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王文远平衡针灸穴位图
功能:醒脑开窍,回阳救逆,抗休克,疗昏迷,调节神经,消炎止痛。 主治:休克,昏迷,晕厥,晕车,晕船,晕机,临床还可用于治疗中暑,小儿急,惊风,癔症,癫痫,精神分裂症,急性腰扭伤,痔疮,低血压,高血压,冠心病心绞痛。
按语:急救穴是用于病人急救的首选穴位之一,是以功能主治定名的一个特定穴位。选用该穴具有取穴方便,针感强疗效突出。临床主要用于各种急症,重症及昏迷的病人为主。手法反复提插捻转,加大刺激量。为迅速强化针刺效果,可同时配合相关急救穴如降压穴胸痛穴,腰痛穴,咽痛穴等,必要时还必须积极配合中西医综合急救措施,此外还是中老年人的保健穴位之一。 歌诀:
急救穴居鼻中隔, 针刺眶下面神经, 唇沟中隔斜上刺, 休克昏迷与中风。
(1寸毫针向上斜刺0.3—0.5寸,45度角)
4.偏瘫穴(BP-HN4) 定位:耳尖上3厘米。
局解:布有颞肌和颞浅动静脉额支,耳颞神经分支,枕大神经吻合支。 取穴原则:交叉取穴。
特点:针刺耳颞神经分支或枕大神经吻合支。 手法:滞针或到位针刺手法。
1:滞针手法:待针体刺入要求深度时,按顺时针方向捻转发生滞针,然后再按逆时针方向捻转退回针体,此种针感一般30分钟左右自行解除。
2.到位针刺手法:对惧针,不愿留针的病人采用的针刺手法。 针感:以强化性针感出现的酸麻胀为主。
功能:益气壮骨,化痰却风,醒脑开窍,调节内脏,调节神经,调节平衡,扩张血管,解除痉挛,消炎止痛,降压降脂。
主治:脑血管意外引起的中风昏迷,中风后遗症----偏瘫;偏头痛,面神经麻痹,面瘫后遗症,面肌痉挛,三叉神经痛。
按语:是治疗中风后遗症----偏瘫的特定穴位之一,临床也采用偏三针,(偏瘫穴,肩痛穴,膝痛穴),重病人可采用“偏五针”,在偏五针的基础上加臀痛穴,踝痛穴。原则上不留针,但对个别病人要求留针时,首先在病人不惧针,不晕针的前提下。一般可以留针4—8小时,最长可留12小时,针体一般自行可退出体外,但对后遗症恢复期机体出现肌肉萎缩,偏瘫性粘连的病人可以配合患侧肩痛穴。膝痛穴,然后再针刺健侧相应穴位来收针。 歌诀:
偏瘫耳尖上一寸, 交叉取穴透太阳, 耳颞神经枕吻支。
5.胃痛穴(BP-HN5)
定位:此穴位于口角下一寸或下颌正中点旁开3厘米(1.5寸)。
局解;在口轮匝肌和肌之间,布有三叉神经第三支下颌神经几下唇动静脉分支。
取穴原则:男左女右取穴。
针刺特点:以针刺三叉神经第三支产生的针感为宜。 手法:滞针手法
针感:以局限性针感出现的酸麻胀为主。
功能:健脾养胃,调节胃肠,平衡心理,活血化瘀,疏肝理气,消炎止痛,健胃消食,促进溃疡愈合。
主治:急性胃炎,慢性胃炎,消化道溃疡,急性胃痉挛,膈肌痉挛。临床还可用于治疗晕车,晕船,晕机,小儿消化不良,原发性痛经,糖尿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