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题海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我善养我浩然之气

我善养我浩然之气

  • 62 次阅读
  • 3 次下载
  • 2025/7/3 15:33:23

我善养我浩然之气 《孟子》

教学目标:1、熟读课文,疏通文意。掌握“病”、“丈夫”、“苦”等词语的含义。

2、背诵文中的经典名句。

3、理解孟子“浩然之气”的基本内涵。 4、继续培养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1、ppt---文天祥《正气歌》齐读。

在历史上、在现实生活中,有着许许多多一身浩然正气、忠心为国、为民造福的英雄人物。比如,文天祥、岳飞、孔繁森、钱学森、李四光……我们怎么才能像他们一样具有这一身浩然正气呢?请看孟子的《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一文。 Ppt2 学习本课,要达到以下目标,ppt3 2、作者介绍: (1)、找同学说。

(2)、补充:孟子(约前372-前289),战国时伟大思想家,战国中期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城)人。被尊奉为仅次于孔子的“亚圣”,又与孔子并称“孔孟”。 关于孟子的很多故事家喻户晓。“孟母三迁”、“孟母断织”的故事同学们都很熟悉吧? (指名讲一讲) (1)、“孟母三迁”: 相传孟子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幼年丧父,家庭贫困,

孟母非常重视孩子的教育,曾经为了替孟子找一个好的学习环境而三次搬家,最后搬到学宫附近。孟子自小便受严格的管教,据说他自从搬到学宫附近,便十分认真读书。 (2)、“孟母断织”: 稍大一点,又变得十分贪玩。孟母便剪断织机上的麻布,她要孟子勤奋读书,否则将会像那块麻布一样变成一团废物。孟子牢记母亲的教诲立志学有所成。

“性善论”和“养气说”是孟子的重要哲学思想。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把孔子的“仁”发展为“仁政”的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他认为实行“仁政”,就必须“制

民恒产”,让每家农户有百亩之田、五亩之宅,有起码的生产资料;“勿夺农时”,保证农民有劳动的时间;“省刑罚,薄税敛”,使人民有最低的物质生活条件;加强道德教育,使人民懂得“孝悌忠信”的道理。孟子看到人民遭受封建地主阶级剥削压迫的苦难,企图采用这些措施来缓和阶级矛盾,以巩固地主阶级的统治,不过它对发展生产还是有好处的。同“仁政”学说相联系,孟子还提出了“民贵君轻”的思想,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他认为君主只有得到人民的拥护,才能取得和保持统治地位,因此他主张国君要实行“仁政”,与民“同乐”。对于残害百姓的国君,国人可以杀。商纣王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武王伐纣,他认为杀得对,说:“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孟

子·梁惠王下》)。孟子虽然有同情人民、谴责暴君的一面,但他的政治思想还是维护封建制度的,所以他又宣扬:“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孟子·滕文公上》)。这种观点长期以来成为替剥削制度作辩护的理论根据。

二、研讨文本:下面我们来读一读孟子的《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一)、读课文。Ppt4

1、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读准字音,读清句读。 2、师范读:听准字音,听清句读。

3、齐读巩固:师范读一段,学生读一段。

4、里面有很多名句,找出来读一读。指名读,齐读。 (二)、疏通文意:ppt5

1、对照注释,圈点勾画,自己口头翻译。 2、小组讨论,解决疑难问题。 3、质疑。

4、积累巩固:ppt6789 10 (三)、分析内容:

1、指名口头翻译第一节,“浩然之气”分析:

浩然之气,至大至刚,然而,这种气可养而不可得。“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就是养也要日积月累[,水到渠成;而不能拔苗助长,急于求成。 不过,正如孟子所说:“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古往令来,合天之下,能不急功近利,拔苗助长的又有几许呢? 其实,不仅知识积累如此,技艺学习如此,我们进德修业,立身处世[的方方面面,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再看看周围,那些追名逐利,急急如律令的人们,一个个不都是那“芒芒然归”的宋人吗?

2、指名口头翻译第二段,“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分析:

(1)、本章的关键词是什么?论题是什么?(关键词是大丈夫;论题是何谓大丈夫。)

景春认为公孙衍、张仪能够左右诸侯,挑起国与国之间的战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是了不得的男子汉大丈夫。

孟子则认为公孙衍、张仪之流靠摇唇鼓舌、曲意顺从诸侯的意思往上爬,没有仁义道德的原则,因此,不过是小人、女人,奉行的是“委妇之道”,哪里谈得上是大丈夫呢?孟子的说法含蓄而幽默,只是通过言“礼”来说明女子嫁时母亲的嘱咐,由此得出“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这里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古人认为,妻道如臣道。臣对于君,当然也应该顺从,但顺从的原则是以正义为标准,如果君行不义,臣就应该劝谏。妻子对丈夫也是这样,妻子固然应当)顺从丈夫,但是,夫君有过,妻也就当劝说补正。只有太监小老婆婢女之流,才是不问是非,以一味顺从为原则,实际上,也就是没有了任何原则。可见,“妾妇之道”还不能一般性地理解为妇人之道,而实实在在就是“小老婆之道”。孟子的挖苦是深刻而尖锐的,对公孙衍、张仪之流可以说是深恶痛绝了。

遗憾的是,虽然孟子对这种“以顺为正”的妾妇之道已如此痛恨,怎么办呢? 孟子的办法是针锋相对地提出真正的大丈夫之道。

(2)、何谓大丈夫呢?这就是他那流传千古的名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怎样做到?那就得“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就还是回到儒学所一贯倡导的仁义礼智上去了。这样做了以后,再抱以“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的

立身处世态度,也就是孔子所谓“用之则行,舍之则藏,”(《论语?述而》)或孟子在另外的地方所说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尽心上》)那就能够成为真正的堂堂正正的大丈夫了。 孟子关于“大丈夫”的这段名言,句句闪耀着思想和人格力量的光辉,在历史上曾鼓励了不少志士仁人,成为他们不畏强暴,坚持正义的座右铭。 (3)、历史上哪些人可以称上大丈夫呢?

