目前,还可以亲见各式各样的筵宴,有烧烤,有翅席,有西餐。但茅檐下也有淡饭,路旁也有残羹,野上也有饿莩;有吃烧烤的身价不资的阔人,也有饿得垂死的每斤八文的孩子。‖所谓中国的文明者,其实不过是安排阔人享用的人肉的筵宴。所谓中国者,其实不过是安排这人肉的筵宴的厨房。不知道而赞颂者是可恕的,否则,此辈当得永远的诅咒!
①这段话分几个层次?哪个层次是论点?答:这段话可分为两层。第一层从开始到?每斤八文的孩子?,以下是第
二层。第二层是论点,概括地说,中国固有文明的实质就是?吃人?。
②这段话揭示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答:当时中国社会的现实是:贫富悬殊,阶级对立,是?人吃人?的社会。 ③鲁迅认为所谓中国固有的文明,其实质是什么?答:鲁迅认为,所谓中国的固有文明,其实质?不过是安排给
阔人享用的人肉筵席?;所谓中国者,其实不过是?安排这人肉筵席的厨房?。实质还是?吃人?。
④在这段话中,作者采用了哪几种修辞手法?答:排比、比喻
3.分析全文第一部分同第二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答:两部分互相联系,对应统一。第一部分的民族心理分析与
第二部分的民族文化透视密切联系,互为因果,两部分都贯穿了鲁迅强烈的批判意识和否定精神。
11、谈时间
一、选择题
1、梁实秋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 D ) A 小说 家 B诗人 C政论家 D散文家 2、奠定梁实秋在中国现代散文史上地位的一部作品是( B )
A 《槐园梦忆》 B《雅舍小品》 C《雅舍谈吃》 D《实秋杂文》 3、《谈时间》主要论述( C )
A 时间的作用 B要挽住时光的流逝
- 10 -
C 如何去打发我们所能掌握的尚未逝去的时间。 D时间就是生命和金钱。 4、《谈时间》一文的主要论证方法是( D )
A演绎论证 B比较论证 C归纳论证 D 类比论证、对比论证和归纳论证 5、 梁实秋早年参加的文学社团是( B )
A 文学研究会 B新月社 C创造社 D左翼作家联盟 6、“我们是以心为形役”还是选择“立德立功立言以求不朽”一句出自( D ) A 《发现》 B《风波》 C《苦恼》 D《谈时间》 7、《谈时间》一文选自梁自秋著名的散文集( B )
A 《槐园梦忆》 B《雅舍小品》 C《雅舍谈吃》 D《实秋杂文》 二、翻译下下列句子
1、侣鱼虾而友麋鹿。(侣:这里名词作动词,指为伴;友:名词用作动词,指为友。)
2、以天地为为一朝,万期为须臾。(天地:指自然界、宇宙。朝:早晨。万期:指数不清的日子。须臾:指片刻。) 3、大夫十二时中作作么生?(十二时:古代指一天一夜。作么生:指作什么。) 4、寸丝不挂。(寸丝不挂:禅宗时的禅语,指心清静、解脱,心无挂碍。) 5、心为形役。(形役:指为形体束缚、役使。) 三、 分析题。阅读作品片断,回答文后问题。
所以有人宁可遁迹山林,享受那清风明月,?侣鱼虾而友麋鹿?,过那高蹈隐逸的生活。诗人济慈宁愿长时间地守着一株花,看那花苞徐徐展瓣,以为那是人间至乐。嵇康在大树下扬槌打铁,?浊酒一杯,弹琴一曲?;刘伶?止则操卮执觚,动则挈植提壶?,一生中无思无虑其乐陶陶。这又是一种颇不寻常的方式。最彻底的超然的例子是《传灯录》所记载的?南泉和尚问陆亘曰:‘大夫十二时中作么生??陆云:‘寸丝不挂!’?寸丝不挂即是了无挂碍之谓,?原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这境界高超极了,可以说是?以天地为一朝,万期为须臾?,根本不发生什么时间问题。
1、这段引文要说明什么含义?得出什么结论? 答:①这段引文将古今中外名人贤士蔑视凡夫的功利主义态度,
追求高远、清静、旷达的超然人生理想一一列举出来。这段引文主要说明这些名人贤士不为形役,追求生命的永恒与不朽,是真正的彻悟者。他们对时间有自己独特的体悟,也懂得应该如何超越自身的局限性,懂得如何度过自己所掌握的时间。引文包含有对他们特立独行的品行和超凡脱俗的理想境界的肯定。②得出的结论:时间固然是生命和金钱,但不要将人生的追求局限于仅仅满足于生存需要,而要有超然和高远的理想追求。
2、上述引文对论述文章的中心论点起到了什么作用?答:上述的引文主要是与下文所提到的和珅所言的凡夫?为
