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心肺复苏指南
拍背时将婴儿置于俯卧位,骑跨于急救者前臂上,头低于躯干;胸部冲击时将婴儿仰卧于急救者前臂上,头低位。
对于神志清楚的婴儿,急救者实施以下程序:
1)急救者取坐位,保持婴儿俯卧于施救者前臂上,前臂可放于大腿上,手指张开托住患儿下颌并固定头部,保持头低位,注意不要压迫喉部软组织。
2)用手掌根部在婴儿肩胛之间用力拍打5次。
3)拍背后将空闲的手放于婴儿背部,手掌托住其头颈部,此时患儿处于两手之间,一手支持其头、颈、嘴、胸,一手支持其背部。
4)当头、颈很好地托住后,小心地将婴儿翻转过来,使其仰卧于另一手的前臂上,手臂置于大腿上,继续维持头低位。
5)施行5次快速的胸部冲击,位置与胸部按压相同(胸骨下1/2处),在乳头连线下一指宽处。冲击与按压不同之处在于持续时间较短促,利用肺内压力突然增高将异物冲出(如同咳嗽一样)。若急救者手较小或婴儿较大,施行上述程序有困难时,可将婴儿置于急救者大腿上,头于膝部,用手可靠地固定住头部并保持头低位。在行5次拍背后,翻转过来进行5次胸部冲击。
6)如果气道梗阻仍未解除,可重复上述操作,直到异物解除或患儿神志转清。
对神志不清、无呼吸的患儿施行拍背及胸部冲击前,应使患儿嘴张开,用拇指和食指捏住其舌和下颌并将其提起,一方面可以使后坠的舌离开咽后壁,部分缓解阻塞,另一方面使异物容易排出。当发现异物时,直视下用手小心取出。对婴儿和儿童不要盲目用手指清除异物,以免将异物推向气道深部,造成进一步阻塞。随后采用仰头抬颏法开放气道,进行人工呼吸。如果呼吸无效,重新放置头部位置后再行人工呼吸。如呼吸仍然无效,施行拍背及胸部冲击,直到异物清除、气道通畅。
1.2.2 Heimlich手法
适合于神志清楚的小儿。参照成人CPR相关章节。 1.2.3 卧位腹部冲击法 适合于神志不清楚的小儿。 具体实施程序:
1)将患儿置于仰卧位,用拇指与食指提起下颌及舌,使患儿口张开,检查咽部有无异物,若有异物,在直视下用手指将其去除。
2)采用仰头抬颏法开放气道,进行人工呼吸。若果呼吸无效,重新放置头部位置后再行人工呼吸。
3)若人工呼吸仍然无效,考虑存在气道异物。急救者取跪姿双膝位于患儿一侧或跨骑于髋部,按下述方法进行腹部冲击。
4)将一手的掌根放于小儿腹部正中线脐稍上方剑突下,另一手压在这只手上。
5)两手同时用力在腹部快速冲击5次,冲击方向向头侧而不要向腹部两侧,每次冲击均为确切、间断的动作。
6)重复步骤1~5,直到异物清除或人工呼吸有效。
7)若人工呼吸有效,应检查循环情况,必要时继续CPR;如果患儿自主呼吸循环情况良好,放置于恢复体位。
1.3 呼吸支持
1.3.1 判定有无呼吸
21
在10s内判定患儿有无呼吸。通过观察患儿有无胸腹部起伏,听有无呼气的声音,急救者面颊贴向患儿口鼻部感觉有无呼出气流,综合评估患儿的呼吸征象。若不能确定呼吸是否有效,应立即施行人工呼吸。
1.3.2 人工呼吸
对l岁以下婴儿可采用口对口鼻方法,通过对婴儿口鼻吹气使胸廓抬起。对1~8岁小儿采用口对口方法。实施人工呼吸时,急救者应连续吹气2~5次,每次持续1~1.5s,至少保证2次有效通气。人工呼吸频率依年龄大小而定,一般为12~20次/分。潮气量一般以胸部抬起为度。
1.4 循环支持 1.4.1 检查脉搏
对1岁以上小儿,检查颈动脉搏动;对1岁以下婴儿,检查肱动脉或股动脉搏动。非专业急
22
救者不要求检查脉搏,应在给予2次人工呼吸后立即进行胸部按压。专业急救者则应在10秒钟内检查患儿脉搏情况,若无脉搏或不能确定是否有脉搏,应立即进行胸部按压。
