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10份试卷合集)吉林省四平市名校高中2019年语文高一下学期期末模拟试卷
曾经认为,满塘红艳是荷花最美的时候,可是,我现在越来越不这么以为了。
⑤既然绿叶不是最美,红花也不是最美,那么荷花到底在什么时候才是最美的呢?那是一个十多年前的十月,我孤自一个到圆明园,想去寻找那里的残秋,可是当我徜徉于既找不到一片绿叶也找不到一朵红花的荷花池的石岸上,无意之间,却被蓦然呈现在我面前的另一种景色震撼了:在映满圆明园断石残柱所组成的黑白相间的奇妙图案的水影中间,交织其上的是一池残荷——它有的枯梗还高高的耸立着,有的则已折断在水中;它有的叶子早被秋风撕破,有的卷作黑色的一团,却依然在空中高悬;那些它结下的果实,那些曾是翠绿色或者金黄色的莲蓬,有的虽然已变成黑色,却依然在空中高举,有的被风雨摧折,成堆地倒伏在水中,却依然守着它自己的根。看到这种景象,看到在圆明园断墙残柱的倒影上,那些由残荷组成的神奇幽秘的大大小小的正方形、三角形、圆圈形、菱形的交相印叠的美丽图案,我顿时感到我走进了一个荷花的神奇的世界。
⑥“留得残荷听雨声”吗?不,我当时的感觉完全不是这样。我感到这满池的荷花没有枯,没有死,那布满池水的断梗残枝,完全是那一池碧绿一池艳红的最高的升华。从它们以残枝断梗和倒在池水中的莲蓬所组成的各种神秘的图案中间,你可以发现一种美,可以发现那种不是红红绿绿的俗美,可以发现那种不是迎合季节的庸美,可以发现那种不被别人所发现的蕴藏于残破枯败之中的那种自信和孤高,那种一直展现到生命最后的充满无比自信的高尚的凄美。
⑦它是满池枯梗残叶,但它却表达了一种力量,一种精神,它不再以绿叶去使人清心,它也不再以红花去使人陶醉,它现在给人们的,和圆明园留下的断墙一样,是一种似乎已被摧毁但却永远无法摧毁的象征,是一种不屈的沉默。因此,我想,这满塘残荷才是圆明园荷池的绝美之处,它是远胜于色远胜于香的一池历尽凄风苦雨的绝唱。何况,隆冬过后,它那散落满池的莲子,又会吐出新芽,用它青青的绿意,覆盖着这片古老的荷池呢!
⑧不要“留得残荷听雨声”,还是“风雨声中听残荷”吧!它用生命宣告:只要精神不屈,便谁也摧毁不了你!有些时候,越是摧毁,便越是美丽!
⑨只要不失去那点孤高和自信,即便不再有绿叶红花,即便只剩下一根枯梗,一片枯叶,也照样会具有永远属于自己的那种独特的美。
⑩不要“留得残荷听雨声”,还是在风雨声中去听残荷吧!去听它的精神。去听它的风格。去听它的情操。去听它的力量。世间如此,人生如此。只要精神上拥有美,便谁也摧毁不了你的美。有些时候,越是摧毁,便越是美丽。存在就是力量。
7.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4分)
A.文章运用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一波三折,作者的思想经历了一个复杂的变化过程。 B.作者借对残荷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坚强、独立、历尽苦难而不屈的精神的赞美之情。 C.在构思上本文颇有特色,一是文眼显现,反复照应,二是说理水到渠成,卒章显志。 D.本文语言华丽,词藻丰富,且大量地运用修辞手法,呈现出一种典雅高贵的富态美。 E.作者在写残荷时多次提到圆明园的断墙残柱,两者外形都是残破的,精神都是不屈的。
8.本文第③至⑥段文字分别表现了荷叶与荷花的美,但又对其“最美”提出质疑。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请具体回答。(4分)
9.结尾段作者写道:“只要精神上拥有美,便谁也摧毁不了你的美。有些时候,越是摧毁,便越是美丽,存在就是力量。”请联系全文谈谈你对这段话的理解。(4分)
二、古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汪立信,澈从孙也。淳祐元年,立信献策招安庆剧贼胡兴、刘文亮等,借补承信郎。六年,登进士第。....理宗见立信状貌雄伟,顾侍臣曰:“此帅才也。”知桐城县,未几,辟荆湖制司干办、建康府通判。荆湖制置赵葵辟充策应使司及本司参议官。葵去而马光祖代之,立信是犹在府也。
