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清华法律职业评论
《清华法律职业评论》
一、 本刊情况简介
本刊全称为《清华法律职业评论》,英文名为:Tsinghua Law Profession Review。本刊仿效《哈佛法律评论》,由清华大学法学院研究生于2010年发起创办,在清华大学法学院老师的指导下,由选拔出的法学院学生自行编辑和管理。本刊定位于法律学术和职业实践的结合,定位于探讨未来法学教育与法学职业之路。本刊目前是拥有自主书号并公开出版并可录入中国期刊数据库的学术性刊物,未来将要打造成定期出版的拥有刊号的学术杂志。
本刊溯源于清华大学法律硕士发起创办的《南山法苑》。《南山法苑》2007年正式出版以来,共发行了6期。在编辑部成员的共同努力下,刊物的学术水平不断提升,成为学院乃至学校有较大影响的学生刊物。2010年在法学院领导的指导和关怀下,《南山法苑》正式更名为《清华法律职业评论》,仍然由清华大学法学院研究生自主编辑和管理。
本刊受到了法学院全体老师们的热情关怀和指导,数十名教授担任本刊学术顾问,清华大学法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申卫星教授还对办刊提出了:“凸显职业性,办成国内同类学术刊物的领航者”的期望。
顾问委员会(按姓氏拼音排序):崔建远、冯象、廖莹、江山、申卫星、田思源、王晨光、朱慈蕴、周光权、张明楷、张建伟、张卫平
二、本刊特色
(一)定位准确、清晰,凸显刊物特色
目前国内高校的法学评论偏于理论性而缺乏实务性。法学的研究最终的目标还是去推动法治建设,为法律实践提供理论依据。因此本刊着眼于法律实践,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解决思考,着眼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开发具有重大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的选题,向公检法、律师事务所、法律院校乃至社会奉献具有思想品位、学术价值、文化含量的上乘之作,以期增加中国法律实务界知识的增长,并对法律职业有所裨益。凸显本刊的实务性,可以有效避免落入同质化的泥潭。 (二)注重专题策划
固定一些有代表性的栏目。从追求高格调的、有一定前瞻性、思想性的原则出发,定期向一些知名学者、法官、检察官和律师约稿,刊登有足够的思想性、哲理性、社会性以及可读性的稿件。专题策划要追求一定的文化品味。主要从展现法律文化的内涵这个角度出发,组织一些稿件。既不低于读者的审美情趣,也不过于曲高和寡。 (三)理论与实践结合。
本刊在保证法学理论基础上,眼光紧盯社会现实,关注理论在社会现实的用运,对于理论与实践碰撞而产生的社会热点问题深入观察,持续关注,形成有相当理论水平的法学分析。对于中国法律职业发展中的具体、现实问题重点研究。为读者提供有相当针对性的评论文章。
三、本刊编委会架构
常设人员:
主编:负责编辑部日常工作、活动的统筹安排,保证定期高质量的完成刊物的出版发行。
副主编有两名。
包括分管编辑部副主编:主要负责各个板块内部稿件的选题确定,督促内部稿件定期高质量的完成与后期修改工作;负责刊物排版方面的统筹安排与后期组织校对工作以及刊物封面美工。
分管采访部副主编:主要负责联系采访对象,约取学者或者法律实务领域的专家稿件,并进行初步删选排序;同时负责对外宣传与外联等工作。
非常设人员:
执行副主编:资深编辑,分别负责编辑和采访业务。
主编(1名)副主编(1名) 副主编(1名) 编辑部 (主任1名,成员若干) 执行副主编(1名) 采访部 (主任1名,成员若干) 执行副主编(1名)
附1:第一期编委会成员名单
主编:张昆灿
副主编:葛桃桃(分管编辑部) 任恒 (分管采访部)
执行副主编: 康赞(编辑部) 单春生(采访部) 编辑部主任:张大军 副主任:李政
成员:付展鹏、何昱、康赞、王晨、王玉龙、伍欣、蔡耀钽、李亚芳、 陈立洲、黑爱娟、谢昱欣、武汉章 葛桃桃 采访部主任:郭俊辰 副主任:刘昊
成员:阮杨鹏、吴晓菲、何智、王丹、宋国强、聂洋、赵晓波、王珂 任恒 单春生
四、清华法律职业评用稿说明
(一)、来稿题材、形式不限。无论是学术论文,还是法学随笔、书评影评,本刊都会真诚笑纳。学术论文要求遵守写作规范,保证原创,不得抄袭(注释体例见附件);其他题材要求具有独特的法律视角。基于本刊的特色,以法律实务及立法、司法和执法活动中的现实热点问题为内容的来稿优先录用。本刊保留对来稿文字修改权。 (二)、本刊采用三审匿名审稿制度,我们将会在审结后一周内通知审稿结果。 (三)、本刊由清华大学法学院资深教授担任顾问,对来稿就行筛选,凡决定刊载者,本刊将以40元/千字的标准支付稿酬,并赠送样刊一本。
(四)、本刊为正规对外出版刊物,有自己的书号;每季为一刊,二季为一辑公开出版。
(五)、来稿文责自负,因稿件导致的任何权利纠纷,本刊不承担任何责任。 (六)、凡被本刊采用的稿件,均可录入中国期刊网数据库。
(七)、投稿方式:来稿一律以电子邮件形式发送至本刊公共信箱。电子版请采用word文档格式,以附件形式发送。来稿务请注明作者的相关信息(如有多个撰稿人,请分别列出),包括:姓名、目前所在单位、联系方式等。
(八)、凡决定刊载的来稿,本刊将以40元/千字的标准发放稿酬,并赠送样刊一本。另外,本刊每发行三期之后将编为一辑公开出版。
附2::第一期刊首语
百年清华,人文日新。自强不息,倡独立之精神;厚德载物,崇自由之思想。法,乃国之重器,民之护符。依法治国,时代潮流;南国清华,根系北都。同学少年,风华正茂,植法治之树,荫蔽苍生,助力和谐!
清华法硕,敢为人先;自编自办,独树一帜。《南山法苑》,时至今,历经数载春秋,昔日之含露幼苗,今朝枝叶渐丰已矣。前人之功,可喜可贺;来者之志,精益求精。敝刊深谙树不修,难成大材之理,承蒙恩师指点,同仁相助,而思忖再三,欲更名为《清华法律职业评论》,以期彰显专业之特色,扩大敝刊之影响。眼望星空,拓未来发展之疆域;脚踏实地,求服务社会之功效。
噫吁兮!刊之兴,因前者之尽心;刊之荣,问吾等之何从?诸师高瞻远瞩,上下戮力同心,追求一流品质,服务社会大众。敝刊将诚邀各界名流撰文注力,公检法,鼎足交辉;老中青,三星拱照。恒聚破浪贤才,打造一流之刊物;咸收至理美文,敲响正义之先声! 敝刊完稿始末,诸位编辑同仁,可谓尽心竭力,一丝不苟也,其诚天地可鉴,其心日月可昭。刊中各篇各章,虽经逐字逐句校对,诸君犹诚惶诚恐之至,窃恐有误人子弟之笔,不当疏谬之言,而贻笑于大方之家矣。
古人云:当仁不让,是为君子;逢勇抽刀,孰讪少年?刊中若存疏谬之处,尚期读者
怀宽容大度之心,精益求精之念,不吝赐教指正为盼,莫效金锋掩芒云尔!此亦本刊之大福大幸也,诸君将不胜感激之情!
辞布新刊,开宗明义;求知求真,以示来者。浩浩乎,乘天地之正气兮,写法治之春秋;朗朗乎,迎公平之旭光兮,著正义之华章!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