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2019-2020学年浙江省衢州市教学联盟体七年级(上)期中语文试卷
②若是月亮里什么也没有,他是不是应该更加明亮呀。
(4)作答时都运用修辞,形象生动。谢道韫运用比喻,将“雪”比作“柳絮”,既表现出雪的轻盈,又有美的意境,形、神、韵兼备;徐孺子面对别人的提问,不是直接回答,而是运用类比,从月亮联想到眼睛,将月中物比作眼睛中的瞳仁,生动形象,从而使提问者明白。 参考译文: 【甲】
谢安在寒冷的雪天举行家庭聚会,和他子侄辈的人讲解诗文。不久,雪下得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谢朗说:“在空中撒盐差不多可以相比。”谢安大哥的女儿说:“不如比作柳絮凭借着风飞舞。”太傅大笑起来。她就是谢安大哥谢无奕的女儿谢道韫,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乙】
徐家有个孩子,年方九岁,曾有一次在月亮地里玩耍。有人对他说:“若是月亮里什么也没有,他是不是应该更加明亮呀?”这个姓徐的孩子说:“不对。比方说人眼中都有瞳仁,没有瞳仁就看不见光明了。
做“断句题”要通读全文,理解文段主要意思,在此基础上再根据文意和常用的断句方法加以判读。常见的断句方法有:语法分析、对话标志、常见虚词、结构对称、固定句式等。
9.【答案】首先要观察所给的鲁迅图象,注意合理安排描写顺序,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方法,给他“画”一幅肖像。我们可以先从鲁迅的穿着、形体开始描述,然后集中在面部的皮肤、胡须、眼睛、头发等细部,展开详细的描绘。最后,可以整体概括鲁迅先生的精神面貌。150字左右即可。 答案:
示例:鲁迅先生身穿长衫,看上去瘦瘦的身体,黄里带白的皮肤,似乎如同大病愈初的病人一样脸色憔悴,最引人注目的是他的胡须浓密极了,而且极其像隶书的“一”字。但是精神很好,整个人精神焕发,眼神炯炯有神。他的头发一根根直直地竖着,没一根是耷拉着的,都那么长,头顶犹如一片茂密的森林。
【解析】本题考查图文转换。图画的重要特点是用笔简洁,但不会缺少人或物的动作、表情、语言等;只有多个“要素”整合起来,才能形成特定情景,从而表现主题思想。所以,画面上的每一个“要素”都对表达寓意起着提示作用。审读试题时,一定要仔细察看画面,注意各个“要素”所提供的信息。比如,看看画中有几个人、几件物,看清人物的神态、动作,把握人与物、人与人、物与物之间的关系等。
图文转换题是近年来的热点题型,图文转换类题目看似类型多样,不好把握解题方法,其实有规律可循。整体的解题思路:首先,解读画面组成要素。其次,思考画面内容,抓住画面主体,弄懂各要素之间的关系(表面构成-深层含义)。最后选用恰当的表达方式,选择关键词;注意答题格式和字数要求。 10.【答案】孙犁 老英雄
【解析】答案: 孙犁;老英雄。
本题考查名著常识与人物的识记。《白洋淀记事》作者是孙犁。本书以一个个日常小故事串联,记录了白洋淀发生的故事。其中《荷花淀》与《芦花荡》这对“姊妹篇”最负盛名。在《芦花荡》中塑造了一位具有高超撑船技术的英雄,他是“老英雄”。
阅读名著中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既要注意名著表面的知识,如作者、背景、特色、涉及人物及故事,还要知道一些细节,并且及时做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做题时才能信手拈来,得心应手。
第9页,共12页
11.【答案】沈从文 边城
【解析】答案:
沈从文;边城。
本题考查名著常识与内容的积累。《湘西散记》作者是沈从文。本书描写了作者从童年到少年时代的成长与蜕变,记录了作者1920年冬天回凤凰时目睹的满姓大户人家与邻村田家发生的恩怨情仇,内中充满传奇色彩。这部散文集,是他构建“文学湘西”世界的一块重要拼图,其中以地点来命名的是《边城》。