鄂州围解,贾似道既罔上要功,恶外臣与己分功,欲以军兴时支散官物为罪,击之。光祖与葵素有隙,且欲迎合似道,被旨即召吏稽勾簿书,卒不能得其疵。乃以开庆二年正月望夕,张灯设宴钱三万缗为葵放..散官物闻于朝。立信力争之谓不可且曰方艰难时赵公莅事勤劳而公以非理捃拾之公一旦去此后来者复效公所为可乎?”光祖怒曰:“吾不才不能为度外事,知奉朝命而已。君他日处此,勉为之。”立信曰:“使某不为则已,果为之,必不效公所为也。”光祖益怒。
咸淳十年,大元兵大举伐宋,似道督诸军出次江上,以立信为端明殿学士、沿江置使、江淮招讨使,俾就建康府募兵以援江上诸郡。立信受召不辞,即日上道,以妻子托爱将金明,执其手曰:“我不负国家,尔亦必不负我。”遂行。与似道遇芜湖,似道拊立信背哭曰:“不用公言,以至于此。”已而闻似道师溃芜湖,立信叹曰:“吾今日犹得死于宋土也。”夜分起步庭中,慷慨悲歌,握拳抚案者三,以是失声,三日扼吭而卒。以光禄大夫致仕,赠太傅。 ..
大元丞相伯颜入建康,或恶立信于伯颜,以其二策及其死告,且请戮其孥。伯颜叹息久之,曰:“宋有是人,有是言哉!使果用,我安得至此。”命求其家厚恤之,曰:“忠臣之家也。”(节选自《宋史·汪立信传》,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立信力争/ 之谓不可/且曰方艰难时/赵公莅事/ 勤劳而公/以非理捃拾之公/ 一旦去此/后来者复效公所为/可乎
B.立信力争之/ 谓不可/ 且曰/ 方艰难时/ 赵公莅事勤劳/ 而公以非理捃拾之/ 公一旦去此/ 后来者复效公所为/ 可乎
C.立信力争之/ 谓不可且曰/方艰难时/ 赵公莅事/ 勤劳而公/ 以非理捃拾之/ 公一旦去此/后来者复效/ 公所为可乎
D.立信力争/ 之谓不可/ 且曰/ 方艰难时/赵公莅事勤劳而公/ 以非理捃拾之/ 公一旦去此后/ 来者复效公所为/ 可乎
11.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淳祐,是宋理宗赵昀的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一般由皇帝发起。
B.借补,古代的一种授官方式。将某地官员借调到某地,与该地官员共同治理当地军政事物,称之为“借补”。
C.望夕,望指月光满盈时,夕指日落时分,泛指夜晚。所以“望夕”通常指旧历十六日的晚上。 D.致仕,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叫作“致仕”,古人还常用致事、致政、休致等名称,盖指官员辞职归家。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汪立信有智谋,百不获一。他献策一举平定了胡兴、刘文亮的叛乱。
B.汪立信禀性耿直,不趋炎附势。马光祖为了迎合贾似道不惜诬陷赵葵,汪立信据理力争,不惜惹恼马光祖。
C.汪立信以国事为重,以身殉国。咸淳十年,汪立信为援助江上诸郡临危受命,最终兵败芜湖,自缢殉国。
D.汪立信虑事周详,不被重用。他曾向朝廷献上对付元兵的两条计策,可惜没有被当权者采纳。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知桐城县,未几,辟荆湖制司干办、建康府通判。(5分)
(2)立信受召不辞,即日上道,以妻子托爱将金明,执其手曰:“我不负国家,尔亦必不负我。”(5分)
(二)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14~15题(11分) 桃花
罗隐①
暖触衣襟漠漠香,间梅遮柳不胜芳。 数枝艳拂文君酒,半里红欹宋玉墙。② 尽日无人疑怅望,有时经雨乍凄凉。 旧山山下还如此,回首东风一断肠。
①罗隐:唐末文学家,少时即负盛名。因其诗文好抨击时政,讥讽公卿,故十举进士不第,乃改名隐。 ②文君酒:语出?文君当垆,相如涤器?的故事。宋玉墙:宋玉《登徒子好色赋》?东家之子……惑阳城,迷下蔡。然此女登墙窥臣三年,至今未许也。