1.4.2 胸部按压
有效的胸部按压非常重要,具体方法如下。
1)婴儿胸部按压:有两种方法,即双指按压法和双手环抱按压法。非专业急救和单人急救时,对婴儿应采用双手指按压法进行胸部按压,按压部位为两乳头连线中点下。双人急救时推荐专业急救者使用双手环抱按压法对婴儿进行胸部按压。双手环绕婴儿胸廓,拇指置于胸骨下1/2处,其余四指分开并环绕胸廓,拇指用力按压胸骨的同时,其余手指给予反压力以按压胸廓。
2)小儿胸部按压:对小儿进行胸部按压时,非专业和专业急救者均可采用成人胸部按压的方法,即单手或双手掌跟按压胸骨下1/2处(约为乳头连线中点),注意不要按压剑突或肋骨。应根据患儿和急救者体型采用单手或双手按压法,但无论采用何种胸部按压方法均应使按压幅度达到胸廓厚度的l/3~1/2[64]。
1.4.3 按压/通气比值
单人急救时(包括专业和非专业急救者)按压/通气比值为30:2,即每进行30次胸部按压给予2次有效的人工呼吸,要尽量缩短胸部按压的中断时间。双人急救时(专业急救者)按压,通气比值为15:2,一人进行胸部按压,另一人维持气道开放并给予人工呼吸,并尽量缩短胸部按压中断时间,同时避免人工呼吸和胸部按压同时进行;患儿建立人工气道后不再按照上述按压/通气周期进行双人急救,其中一人持续给予胸部按压,频率为100次/分,另一人给予人工呼吸,频率为8~10次/分。
2.小儿高级生命支持(ALS)
高级生命支持是在BLS基础上,应用辅助设备、特殊技术以建立更为有效的通气和循环。 2.1 给氧与通气 2.1.1 吸氧
对气道通畅的患儿可用鼻导管或面罩吸氧。口咽和鼻咽通气管可用于意识丧失无反应的患儿。注意根据患儿年龄选择口咽或鼻咽通气管型号。
2.1 2 喉罩通气
不推荐或反对常规使用。不需气管插管时,对于有经验的急救者可作为备选辅助设备。 2.1.3 球囊面罩正压通气
对尚未实施气管插管的患儿由经过培训的急救者在短期内使用球囊面罩正压通气是安全、有效的。操作时应注意开放气道、保持面罩与患儿面部紧密接触、提供合适的潮气量。球囊面罩正压通气时可使气体进入胃内引起胃胀气,对神志不清患儿可于环状软骨加压以减少胃胀气的发生,并防止胃内容物反流,但压力不可过大,以免气道受压阻塞。
2.1.4 气管插管
气管插管是最为有效和安全的辅助通气方法,必须由训练有素和具有丰富经验的急救者实施。为方便急诊插管,并降低并发症,可以实施快速顺序气管内插管(RSI),但必须有插管不成功的备选方案。根据年龄选择适宜的气管导管及插入深度。气管导管可选用无气囊导管和有气囊导管。基于带气囊的气管导管与不带气囊的导管同样安全,现推荐应用于院内发生SCA的婴儿和小儿,但气囊充气压力要保持在20cmH2O以下。某些情况下(如肺顺应性差、气道阻力高或大量声门漏气),若气管导管内径、位置和气囊内压力选择恰当,应用带气囊的导管或许更好。对于1~10岁的儿童,导管型号可根据年龄(岁)估计。
用于估计无气囊气管导管型号的公式:
无气囊气管导管型号(内径,mm)=(年龄/4)+4
用于估计带气囊气管导管型号的公式不同于无气囊导管,公式如下: 带气囊气管导管型号(内径,mm)=(年龄/4)+3 根据公式计算的导管型号有时候不够准确,无气囊导管实际应用时建议依此型号再准备内径
23
大于或小于0.5mm的2个型号的导管。
气管插管前应给予吸氧,以改善全身缺氧状态。插管过程中最好要有持续经皮氧饱和度监测。常用的气管插管方法包括:经鼻气管插管、经口气管插管和快速顺序插管法。
1)经鼻气管插管
