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王文远平衡针灸穴位图
26腕痛穴(BP-LE10)
定位: 位于足背踝关节的横纹的中央,旁开1寸处。
解剖: 在拇长伸肌和趾长伸肌腱之间,布有胫前动静脉和浅层的腓浅神经,深层腓深神经。 取穴原则:交叉取穴。
特点: 以针刺腓浅神经和腓深神经出现的针感为宜。 针感: 局限性针感或向足背足趾放射。 手法: 滞针手法。
功能: 消炎退热,镇静镇痛,调节神经,疏通经络,清肝明目,滋肾壮阳。
主治: 腕关节软组织损伤,腕关节扭伤,腕关节腱鞘炎,临床还用于治疗近视,花眼,砂眼,白内障,青光眼,急性结膜炎,电光性眼炎,眼睑下垂,眼肌瘫痪,眼肌痉挛。
按语: 又称光明穴。是以部位功能命名的一个特定穴位,主要用于治疗腕关节病变和眼科疾病为主。对白内障的治疗,主要是用于早期混合性白内障。近视主要指青少年假性近视。 歌诀:
腕痛穴位踝外部, 交叉取穴能退热, 腕部病变与近视, 眼部疾病用指妥。
27.头痛穴(BP-LE11)
定位: 此穴位于足背第一第二趾骨结合之前凹陷中。(太冲与行间之间)。
局解: 在拇长伸肌腱外缘,第一骨间背侧肌,布有木趾短伸肌,足背动脉网,为腓深神经,布有趾背神经。
原则: 交叉取穴。发病时间短用男左女右取穴。发病时间长常采用左右交替取穴。
特点: 以针刺趾背神经后出现的针感为宜。 手法: 上下提插,可滞针。
针感: 以局限性针感出现的酸麻胀为主。
功能: 消炎止痛解痉,降压,缓解胆道括约肌痉挛,活血化瘀,疏肝理气,健脾和胃,醒脑开窍。
主治: 偏头疼,神经性痛疼,血管性头疼,颈性头痛,高血压性头痛,低血压性头痛,副鼻窦炎头痛,外感头痛。临床还可用于治疗近视,青光眼,手指震颤,血小板减少,急性肝炎,神经衰弱,胆囊炎。 按语: 临床用于治疗头部病变为主,该项研究获科技进步奖,针刺此穴还可缓解胆道括约肌痉挛,作用大于足三里,阳陵泉。 歌诀:
头痛穴为脚趾中, 趾背足底内神经。 交叉取穴来取穴, 头
痛
病
变
用
之
灵
。
28腹痛穴(BP-LE5)
定位: 此穴位于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中。
局解:在腓骨长肌中,有膝下外侧动静脉和腓总神经,分为腓浅神经及腓深神经。
取穴原则:病变定位时采用交叉取穴。病变非定位时,采取男左女右取穴。病情危重视,采取双侧同时取穴。
针刺特点:以针刺腓总神经,或腓深神经,腓浅神经后出现的针感为宜。
手法:上下提插可捻转滞针。
功能: 消炎止痛,调节内脏,增加胃肠蠕动,消炎利胆,调节血压,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