14.下列对诗句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6分)( )( ) A.“暖触衣襟漠漠香”,用拟人手法,写桃花不仅带给人花香,还带给人温暖。 B.“间梅遮柳不胜芳”,用对比手法,以梅、柳衬托桃花的美不胜收。 C.颔联虚实结合,既写眼前桃花的红艳,又借用典故写桃花带给人的遐想。 D.颈联写因风雨而游人寥寥,让人迟疑怅恨,倍感凄凉。 E.诗歌末句写作者因桃花倍受东风摧残而生的无尽悲伤。
15.这首诗一、二两联的景物描写有什么特点?对诗人的情感表达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5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5分)
16. 补习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5分)
(1)杜甫在《望岳》中,表达作者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的诗句是: “ , 。” (2)《荆轲刺秦王》中,荆轲在“易水送别”时作唱的两句是:“ , !”而一句“ ”的全景镜头式的描写,道出了易水边的一场生离死别。(《荆轲刺秦王》) 第II卷 表达题(80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部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一些短小精悍的文章,往往能使人平添跨过坎坷的勇气,给人以现实的启迪,让人顿悟生活的哲理。 ②载有巴西足球队员的飞机在哥伦比亚坠毁,72人罹难,噩耗传来,不少亲人在电视机旁就已长歌当哭。 ③对国家而言,书香氤氲,国民儒雅,则兴旺发达;对个人来说,腹有诗书,博闻强记,则受益终身。 ④内地的援藏干部表示,我们一定会对藏区人民鼎力相助,让藏族同胞早日脱贫,圆 满完成援藏任务。
⑤多位受访的返乡成功人士表示,希望能在引进项目等方面发挥自身优势,在家乡建设中无所不为。 ⑥有的领导高高在上,做点分内之事,便觉得劳苦功高,而对下属和群众却摆出一派“官 老爷”的架势。
A. ②③⑥ B.③④⑤ C.①③⑥ D.④⑤⑥ 18.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张老师本着以少教多学、提高质量为原则,课堂上首次运用“读写导学”教学法, 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B.当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理念正日益深入人心,中华大地正在兴起新的创业创 新热潮。
C.专家认为,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稳中求进”策略,不仅对全球是重要贡献,而且 对中国也有利。
D.在5年拉锯战之后,叙利亚政府军控制阿勒颇意味着叙利亚内战迎来重大转机,政 治解决的条件逐步实现。
19.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 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3分)
今天为什么还要提倡读中国古代的经典?主要是文化传承的需要。如果你不想完全抛弃自己本民族的精髓,那么阅读代表本民族文化传统的典范性文本,① 。其意义又不止于此。就个人的修养而言,阅读经典文本是使阅读者经历一番文化濡染的过程,它可以改变人的气质。受传统文化熏陶比较多的人和受熏陶比较少的人,② 。很多人都发生气质的变化,一个时代的社会风气就会随之发生变化。所以阅读本民族的文化经典,在个人,可以改变气质风度,对社会而言,③ 。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