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16份试卷合集)江苏省南京市金陵中学2020届语文高二下学期期末模拟试卷
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
16.题干是“清人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评论本词的艺术特色说:‘龙吟虎啸之中,却有多少和缓。’请谈谈你对上述评论的理解,结合具体词句作简要阐述。”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词的艺术特色。回答该题时,要抓住题干中的“龙吟虎啸”和“和缓”这两个关键的提示词。结合诗句先回答“龙吟虎啸”的表现,再回答词中“和缓”的表现。“虎啸龙吟”与“和缓”相对,分别指诗人用典的大气与情感的细腻。诗人通过“诸葛表”、“相如檄”等典故,“东北看惊”者,是东北方的大好河山,沦入异族之手,正应当像诸葛亮请求出师那样。一“惊”字,有三层意思:惊山河之破碎;惊投降派的阻挠;以至惭愧得都惊读诸葛亮的《出师表》了。然而却反其“道”而行之,让李正之去西南的巴蜀“更草相如檄”。一“更”字,透露出了不出师东北之恨未已,而又要被强迫到西南去镇压人民。恨上加恨,这个“更”字把一个南宋小朝廷的那种对敌和,对己狠的心态暴露无遗。下笔非常生动而有力。给人以“虎啸龙吟”之感;又通过“中年多病”、“儿女泪”、“须相忆”等句,感怀自身老病交加、怀才不遇,以此相勉,是轻松的调侃,其实正是痛心的变异。以此寄人,委宛而深厚,见情见志。同时,抒发了对友人远行的不舍之情,为此“和缓”。 四、默写题
1.封狼居胥; 赢得仓皇北顾; 2.乱石穿空; 惊涛拍岸; 卷起千堆雪 五、语言表达 18.B; 19.B; 20.C
解析:18.此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重点考查的是对成语的理解和使用。题目在一段文字中挖掉四个成语,然后针对这四个成语各选出一个近义成语或容易混淆的成语,分别组成四个选项,有一定的干扰性。题中的八个成语意思分别是:波澜壮阔:原形容水面辽阔,现比喻声势雄壮或规模宏大;此处正确。声势浩大:声威和气势非常壮大。随遇而安:指能顺应环境,在任何境遇中都能满足。也有拘守陈规,不敢变易之意;正确。随波逐流:比喻没有坚定的立场,缺乏判断是非的能力,只能随着别人走。宵衣旰食:形容为处理国事而辛勤地工作。全力以赴:把全部力量都投入进去。此处正确。引人入胜:现多用来指风景或文艺作品特别吸引人。正确。娓娓动听:形容善于讲话,使人喜欢听。正确答案是B。
点睛: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两点:一是仔细审查该词语所在的语言环境,一是注意对近义成语的分析辨别。比如,对于鸟类的迁徙,使用“波澜壮阔”就显得程度不和,该用“声势浩大”;对于鸟类的迁徙路线,就不该使用表示“住下来”的“随遇而安”;对于鸟类,不该运用只适合用在人身上的成语“宵衣旰食”。于是答案就浮出了水面。
19.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命题这一段文字中选择一个句子,将其修改有语病,然后在题中列出四种修改情形,要求选出修改最恰当的一种。此题题型新颖,但是,由于原病句只是在词语搭配这个考点上设置陷阱,所以难度不大。
A项错误在于“通过海岸线等作为参照”的说法,介词“通过”不能同后面的“作为参照”搭配。 C项错误在于“辨析”不能同“方向”搭配,只能说“辨别方向”。
D项错误在于“通过海岸线等作为参照”和“辨识方向”的说法。正确答案是B。
点睛:解答此题的首要步骤是找出原病句的毛病。原病句的毛病主要在于词语搭配不当:一是介词“通过”不能和“作为参照”搭配,因为它们的搭配造成了杂糅;二是“方向”不能说“获得”。注意到了这一点,对不恰当选项中句子的毛病就比较容易辨识了。
20.此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重点考查语言连贯的能力。命题者在题干所给文段中挖掉一句话,然后设计四个内容差不多、但句式各异的句子,让答题者选出其中最恰当的一句。题目有一定的干扰性,难度适中。在题目所给的四个选项中,A项错误在于“被上一代遗传给它们”的说法;B项不恰当之处在于叙述主体“它们”同上文的叙述主体“迁徙的方向感”不很吻合。D项错误主要在于叙述主体的不吻合。正确答案为C。
点睛:解答此题,应特别注意上文的叙述主体和句式特点,还要注意同下文的衔接是否顺畅。题中,括号上文讲的是“迁徙的方向感”,因此可首先排除B、D两项。然后比较剩下的A、C两项,不难发现A项“被遗传”说法的错误。 21. 答案:示例: ①“堵住”改为“堵塞” ②“管子”改为“管道” ③“换掉”改为“更换” ④“打算”改为“计划” ⑤“正遇上”改为“正值”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的表达得体的能力。语言表达要符合具体情境、对象、语体、要求分清不同场合、不同时间、不同目的,选用恰当地语句来表情达意。一般来说,庄重场合,用语要规范雅正,多用书面语,文艺语体有形象性,科学语体有逻辑性和鼓动性,公文讲究格式化和简明化,所以做主体是注意启事语言的规范雅正,不能用口语。 22.答案:(示例) 残花缀在繁枝上; 鸟儿飞去了, 撒得落红满地—— 听见了花儿落地的叹息么?