精忠报国的岳飞、南宋著名民族英雄文天祥、戊戌六君子之一谭嗣同、巾帼英雄秋瑾、《亮剑》中的李云龙等。

(4)、浩然之气与所谓大丈夫的气节,它们的共同点在哪儿呢?

总结:“大丈夫”不在于性别,而是他的高尚的道德品质。浩然之气也好,大丈夫的气节也好,凸显的都是对仁义道德的持守和坚定的践行。

3、指名口头翻译第三段,“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分析:

(1)、 孟子在谈到艰苦生活能使人大有作为连举六名在历史上有成就人物,是否重复,为什么?

明确:①共同特点:出身低微(种田、筑墙、贩卖鱼盐、犯人、隐居者、奴隶),他们都是经过艰苦的磨练,显露出不同凡人的才干,后来都被统治者委以重任,而且干出了一番出色的事业。使用排比,文章富气势和说服力。②从古到今(不同时代,不同国家人)多方面举例,为论点提供充足的事实依据,说服力强。 (2)、作者列举这六个人有什么作用?

明确:为下文“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曾益其所不能”这一著名论断作铺垫。用讲道理的方法阐述人才要在困境中才能造就,说理透彻,振聋发聩,有强烈的鼓动性 (3)、第3段主要阐述了作者的什么观点?

文章的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一章讲的是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孟子认为人才是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造就的,所以说“必先苦其心志……行拂乱其所为”有了这样的磨练,才能“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课文由个人说到国家,提出“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的论断。首段列举古代六位贤士的事例,是为了证明人才是在艰难困苦中造就的道理。一个人假设常处于安乐的生活中,不思进取,没有忧患意识,就会走向灭亡。

因此,在学习和生活中,我们不可以掉以轻心,要时时提醒自己勤奋学习,努力拼搏,积极进取,与时俱进,否则就会停滞不前,甚至落后落伍。

小结:这章通过举例、讲道理来论证了要成才必先经受磨练的观点,激发人们克服困难,锐意进取。

三,联系实际,延伸阅读。

1、请你举出古今中外“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同类型的事例。Ppt

(1)韩信受胯下之辱成将军;(2)爱迪生经历上千次实验发明了电灯;(3)诺贝尔发明炸药,实验中多次被炸伤;(4)、贝多芬耳聋后写出《命运交响曲》;(5)、居里夫人发现了镭元素;(6)、毛泽东、周恩来、朱德、邓小平等领导人开创了新中国的历史;(7)、张海迪高位截肢自学了四国外语.........史铁生、刘伟等。(8)、越王勾践在患难中矢志不渝,终于打败了吴国,重振国威;然而在此之后,“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沉溺于安乐中的越王最终还是重蹈了吴王的覆辙。(9)、明末农民起义领袖李白成带领义军打进北京城,志得意满,终致失败。

2、请同学们联系现实生活,搜集鼓励人艰苦奋斗、积极向上的名言警句,全班交流,并积累在摘抄本上。老师先给大家提供示范:ppt 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挎少伟男。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没有伟大的意志力,就没有雄才大略。——巴尔扎克 困难越大,战胜困难就越荣耀。——莫里哀

天空黑暗到一定程度,星辰就会熠熠生辉。——查尔斯?比亚德 在获得无比丰富的生命体验的过程中,如果一帆风顺,那我们将失去一些发自内心深处的无上喜悦,只有穿越黑暗幽深的山谷,到达山顶的时候才会欣喜若狂。——海伦?凯勒 六、布置作业:

1、熟读并背诵所划句子。

2、课外练笔:读《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有感。

搜索更多关于: 我善养我浩然之气 的文档
  • 收藏
  • 违规举报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10.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推荐下载
本文作者:...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

文档简介:

我善养我浩然之气 《孟子》 教学目标:1、熟读课文,疏通文意。掌握“病”、“丈夫”、“苦”等词语的含义。 2、背诵文中的经典名句。 3、理解孟子“浩然之气”的基本内涵。 4、继续培养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1、ppt---文天祥《正气歌》齐读。 在历史上、在现实生活中,有着许许多多一身浩然正气、忠心为国、为民造福的英雄人物。比如,文天祥、岳飞、孔繁森、钱学森、李四光……我们怎么才能像他们一样具有这一身浩然正气呢?请看孟子的《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一文。 Ppt2 学习本课,要达到以下目标,ppt3 2、作者介绍: (1)、找同学说。 (2)、补充:孟子(约前372-前289),战国时伟大思想家,战国中期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城)人。被尊奉为仅次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单篇付费下载
限时特价:10 元/份 原价:20元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fanwen365 QQ:370150219
Copyright © 云题海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16052595号-3 网站地图 客服QQ:370150219 邮箱:37015021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