宜由两个人密切配合操作,助手固定患儿,使其仰卧,双手持头部使之略后仰,双前臂压住患儿肩关节,同时注意监护仪所示心电变化并及时通知术者。2岁以上小儿头置于一小枕头上,轻微弯曲颈部,使喉处于良好位置易于插管。婴儿和2岁以下儿童插管时不需要弯曲颈部,头要放在一个平面上。如果有头颈外伤,插管前应固定颈椎。
术者位于患儿头侧,将导管用无菌注射用水或生理盐水湿润后,插入一侧鼻孔并向前下方推进,导管前端将经后鼻孔达咽部。术者左手持喉镜,将叶片从患儿右口角进入,用叶片将舌推向左侧,同时将叶片前推。当用直叶片时,叶片尖端通过舌面到达会厌,可以挑起会厌暴露声门;当用弯叶片时,叶片尖端可插入舌会厌窝处,舌会厌韧带受压,则会厌自行上抬,暴露声门。在直视下用插管钳将导管送入气管,使管端位于气管隆突上1~2cm处。注意小儿声带下环状软骨处是气道最狭窄部位,亦是气管导管最难通过的地方。
插管操作不应超过20s,并且要连续监测生命体征。若出现异常,应停止插管操作,用球囊面罩正压通气给氧。发生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时,球囊面罩正压通气并不能完全缓解缺氧,即使在有发绀和心动过缓的情况下也应立即插管。
要正确计算插管的长度。插管长度的计算是自门齿至导管顶端的距离。婴幼儿气管插管时,导管通过声门后,根据不同年龄将导管推进2~5cm左右。
2)经口气管插管
经口气管插管时,先用喉镜暴露声门,然后将导管直接插入声门。用管芯可使气管导管坚硬一些,易于弯成曲棍状,但使用时应注意其尖端要离气管导管顶端1~2cm,以防损伤气管。安放牙垫,再用胶布将导管妥善固定,其余同经鼻气管插管。
3)快速顺序气管内插管法(rapid sequence intubation,RSI)
RSI时应使用药物以保证最佳的插管状态,减少紧急气管插管的不良影响,不适用于心脏停搏和需要立即插管的深昏迷患儿。对以下患儿也应慎用:考虑气管插管及球囊面罩正压通气存在困难;面部及咽喉部有严重损伤、水肿及畸形;自主呼吸的维持有赖于上呼吸道肌肉张力者。RSI由两种基本技术组成:诱导全身麻醉和直接喉镜插管。
在气管插管完成后,要进一步确定气管导管的位置:①观察双侧胸廓运动是否对称,双侧听诊呼吸音是否相同,听诊胃部是否有气过水声;②通过监测设备确定气管导管的位置:持续或间断检测呼气末CO2浓度;若患儿有脉搏且体重>20kg,可用食管检测仪判断导管是否在食管内;通过脉搏血氧饱和度测定仪监测氧饱和度;③若仍怀疑导管位置异常,可使用喉镜直接观察导管是否在声门内;④胸部X线检查可确定导管是否在右主支气管内,并避免插管位置过高引起导管移位。
2.2 维持和改善循环
2.2.1 继续高质量的胸部按压
对尚未恢复自主循环的患儿,应继续进行高质量的胸部按压。SCA时,若无高质量的胸部按压,高级心血管支持技术是无用的。高质量的胸部按压需要快的按压频率(100次,分)、足够的按压深度(胸廓前后径的1/3~1/2)、每次按压后胸廓要完全回复以及最短时间的按压中断。
在CPR期间,放置高级气道后,急救者将不再执行原CPR周期。急救者可连续实施100次/分的胸部按压而不必因为通气而中断按压。
2.2.2 各种CPR技术的应用
在成人CPR时使用的胸部按压机械装置、腹部按压法、充气背心、开胸心脏按压等因缺乏相关研究或研究证实并无明显益处而不提倡使用。
2.3 复苏药物及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
24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