名利?作对比论证,目的是要比较凡夫与贤士思想境界和人生态度的不同。
12、《论快乐》
一、填空题
1.钱钟书,字 默存,号 槐聚,曾用笔名 中书君 。 2.钱钟书著名的长篇小说是《围城》 。 3.《论快乐》选自钱钟书的《写在人生边上》。 4.《论快乐》是一篇典型的“ 学者 散文”。
5.钱钟书因其文学创作和学术研究等多方面的成就,享誉海内外,被称为“ 文化昆仑”。 二、简答题
1.本文阐述了怎样的人生哲理?答:快乐是短暂的,但快乐是由精神决定的,对快乐的希望是人生永不悲欢的精神源
泉。
2.“学者散文”的基本特征是什么?答:联想丰富,引征繁富,见解深湛,给读者以智慧的启迪,发人深省,其中
蕴含着广博的知识和深刻的人生哲理。
- 11 -
3.作者从哪几个角度阐述了文章的主旨?答:首先从语言文字和心理角度阐发?快?与?乐?的关系,并指出?永
远快乐?是不能实现的;其次,论述快乐在人生中的地位;它是人生永远的诱惑和希望;再次,探讨了快乐的性质和产生的条件,即?一切快乐的享受都属于精神的?,?快乐是由精神决定的?;最后点明本文的主旨?人生虽不快乐,而仍能乐观?这一人生哲理。
4.作家为什么说“快乐在人生里,好比引诱小孩子吃药的方糖,更像跑狗场里引诱狗赛跑的电兔子”?答:
快乐是美好的,是人们所向往和追求的,人们为了得到快乐,不惜付出努力,它是人们奋斗的目标和仙人进取的精神。
三、分析题,阅读下面文段,然后回答问题:
?永远快乐?这句话,不但渺茫得不能实现,并且荒谬得不能成立,快乐的决不会永久;我们说永远快乐,正好像说四方的圆形,静止的动作同样地自相矛盾。在高兴的时候我们空对瞬息即逝的时间喊着说:?逗留一会儿子罢!你太美了!?那有什么用?你要永久,你该向痛苦里去找。不讲别的只要一个失眠的晚上,或者有约不来的下午,或者一课沉闷的听讲——这许多,比一切宗教信仰更有效力,能使你尝到什么叫做?永生?的滋味,人生的刺,就在这里,留恋着不肯快走的,偏是你所不留恋的东西。
1.该段的中心思想是什么?答:指出快乐给人的心理感受是迅速的,是短暂的,不可能永远,痛苦则是令人觉得漫长、
难熬。
2.作者是如何论证其观点的?用了哪些论证方法?答:为了说明?永远快乐?这句话的荒谬性,用?四方的圆形?、
?静止的动作?作类比。用举例论证法论证痛苦给人的心理感觉,如?一个失眠的晚上,或者有约不来的下午……能使你尝到什么叫做‘永生’的滋味?。这里讨论痛苦实际上是同?快乐?作对比,是对比论证法。
13、《选择与安排》
一、选择题
1.《选择与安排》的作者是( B ) A鲁迅 B朱光潜 C 茅盾 D郭沫若 2.《选择与安排》一文中引用的“大匠能诲人以规矩,不能使人以巧”一语出自( B ) A 《论语》 B《孟子》 C《 庄子》 D《左传》 二、填空题
1.朱光潜是我国当代著名的美学家和 文艺理论 家。 2.《选择与安排》后收入1946年出版的《谈文学》论文集。 三、简答题
1.作者以用兵布阵的道理来阐明本文主旨,用的是哪种论证方法?有何效果?答:作者用了比较法中的类比
论证法,以行兵布阵的道理来说明如何写好文章,这种比喻贴切生动,极有说服力。
2.本文对文章的结构安排提出了哪些要求?答:提出了两个要求:一是文章的层次要清楚;二是轻重要分明。 3. 文章用“用兵致胜的道理在占领要塞,击破主力”作喻来说明什么?答:用以说明选择材料要抓住主旨,
切中要害。
四、分析题,阅读下面文段并回答问题
用兵致胜的道理在占领要塞,击破主力。要塞既下,主力既破,其余一切就望风披靡,不攻自下,古人所以有?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的说法。如果虚耗兵力于无战略性的地点,等到自己的实力消耗尽了,敌人的要塞和主力还屹然未动,那还能打什么胜仗?做文章不能切中要害,错误正与此相同。
1.这段话的中心论点是什么?答:写文章要抓住主旨,切中要害。
2.总体说来,这里用了哪两种论证方法?答:同时运用了两种论证方法:一是比较法中的类比法,即比喻论证法;
二是比较法中的对比法。
3.“那还希望打什么胜仗?”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答:反问。
- 12 -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