阅读名著中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既要注意名著表面的知识,如作者、背景、特色、涉及人物及故事,还要知道一些细节,并且及时做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做题时才能信手拈来,得心应手。 12.【答案】孙行者 齐天大圣
【解析】孙悟空,是小说《西游记》中主要角色之一。又名孙行者,自封花果山美猴王、齐天大圣。曾任天官弼马温。玉帝后来为了招安孙悟空,承认了他自封的封号齐天大圣。取经完成后被如来佛祖授为斗战胜佛。 答案:
孙行者 齐天大圣
本道题考查学生对文学名著重要情节的掌握程度。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将相关知识记牢,同时要对名著的精彩内容以及人物形象细细品味,注意人物在作品中重要的故事情节。
学习中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既要注意的表面的知识,如作者、背景、写作特色、涉及人物及故事情节,甚至要知道一些细节,并且及时做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做题时才能信手拈来,得心应手。
13.【答案】本题考查的是对名著主旨的理解。解答此题,首先要理解文章关于儿童教育问题的主旨,然后结合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作为一代文豪的鲁迅,童年时代自然是喜欢读书的。《阿长与<山海经>》是鲁迅先生的一篇回忆性散文,这篇文章写到长妈妈如何关注孩子的心理并尽一切努力满足孩子的需求,这样的关注和满足对一个孩子来说,精神上是受到很大的鼓舞的,《五猖会》里说“我”小时候特别喜欢到东关看五猖会,过于严厉的父亲突然要“我”背《鉴略》,背不出来就不许出门。后来虽然死记硬背完成了任务,但是当初的兴趣已经减去了大半,这给“我”的心灵留下了深深的创伤从中可看出鲁迅认为教育好儿童的前提是教育者对儿童天性、特有的审美情趣以及心理世界的关照,强制的家长教育对儿童天性的束缚和摧残。《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写到孩子在百草园做的种种趣事,可看出作者人物认为孩子的快乐天性和想象力、创造力不可压制。《二十四孝图》都是叙述了愚孝的故事,儿童看了会受到不良的影响,故鲁迅在《二十四孝图》中批判了一些孝子佳话的做作与无情,对“老莱娱亲”“郭巨埋儿”式的故事表达了极大的不理解与反感,由此看出作者认为儿童读物要有健康的内容和适应儿童心理特点的形式,不可用虚伪的故事恐吓、欺骗儿童。 答案:
示例一:《五猖会》里父亲强迫“我”在看戏前背书,给“我”的心灵留下了深深的创伤。表现了父亲对儿童心理的无知和隔膜,指出强制的家长教育对儿童天性的束缚和摧残。
示例二:在《阿长与<山海经>》里,“我”对长妈妈寻购赠送自己渴求已久的《山海经》充满了尊敬和感激之情,指出儿童对大自然生来充满好奇之心,喜欢听上天入地、妖魔鬼怪之类刺激好玩的事情。
示例三:《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描绘了一个妙趣横生的童心世界,指出孩子的快乐天性和想象力、创造力不可压制。
示例四:鲁迅在《二十四孝图》中批判了一些孝子佳话的做作与无情,对“老莱娱
第10页,共12页
亲”“郭巨埋儿”式的故事表达了极大的不理解与反感,指出儿童读物要有健康的内容和适应儿童心理特点的形式,不可用虚伪的故事恐吓、欺骗儿童。
【解析】《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是现代文学家鲁迅的散文集,收录鲁迅于1926年创作的10篇回忆性散文,1928年由北京未名社出版,现编入《鲁迅全集》第2卷。此文集作为“回忆的记事”,多侧面地反映了作者鲁迅青少年时期的生活,形象地反映了他的性格和志趣的形成经过。前七篇反映他童年时代在绍兴的家庭和私塾中的生活情景,后三篇叙述他从家乡到南京,又到日本留学,然后回国教书的经历;揭露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种种丑恶的不合理现象,同时反映了有抱负的青年知识分子在旧中国茫茫黑夜中,不畏艰险,寻找光明的困难历程,以及抒发了作者对往日亲友、师长的怀念之情。
