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2019-2020学年浙江省衢州市教学联盟体七年级(上)期中语文试卷
答案和解析
1.【答案】C
A.ng”,【解析】有误,“卖弄”的“弄”读为“nò“粗犷”的“犷”读为“guǎng”;
B.有误,“诀别”的“诀”读为“juéng”; ”,“”“棱镜”的“棱”读为“léC.正确;
D.有误,“搓捻”的“捻”读为“niǎn”。 故选:C。
本题考查汉字的读音。做这类题目时要注意多音字,这要根据具体语境进行确定。特别要注意形声字不读声旁的字,如“涸”不能读成“固”的读音。要做好这类题目,就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多留心,多积累一些特殊字的读法。
要做好本题,就要认真阅读选项中每一个加点字的读音,特别是字形相似,而读音不同的字。这样就一定能够选出正确的答案。 2.【答案】B
【解析】ACD.正确;
B.有误,“天净沙”是曲牌名,不是词牌名。 故选:B。
本题考查学生对于文学、文体常识的识记能力。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作者名、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文体常识要注意各种文体的特点。
解答此类问题,需要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对于重点作家、朝代、国籍等必须熟记。
3.【答案】【小题1】百草丰茂 【小题2】正是江南好风景 【小题3】思君不见下渝州 【小题4】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 【小题5】不知何处吹芦管 【小题6】匹夫不可夺志也
【小题7】归雁洛阳边,蟋蟀们在这里弹琴,春天像小姑娘
【解析】答案:
(1)百草丰茂 (注意“茂”的写法) (2)正是江南好风景
(3)思君不见下渝州 (注意“州”的写法)
(4)断肠人在天涯 马致远 (注意“涯”的写法) (5)不知何处吹芦管 (注意“芦”的写法) (6)匹夫不可夺志也
(7)归雁洛阳边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春天像小姑娘 (注意“雁”的写法) 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句的识记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反复记忆,理解背诵,注意易错字,和理解型默写。 答名句默写方法推荐:
(1)保持良好心态,培养识记兴趣。 (2)多种方法结合,提高识记效果。 (3)经常使用名句,巩固识记成果。 (4)关注特别词句,规避识记误区。
第5页,共12页
4.【答案】【小题1】(1)本题考查文章情节的梳理和概括。从文章开头梳理全文,分
别概括每个部分的内容即为签字。第①②段写闻橘子花的香气。第③④段写自已家种植橘子、收获橘子的过程。第⑤⑥⑦段写“我”偷摘别人家的两个橘子,被父亲批评。 (2)本题考查分析词语的表达效果。需正确理解词语的本义,然后结合语境分析其在表情达意上的效果进行分析。“一团团,一簇簇,挤挤挨挨”形容花蕊之多且密集,流露着作者对橘子花的喜爱之情。从表达效果上,这几个词语是叠词,富有音韵美和节奏感,给人以美的感觉,并且“挤挤挨挨”将花蕊人格化,给人以亲切之感。
(3)本题考查句子的赏析。“树上的橘子笑红了脸,像一个个晶莹的红灯笼,刺激着我的味蕾。”从修辞方法看,把橘子比作是灯笼,结合本句语境可知,这处比喻生动形象的表现了橘子成熟时呈现红色的特点,联系人物感情可知,还表现了作者看到橘子成熟后的喜悦心情。
(4)本题考查标题的作用。根据文章内容可以看出,橘子花是全文的线索,所以标题有贯穿全文的左右。标题没有直接用橘子花,而是起为“开在心里的橘子花”,起到吸引读者阅读兴趣的作用。同时,橘子花暗示主旨,它并不只是话,还代表父亲的爱与教诲。
(5)本题考查阅读文章后的启示。“我”小时候偷摘了两个橘子,被父亲批评。父亲的做法是完全正确的。回答时要首先肯定父亲的做法,然后谈谈理由。如果认为父亲是“小题大作”则是错误的,后面无论怎样辩解都没有意义。 答案:
(1)闻橘子花香;家中种橘子、采摘橘子、吃橘子;偷别人家的橘子被父亲批评。 (2)都是叠词,语言亲切、灵动,富有音韵美;形象写出了花蕊多而密集的特点,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3)运用比喻的修辞,把橘子比作红灯笼,生动写出了橘子成熟的特点,表现了作者喜悦的心情。
(4)暗示文章主旨,饱含对父亲的热爱和感激;橘子花是贯穿全文的线索,并能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5)示例:父亲并非小题大做。勿以恶小而为之,如果做了错事,认为是小事,不值得过问,那么孩子很可能就会失去辨别是非的能力,将来会犯更大的错误。 【小题2】 【小题3】 【小题4】 【小题5】
【解析】这是一篇记叙文。写了我幼时老屋后有两棵橘子树,我闻花香,品果实很是开心,遇到收成不好的时候,母亲会把橘子藏起来招待客人,我因偷了村头的橘子而被父亲责骂,但却同时牢牢记住父亲告诫我的,要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橘子树和父亲的话影响着我的一生。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作用主要有:①贯穿全文线索;②表明写作对象;③关联主要情节;④象征或比喻;⑤透露情感主旨。此外还有:①引起读者兴趣;②制造悬念;③烘托;④使形象生动等。
5.【答案】【小题1】A 【小题2】 【小题3】
【解析】(1)A.有误,根据材料一中的“肥胖还会阻碍其心理行为发展,压抑潜能的发育。肥胖儿童在集体活动中容易受到歧视,自我意识受到损害,喜欢独处,并伴有
