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种树郭橐驼传》课堂实录(湖州市第三届高中语文优质课评比一等奖)
包装的寓言,或者说是寓言体的传记。郭橐驼到底是真实的还是虚构的,学者的观点是这样的:
郭橐驼种树的本事已不可考,后世学者多认为这是设事明理之作。
“设事明理”是寓言最根本的特点,为了明理所设之事既可是真实的,又可是虚构的。本文中,既可能是柳宗元为了表明对繁政扰民的痛恨而虚构了一个橐驼的故事,也可能是生活中确实有那么一个驼背的种树人而引发作者写这样一篇寓言。所以,认为郭橐驼是真实的或是虚构的,都是有道理的,真是“亦真亦幻”郭橐驼。
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则更进一步说它是“幻设为文”,“以寓言为本”。鲁迅先生认为他是虚构的。既然是虚构的,我想把这个郭橐驼的故事进一步夸张:“橐驼所种之树不需几年就能长10米,且一年四季都能结果”,这样好不好?
生:不好。虽是虚构,但也要符合事理,太夸张,不合事理,故事就站不住脚了,那么后面的理也就站不住脚了。 师:我们写文章,为了要表明一个道理,也可以学习设事明理的写法,所设之事既可是真实的也可以是虚构的,像前面《庄子》里的两个人物一看就知道是假的也没关系,只要这故事要合情合理;并且这故事和所要表达的道理相似,写好它们的相似点。
这亦真亦幻的郭橐驼能将植树之道移之官理,我们同学们能否将所领悟到的写作方法移之写作实践呢?请大家做一个小练习。请根据由事到理要写好相似性的方法,给散文《一棵核桃树》加一个结尾的句子。(印发讲义《一棵核桃树》,学生看文章、写句子。) 一棵核桃树刘燕敏
房前有片菜地,自从用篱笆圈起来,边上就长了一棵树。由于不妨碍种菜,一直就没动它。后来,菜地荒了,篱笆没了,门前就多出一棵树。
孩子两岁时,去了一次乡下。回来问我:“妈妈,爷爷院子里有一棵枣树,我们家的这一棵也是枣树吧?” 大人不在意的事,经孩子一问,就会显得非常复杂。听了儿子的问话,我顿时犹豫起来。我还真不知它是棵什么树。于是每有人来,我便多了一件事,那就是,问他们是否认识那棵树。
一天,农校的一位朋友来了,喝茶叙旧之后,我把他引到院子里。“这棵树你该认识吧!”他审视了一会,说:“这是一棵李子树,一看叶子就知道。”
当天晚上,我告诉儿子:“以后你有李子吃了。我们家的那棵树是李子树。”
寒来暑往,日复一日。李子树一天天长大。就在孩子从幼儿园升小学的那一年,它开花了。此时,适逢爷爷从乡下
来。他看着房前的李子树,说:“今年你们有樱桃吃了,你看你们门前的那棵樱桃树,花开得多茂盛。”“老爷爷,那是一棵李子树。”儿子给爷爷纠正。
“傻孩子,李子树什么样子,我能不知道吗?你们家的这一棵是樱桃树。”爷爷给儿子纠正。
被我们叫了3年的李子树,原来是一棵樱桃树。 爷爷走后,樱桃花开始飘落,几粒青色的果实开始显露出来。
就在儿子等着吃樱桃的时候,不知是因为当年的雨水太大,还是别的什么原因,树上看得见的几个果子开始脱落,直到一个不剩。那棵树从此再没人关心。
深秋的一天,房前有人丈量土地,听说开发公司要在这儿盖一栋大楼。一位划线员在那儿喊:“这是谁家的核桃树,要移赶快移走,明天挖掘机就来了。”
明明是我们家的樱桃树,怎么又成了核桃树?我从家里出来,说:“那是我们家的樱桃树。”
“樱桃树?我没见过樱桃树,还没吃过樱桃吗?你看看那上面,明明挂着一颗核桃。”划线员边说,边顺手指向树梢。
那儿确实挂着一枚小小的核桃。我们家房前的那棵树,不是一棵樱桃树,它是一棵核桃树。
10年过去了,每次想起我们家的那棵树,心中总有一种
说不出的感慨。这棵树多次被我们张冠李戴,最后是它用一枚小小的果子,向我们证实了它的真实身份。
有时我想,这棵树是不是上帝派来向我作某种暗示的,它要我知道,。 (写好后交流。)
生:看一个事物,不能被它各式各样的表象所蒙蔽,要看它的本质。
生:也许有的人一直生活在角落里,但只要拿出自己的果实,大家照样会懂得你的价值。
师:两位同学的结尾都很契合这个故事,都符合我们今天讲的相似性的原则,尤其是第二位同学的结尾已非常接近作者的原文。让我们来看一看作者的结尾:“作为一个人,你必须奉献出自己的果实,否则在这个世界上,没谁会真正认识你。”
今天我们通过对《种树郭橐驼传》这一篇寓言体传记的学习,掌握了一种由事入理的写法,希望大家在今后的写作实践中还能记得,还能运用;并祝每一位同学在在自己的生命树上结出累累硕果!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