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高考一轮复习创新设计练习题
2011届高考创新设计
一、基础巩固
1.下面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 A.塞源(sè) 戒奢(shē) ..黜恶(chù) .B.妃嫔(pín) .缫绪(sāo) .C.句读(dú) .阿谀(yú) .D.老聃(dān) .囷囷(qūn) .
垂拱(ɡǒnɡ) .
橐驼(tuó) .
飧饔(yōnɡ) .郯子(tán) .
殷忧(yīn) .经传(zhuàn) .锱铢(zhū) .
解析:C项中的“读”应读“dòu ”。
答案:C
2. 与“项伯杀人,臣活之”的“活”字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①天下云集响应 .②外连衡而斗诸侯 .③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④追亡逐北 .
⑤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⑥此其志不在小 .⑦素善留侯张良 .⑧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⑨籍吏民,封府库 .
⑩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
A.①⑧⑨ B.②⑤⑩ C.④⑥⑦ D.③⑦⑨
解析:例句中的“活”为使动用法,B项的②⑤⑩均为使动用法。①⑧名词作状语,③⑦形容词作动词,④动词作名词,⑥形容词作名词,⑨名词作动词。 答案:B
3. 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全对的一项是 ( ) A.直走咸阳 (趋向) .矗不知其几千万落 (相当于“座”或者“所”) .B.尽态极妍 (美丽) .而望幸焉 .C.人亦念其家 .
(有幸) (顾念)
负栋之柱 .
D.日益骄固 .秦人不暇自哀 .
(凭借) (顽固) (来不及)
解析:B. “幸”为“宠幸”;C. “负”为“承担”;D. “暇”为“空闲”“来得及”。 答案:A
4. 下列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 ①君臣固守以窥周室 .
②木欣欣以向荣 .
③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 ④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相同 B.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C.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不同 D.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解析:①连词,表目的, “来”;②连词,表修饰;③副词, “于是,就”;④介词, “依,随着”。 答案:C
5.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
为击破沛公军 .A.
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 . B. C. D.
秦时与臣游 .臣请入,与之同命 .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 .具以沛公言报项王 .乃使蒙恬北筑长城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
解析:A.介词,替/动词,是;B.均为介词,跟;C.均为介词,把;D.均为副词,于是,就。 答案:A
6. 下列各句句式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判断句) B.戍卒叫,函谷举(被动句)
C.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定语后置句) D.且硕茂,早实以蕃(状语后置句)
解析:D项中的“以”为连词,表递进,译为“而且”。A.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为判断句, “也”表
判断。B. “函谷举”为被动句,译为“函谷关被攻占”。C. “重”“大”分别作“神器”“域中”的定语, “之”为标志。 答案:D
二、阅读鉴赏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2题。
古之善赏者,费少而劝众;善罚者,刑省而奸禁;善予者,用约而为德;善取者,入多而无怨。 ..赵襄子围于晋阳,罢围而赏有功者五人,高赫为赏首。左右曰: “晋阳之难,赫无大功,今为赏首,.何也?”襄子曰: “晋阳之围,寡人社稷危,国家殆,群臣无不有骄侮之心,唯赫不失君臣之礼。”故赏一人,而天下为忠之臣者莫不愿忠于其君。此赏少而劝善者众也。
齐威王设大鼎于庭中,而数无盐令曰: “子之誉日闻吾耳,察子之事,田野芜,仓廪虚,囹圄实。子以奸事我者也。”乃烹之。齐以此三十二岁道路不拾遗。此刑省奸禁者也。 .
秦穆公出游而车败,右服失马,野人得之。穆公追而及之岐山之阳,野人方屠而食之。穆公曰: “夫食骏马之肉,而不还饮酒者,伤人。吾恐其伤汝等。”遍饮而去之。处一年,与晋惠公为..韩之战,晋师围穆公之车,梁由靡扣穆公之骖,获之。食马肉者三百余人,皆出死为穆公战于车下,遂克晋,虏惠公以归。此用约而为德者也。 .
齐桓公将欲征伐,甲兵不足,令有重罪者出犀甲一戟,有轻罪者赎以金分,讼而不胜者出一束箭。百姓皆说,乃矫箭为矢,铸金而为刃,以伐不义而征无道,遂霸天下。此入多而无怨者也。 故圣人因民之所喜而劝善,因民之所恶而禁奸。故赏一人而天下誉之,罚一人而天下畏之。故至赏不费,至刑不滥。孔子诛少正卯①而鲁国之邪塞;子产诛邓析,而郑国之奸禁。以近喻远,.以小知大也。故圣人守约而治广者,此之谓也。
(《淮南子汜论训》)
【注】 ①少正卯,春秋鲁人,曾聚徒讲学。孔子为鲁司寇,三月而诛少正卯。邓析,春秋末郑国大夫,曾作《竹刑》,办私学,教人诉讼。 7. 下列各句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古之善赏者,费少而劝众 劝:勉励 .
B.善取者,入多而无怨 入:获取 .C.子以奸事我者也 事:事情 .D.食骏马之肉,而不还饮酒者 .
还:立刻
解析: “事”,在这里是动词,事奉。 答案:C
8. 下列各句加点字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赵襄子围于晋阳 .A.
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 .
夫食骏马之肉,而不还饮酒者,伤人 .B.
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 . 遂克晋,虏惠公以归 .C.
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 .
孔子诛少正卯而鲁国之邪塞 .D.
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 .
解析:D.两个“之”字都是助词,都作定语标志,可以翻译为“的”。A.前一个“于”是介词,翻译为“在”;后一个“于”表被动。B.两个“而”字,前者表示假设关系,后者表示并列关系。C.两个“以”字,前者是连词,表示承接关系,后者是介词,表示凭借。 答案:D
9. 下列各句括号中补出的省略成分,正确的一项是 ( ) A.(无盐令)察子之事 B.遍饮(野人)而去之
C.(百姓)以伐不义而征无道 D.此入多而(齐桓公)无怨者也 解析:A.省略的应是“吾(齐威王)”;C.省略的应是“齐桓公”;D.省略的应是“百姓”。 答案:B
10.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都属于为政者“善用赏罚”做法的一组是 ( ) ①罢围而赏有功者五人,高赫为赏首 ②齐威王设大鼎于庭中,而数无盐令
③食马肉者三百余人,皆出死为穆公战于车下 ④伐不义而征无道,遂霸天下 ⑤故至赏不费,至刑不滥
⑥孔子诛少正卯而鲁国之邪塞 A.①④⑤ B.③⑤⑥ C.①②⑥ D.②③④ 解析:①是善赏,②⑥是善罚,③是野人报恩,④是桓公称霸,⑤是作者议论。
答案:C
11.下面对本文的分析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这是一篇议论性的文字,作者通过几个事例,论述了“因民之所喜而劝善,因民之所恶而禁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