对于考试范围中提到的中外名著名篇,一定要读,要熟读。对于书中重点塑造的人物形象,某个人物的经典故事,语言风格,思想意义等一定要了然于心。可以用表格或画图的形式把书的故事脉络理顺,帮助理解。
14.【答案】流泪了
【解析】那一次,我流泪了 这件事虽然过去很长时间了,但只要一想起来,我的心里就充满不安与焦灼。
那是小学五年级的一个周末,我散步时偶然看到有人卖毛茸茸的小鸡。而我当时正盼望养一只宠物,于是软硬兼施,终于得到妈妈的同意。因为担心小鸡到我家后孤独寂寞,我就买了两只。 回到家中,我迫不及待地用纸箱给它们搭了一个巢,还在纸箱的四周戳了许多小洞,这样既可以透气,又可以让它们看到外面的风景,我想,这样它们就不会寂寞害怕了。 我怕它们饿着,就在纸箱里撒些大米,但它们看都不看一眼,只是不停地在那里边转悠边叫唤。后来,在外婆的指点下,我将小米在水中泡软,然后再撒到它们的巢中,并且找了一个小小的盘子,放了一些清水给它们喝。虽然它们吃了点小米,但还是经常扯着嗓子叫,并且老是用小嘴啄纸箱的四壁,我才明白它们是感觉憋屈,希望出去玩。于是,我只要一回到家,就把纸箱子抱到小区的院子里,然后放它们出来透透气。看着它们在草丛里欢快觅食的样子,我高兴极了,内心充满了成就感和神圣感。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有一天,小鸡们正在草丛里觅食的时候,不知从哪里蹿出一只野猫,没等我反应过来,那个坏东西一下子就把我的一只小鸡叼跑了!可以想象我当时有多惊愕、愤怒、伤心和自责!我知道花园里有野猫的呀,我怎么这么粗心! 从那以后,我对另一只小鸡更加用心了,无微不至地照顾它。但纸箱里的叫声越来越小了,稀稀落落的,没有了生机。我带它去花园里,它更不敢离开我半步。看它那惊恐的样子,我不禁伤心起来,泪水溢满眼眶,视线也随之模糊,一滴滴冰冷的泪珠顺着我的脸颊直往下流。半个月后,这只小鸡也死掉了,也许因为生病,也许因为思念同伴,也许……
这就是我第一次养小鸡的经历。
我真心喜爱小鸡,然而正是我的这种爱伤害了它们,甚至给它们带来了难以挽回的厄运。因为我的一时粗心,因为我的自私和占有欲,让爱变成了莫大的遗憾。这也让我想到了更多:诸如亲情友情,不也是如此吗?与我们朝夕相处的、我们爱着的人和爱着我们的人,也许有一天,他们鲜活的生命、他们的音容笑貌会突然从我们眼前消失,我们该如何面对?
这个问题困扰了我很长时间,很久以后我才明白:与其想这么多没用的东西,不如从现在开始善待自己、善待别人,珍惜与亲朋好友在一起的每分每秒,让自己、让关心自己和自己关心的人都开心快乐,让泪水远离我们!
这是一道半命题作文。《那一次,我 》,补题的内容,可以是动作神态或对自己的评价等,如“笑了”“哭了”“错了”“真棒”“真了不起”“成功了”“战胜
第11页,共12页
了自己”“学会了坚持”等等;或者是感情或心理活动,“真快乐”“好伤心”“真感动”“很后悔”“有点失落”等等。从题目来看,要写成以第一人称“我”叙事的记叙文。文题中的“那一次”,从立意的角度给我们做了点拨,须选取自己值得回忆的“那一次”;“我”限定了写作范围,即要求文章的选材须是自己亲历之事、真情所感,让你印象深刻,甚至刻骨铭心。从叙述的顺序看,本文适合写成倒叙为主的文章。
小作者的故事看起来很简单,只是因为喜爱小动物的天性,从街头小贩那里买来两只毛茸茸的小鸡,精心喂养,呵护备至,生怕有半点闪失,小作者对小鸡的感情之真和照顾之细令人感动。可是,这仍不能避免悲剧的发生,两只小鸡先后夭折了。爱如果滥用也会变成悲剧。这样的事情何止在小鸡身上发生?仅这一点,文章就显示出小作者深刻的思考力。但是,故事没有结束,作者的思考也没有结束--如果悲剧无法避免,就让我们学会珍惜,珍惜生命,珍惜亲情、友情,学会珍惜生命中所有美好的事物。当然,我们光有爱是不够的,还需要学会怎样去爱!
第12页,共12页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