第6页,共12页
自卑、抑郁等心理和行为问题的出现。”可知本项表述过于绝对。 BCD.正确。 故选:A。
(2)根据材料三中的“摄入过多糖会造成糖尿病、心血管病等疾病的产生。”可得:控制对含糖饮料的摄入。根据“梁晓峰建议,青少年应每周进行5天中等强度的运动,累计150分钟以上”可得:每周坚持进行5天中强度运动。根据“孩子的零食问题令人触目惊心”可得少吃零食,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3)开放类试题,言之成理即可。根据“尤其是因为妈妈做了自己不喜欢吃的豆角”可提出建议不要挑食,要做到营养均衡。根据“打算课间去食堂买个麻辣鸡翅和可乐加餐”可提出建议少喝可乐,因为含糖过高,可以多喝白开水。不要吃麻辣鸡翅,因为里面含有过多的盐和油。要少吃零食,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答案: (1)A
(2)控制对含糖饮料的摄入:每周坚持进行5天中强度运动;少吃零食,养好良好的饮食习惯。(意思答对即可)
(3)①不要挑食,营养均衡才能保证体重正常。 ②少喝可乐,可乐是含糖饮料,应该多喝白开水。 ③不要吃麻辣鸡翅,减少对多盐多油零食的摄入。 ④少吃零食,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这是一道材料阅读题。第一题考查筛选信息。第二题考查材料探究。第三题考查提出建议并表述原因。
信息的筛选、分析、提取这类题,做题时,应首先明确信息筛选的方向,有了明确的目的,就有了筛选的范围和标准;其次是正确理解所找信息的内涵,从而进行恰当取舍,避免有所偏颇或答非所问。 6.【答案】【小题1】二
【小题2】A,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解析】答案: (1)二
(2)选A,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选B,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选 C,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有选项无出处,不给分)
本题考查学生文学常识的把握,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作者名、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回顾所读文章的相关情节,根据问题作答即可。
做好本题需要平时学习中要做有心人,对一些经典名篇的文学常识要整理成册,熟记于心。
7.【答案】【小题1】(1)此题考查诗中意象的把握,解答时要在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加以回答。根据诗意诗中描写的景物有:野池、秋堤,菱花、蒲叶乔、风、蜻蜓、鱼等。
(2)此题考查了句意理解及作者的情感,作答时要结合全诗加以理解。“蜻蜓上下鱼东西”的意思是:蜻蜓和鱼儿自由自在的生活着。蜻蜓和鱼儿是自由自在的,作者对此进行歌颂,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对这种自由,无拘无束生活的向往。 答案:
第7页,共12页
(1)野池、秋堤,菱花、蒲叶乔、风、蜻蜓、鱼等。 (2)作者对自由、闲适生活的向往之情。 译文:
野外的池塘水满的已经连到秋天的河堤,菱花结了果实草木很茂盛。河口雨过天晴风又停止了,蜻蜓和鱼儿自由自在的生活着。 【小题2】
【解析】这是一首七言绝句,诗歌以“野池”为描写对象,第一、二句描绘了池水满溢,植物结果、繁茂的景象。诗句“蜻蜓上下鱼东西”表现作者对自由、闲适生活的向往之情。做题时要读懂诗文,仔细体会诗中的佳句妙语,理解作者的情绪情感。
做好本题要根据注释了解诗作的写作背景,阅读全诗理解诗歌内容,从诗人所描写的景物特点来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读懂诗歌。 8.【答案】【小题1】A 【小题2】B 【小题3】 【小题4】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注意限断两处。句意为:比方说人眼中都有瞳仁,没有瞳仁就看不见光明了;故断句为:不然/譬如人眼中有瞳子/无此必不明。
(2)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
①句意为:曾有一次在月亮地里玩耍。尝,曾经。 故选:A。
②句意为:不是这样。然,这样。 故选:B。 (3)本题考查翻译语句。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①句中重点词:未若,不如比作;因,趁,乘。句意为:不如比作柳絮凭借着风飞舞。 ②句中重点词:令,若是;当,应该;极,更;邪,吗。句意为:若是月亮里什么也没有,他是不是应该更加明亮呀。
(4)本题考查比较阅读的能力。解答此题需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上来分析。结合甲文内容,从“未若柳絮因风起”中可知,谢道韫的“善言”体现在她用柳絮喻雪,使用比喻的修辞,既贴切又有意蕴,写出了雪的轻盈、美感和诗意,足见她的才气。结合乙文内容,从“譬如人眼中有瞳子,无此必不明”中可知,徐孺子的“善言”体现在他并没有直接回答提问者的问题,而是通过把人的眼睛和月亮做类比来告诉提问者他的答案,机敏有趣。据此理解作答。 答案:
(1)不然/譬如人眼中有瞳子/无此必不明。 (2)①A;②B。 (2)D
(3)①不如比作柳絮凭借着风飞舞。
第8页,共12页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