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题海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医基础理论教材重点笔记

中医基础理论教材重点笔记

  • 62 次阅读
  • 3 次下载
  • 2025/5/3 14:49:31

WORD格式整理版

中医基础理论教材重点笔记

阿杰营养师整理作品

绪论

1. 中医学理论体系确立:战国至秦汉时期;《黄帝内经》《难经》《伤寒论》《神农本草经》等医学问世。

2. 金元四大家:刘完素(寒凉派);张从正(攻邪派);李杲、李东坦(补土派);朱震亨、朱丹溪(滋阴派)

3. 中医学理论体系主要特点是: 一、整体观念; 二、辨证论治; 4. 整体观念:主要体现于:人体自身的整体性,人与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

5.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认识疾病和处理疾病的基本原则; 6. 病、证、症的基本概念:

? 病,即疾病,是致病邪气作用于人体,人体正气与之抗争而引起的机体阴阳失调、脏腑组织损伤、生理机能失常或心理活动障碍的一个完整的生命过程。

? 证,即证侯,是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

? 症,即症状和体征是病和证的基本要素。病的重点是全过程,而证的重点在现阶段。

优质.参考.资料

WORD格式整理版

四诊—>病因、病位、病性、病势;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主要内容:

1.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精气学说 阴阳学说 五行学说)

2. 中医学对人体生理的认识(藏象 精气血津液神 经络 体质学说) 3. 中医学对疾病及其防治的认识(病因 发病 病机 防治原则)

第一章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1. 阴阳基本概念: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2. 事物阴阳属性:相对性主要表现三个方面:阴阳属性相互转化;阴阳之中复有阴阳;比较对象不同;

3. 阴阳学说基本内容:对立制约 互根互用 交感互藏 阴阳消长 阴阳转化 4. 制约太过:“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制约不及:“阳虚则阴盛,阴虚则阳亢”;

5. 阴阳互根:具有相互依存,互为根本的关系。阴阳互用:是指阴阳双方具有相互资生、促进和助长;

6. 阴阳转化:“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寒极生热,热极生寒”。

7. 脏腑形体阴阳属性:心—阳中之阳,肺—阳中之阴,肝—阴中之阳,肾—

优质.参考.资料

WORD格式整理版

阴中之阴,脾—阴中之至阴;

8. 概括人体生理功能:“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9. 阴阳分析病理变化:阴阳失调主要表现形式:“阴阳偏胜,阴阳偏衰,阴阳互损”。 10.

阴阳偏胜:即阴偏盛、阳偏盛;“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实热证”;“阴

胜则阳病,阴胜则寒,实寒证”。 11.

阴阳偏衰:即阴虚、阳虚;“阳虚则寒,虚寒证”;“阴虚则热,虚热证”。

“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 12. 13.

实热证:高热、烦躁、面赤、口干唇燥、舌红少津,脉数;

实寒证:面白形寒,畏寒肢冷;脘腹冷痛,泻下清稀,舌质淡苔白,脉

沉迟活沉紧; 14. 15. 16. 17.

虚寒证:面色苍白、畏寒肢冷、神疲卷卧、自汗、脉微; 虚热证:低热、潮热、盗汗、五心烦热、舌红少苔、脉细数; 阴阳偏胜治疗原则:原则“实则泻之”;方法:“热者寒之”。“寒者热之”。 阴阳偏衰治疗原则:原则“虚则补之”;方法:“虚热证,阳病治阴”。“虚

寒证,阴病治阳”。 18.

药物阴阳属性:阴(寒、凉、酸、苦、咸、沉、降); 阳(热、温、辛、

甘、升、浮)

1. 五行相生:是指木、火、土、金、水之间存在着有序的递相资生、助长和促进的关系。

2. 五行相克:是指木、火、土、金、水之间存在着有序的递相克制、制约的

优质.参考.资料

WORD格式整理版

关系。(生理变化)

3. 五行相乘:是指五行中一行对其所胜的过度制约或克制,又称“倍克”。(病理变化)

4. 五行相悔:是指五行中一行对其所不胜的反向制约和克制,又称“反克”。 5. 五行相生治则:“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治法:“滋水涵木法、益火补土法、培土生金法、金水相生法”。

6. 五行相克治则:“抑强扶弱”。治法:“抑木扶土法、培土制水法、佐金平木法、泻南补北法“。

中医学的思维方法特点:注重宏观观察、注重整体研究、擅长哲学思维、强调功能联系;

第二章 精气血津液神

1) 精的基本概念:是由禀受于父母的生命物质与后天水谷精微相融合而形成的一种精华物质,是人体生命的本原,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

2) 精概念的范畴:先天之精,水谷之精;生殖之精 脏腑之精; 3) 精的功能:繁衍生命、濡养、化血、化气、化神等。

优质.参考.资料

搜索更多关于: 中医基础理论教材重点笔记 的文档
  • 收藏
  • 违规举报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10.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推荐下载
本文作者:...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

文档简介:

WORD格式整理版 中医基础理论教材重点笔记 阿杰营养师整理作品 绪论 1. 中医学理论体系确立:战国至秦汉时期;《黄帝内经》《难经》《伤寒论》《神农本草经》等医学问世。 2. 金元四大家:刘完素(寒凉派);张从正(攻邪派);李杲、李东坦(补土派);朱震亨、朱丹溪(滋阴派) 3. 中医学理论体系主要特点是: 一、整体观念; 二、辨证论治; 4. 整体观念:主要体现于:人体自身的整体性,人与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 5.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认识疾病和处理疾病的基本原则; 6. 病、证、症的基本概念: ? 病,即疾病,是致病邪气作用于人体,人体正气与之抗争而引起的机体阴阳失调、脏腑组织损伤、生理机能失常或心理活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单篇付费下载
限时特价:10 元/份 原价:20元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fanwen365 QQ:370150219
Copyright © 云题海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16052595号-3 网站地图 客服QQ:370150219 邮箱:37015021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