解析:这是语文考试中常考的常规题,这类题通常考句式、含义,这是这类题的普遍规律。所以解答本题,首先要句式结构一致;其次语段中出现的意象要前后关联。如“月”“湖”“鱼”“嫦娥”是前后相关的。先从内容上看,要分析示例中的事物,理清它们之间的关系, “月”与“鱼”同在“湖”中,有动有静,第三句紧承前两句造成的一个意境,第四句有着丰富的想象力和意趣。再从结构、手法上看,第四句是联想想象,虚实结合,同时还是一个问句的形式。除了答案中的“花”“鸟儿”,还比如“风”“蝉”等。想用很优美的语言来解答本题,平时要多观察,多感悟。 六、材料作文
23.
解析:本题是一道材料作文,材料主要讲述了人们对在第三季《中国诗词大会》总决赛上,来自浙江杭州的37岁外卖小哥雷海为击败了来自北京大学的文学硕士彭敏,逆袭成功,拿得总冠军这一事件的看法,有人遗憾、有人称赞、有人感慨、也有人反驳,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那么考生写作立意的时候,可从以上几个人的观点中任选一个进行阐述,也可有自己的看法,只要符合材料的内容即可。作文可以立意如下: (一)从彭敏的角度立意:可以分析失败的原因,写保持心态,战胜自己,也可以谈不以成败论英雄。 1.人生中最大的对手是自己。 2.成功和失败都是人生宝贵的财富。 3.人生应不惧失败,勇于追求,坚持梦想。
(二)从雷海为的角度立意:读书的意义与作用,梦想与坚持的作用,英雄不问出处,知识面前人人平等。 1.懂得读书对人生的意义。 2.人都需要梦想,人活着要有追求。 3.内心笃定,诗歌未必来自远方。 4.生活纵然负重,心中诗意安然。 5.位卑未敢忘修身。
(三)从两人的角度立意:可以从身份、地位、处境等角度辩证分析对待人生、对待梦想的态度。 1.读书不一定能改变命运,但可以改变人生态度。 2.梦想不论出身,人生自有诗意。
2018-2019 学年高二下学期语文期末模拟试卷
注意事项:
1. 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考生信息条形码粘贴区。 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所谓后真相,是指在新媒体技术迅猛发展的当下,与客观事实相比,个人的情感和信念更能影响舆论的走向,我们生活在一个后真相时代,人们不再对事实感兴趣,只是追随个人感受,面对海量信息时往往不明真相甚至不问是非,这为络谣言的传播提供了温床。
过去,谣言主要以口耳相传的人际传播为主,当谣言的内容迎合了受众的某些心理时,它就会在一定范围快速传播。今天,互联技术不仅重构了个体之间的关系,而且通过“连接”和“聚合”的方式为个体赋权,使社会成员都能参与公共事务讨论,海量信息借助互联技术“井喷”式地传播开来。
互联时代信息的爆发式增长和无服传播,使受众的认知能力局限和知识盲点暴露无遗。目前我国民群体中青少年民所占比重较大,接受过高等教育的民所占比重较小,民往往容易被一些煽动性较强的络谣言所蒙蔽,并在不明真相的情况下参与络谣言传播。同时,受从众心态的影响,民往往没有能力也不愿详尽调查某一热点事件背后的真相,而是习惯于遵从群体的感性判断,宣泄对热点事件的情绪。这也使络谣言的传播有机可乘。
解决络谣言问题,一种思路是从技术层面入手。络技术虽然助长了谣言传播,但也为核实信息、阻断谣言传播提供了手段。例如,对于虚假新闻这种典型的络谣言表现形式,脸谱公司表示,将在德国推广虚假新闻过滤工具,这样,络用户就能向相关机构举报可疑新闻,一经核实确认,疑似虛假新闻就会被标注为“有争议”新闻。这将使虚假新闻出现的频率大幅降低,络用户在试图分享该类新闻时也会收到警示。
技术过滤有助于在较短时间内减缓络谣言的蔓延,但我们还需追问的是,为什么一些人不再对事实感兴趣,而只愿追随个人感受?其实,一些络谣言之所以能够造成较大的社会影响,是因为它们在某些方面迎合了部分民的心理,换言之,虽然络谣言的内容是虚假的,但它的传播反映了部分民的心理状况,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整个社会的心理状况。从这个意义上说,络谣言的传播在某种程度上是社会现实问题的反映,因此,阻断络谣言,既要靠技术手段屏蔽谣言,也要深入探究络谣言传播背后的民心理、社会心理。
(选自解冰《有效应对络谣言须双管齐下》,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