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古诗词鉴赏456
中考语文诗词鉴赏12大题型
1.炼字品析 2.内容理解3.描绘画面 4.情感体味5.主旨领悟 6.形象感知 7.景物描写 8.意境欣赏9.名句鉴赏 10.表达赏析11.典故溯源 12.综合评价 4.情感体味 题型阐释
情感体味,即体会诗歌中传达的思想感情、蕴涵的感情基调,以及作者的情绪等。这类题目常见的提问方式是“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诗人情感变化的原因有哪些”等。 精题回放
例一(2009·浙江台州) 村 晚
(宋)雷震
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这首诗融情于景,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例二(2009·浙江温州) 除夜[ 注]作 (唐)高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注释】除夜:除夕之夜。
作者心情“转凄然”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全诗,用自己的话回答。 闯关方略
古诗词以含蓄为贵,诗人直抒胸臆、情感外露的并不多见,往往融情于叙述、描写、议论之中。
情感体味题,考查的是考生“披文入情”的能力,即顺着文辞的通道进入并解析作者情感世界的能力。
解答这类题目,一是明确诗歌的题材。古诗从题材看,可分为田园诗、边塞诗、送别诗、思乡诗、咏物诗、咏史诗、怀旧诗等很多类,各类诗歌感情的抒发也有规律可循。如例一《村晚》是一首田园诗,田园诗往往抒发喜爱山川美景之情,表达远离污浊官场的洁身自好情怀。照着这个思路理解《村晚》,大抵不差。例二《除夜作》是一首思乡诗,思乡诗一般表达游子的思乡怀人之情,按照这个常识理解《除夜作》,应该八九不离十。
二是分析诗歌的意象。几千年古诗写作传统的沿承,使很多意象的意义指向都已固定、明确,如杨柳、孤蓬、浮云用来表达离愁别绪,明月、鸿雁、杜鹃用来表达思乡怀人之情。例一《村晚》里出现了青草、池塘、远山、落日、牧童、短笛等意象,尤其牧童是“横坐”牛背,短笛是“无腔”“信口”吹,这些都描绘出乡村生活的悠然宁静,作者如此描绘乡村晚景,他的喜爱、欣赏之情自然是蕴藏其中的。 三是把握表露情感的词语。古诗词的标题、正文部分有时会有一些直接表露作者思想感情的词语,如《书愤》中的“愤”,《春夜喜雨》中的“喜”,《示儿》中“但悲不见九州同”的“悲”字,等等。例二《除夜作》中,也出现了很明确的表露心绪的词语“凄然”,另外“寒”“思”“霜鬓”等词也含蓄地透露了作者的情感。本题要求分析作者心情“转凄然”的原因有哪些。通读全诗,一是“旅馆寒灯独不眠”,一是“故乡今夜思千里”,一是“霜鬓明朝又一年”;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即一是除夕之夜独自一人寄居旅馆,二是对故乡亲人无比的思念,三是感慨年华易逝。
解答古诗词情感体味题,为了表达精确,还要储备一些专业性词语,如“离愁别绪、恬淡闲适、清高孤傲、孤寂惆怅、凄苦烦闷、伤感不平、苦闷无聊、乐观旷达、轻松愉悦、壮
1
志未酬、忧国忧民、借古讽今、怀古伤今、物是人非”等,在分析古诗词情感时经常用到,不可不知。
通关演练
1.下面两首诗都是写秋天,试比较其抒发的感情有什么不同之处。
登 高 (唐)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秋 词 (唐)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前一首悲秋,世事艰辛,家愁国难,老病孤舟,都化作千缕愁绪;后一首赞秋,洋溢着一种激越向上的豪迈之情。
2.下面这首诗的第三、四句融情于景,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澄迈驿通潮阁(其二)①(宋)苏轼 余生欲老海南村,帝②遣巫阳③招我魂。 杳杳天低鹘④没处,青山一发是中原⑤。
【注释】①元符三年五月,作者遇赦北还,被命移廉州安置,离海南过澄迈时作诗二首,这首诗即其二。澄迈驿:设在澄迈县(在今海南省北部)的驿站。通潮阁:在澄迈西,是驿站上的建筑。②帝:天帝。③巫阳:女巫名。④鹘:鹘鸟。⑤一发:犹言“一线”。此句说中原仅在距隐隐青山一线之处。
作者登高望远,北眺中原,抒发了浓浓的思乡之情。 5.主旨领悟 题型阐释
主旨领悟,即领悟诗词里作者的写作意图,或者理解作品蕴涵的哲理。这类题目常见的提问方式是“某句蕴涵了怎样的道理”“作者的写作意图是什么”等。 精题回放
例一(2009·湖北恩施) 观书有感 (宋)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你从第三、四句诗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例二(2009·江苏镇江) 江南春 (唐)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对于诗的后两句,有人认为是表达诗人对江南景物的神往,有人认为是借古讽今。你赞同哪一种?说说你的理由。 闯关方略
初中阶段,对古诗词主旨的领悟,主要集中在理趣诗、怀古诗、咏物诗中。 理趣诗中,一般都有脍炙人口的哲理句,有时人们正是因为这些哲理句而记住了整首诗,某种意义上,这些诗能流传至今,是沾了哲理句的光。理趣诗中的哲理,不是直白地说出来的,如果是那样,有理而无趣,跟和尚写的阐发佛理的偈言有什么差别?理趣诗妙在无意说
2
理而理随境生,妙在寓论于景、寄理于物。在理趣诗中,理语通常与情语、景语融为一体,景语、情语就是理语。 如例一,“问渠……”这两句表面是写景,是说方塘之水——问那方塘的水怎么会这样清澈?因为有水从源头不断流来,从而成了活水。但结合题目《观书(书法)有感》,我们知道这其实是作者阐发对书法艺术的感悟:这作品为什么如此清新隽永呢?原来是由于书写者内心有源源不断的艺术灵感注入啊!书法艺术如此,万事万物也是同样道理。回答题目的设问,我们还应该结合自身学习知识,或者接受新事物的经历、体会来谈。示例:要使自己的知识越来越丰富,就要不断地学习新的知识。(或:要保持心灵境界的澄明,就要不断接受新事物的洗礼。) 怀古诗,是指以历史故事、古人事迹为题材的诗作。古人常说“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又说“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所以,他们写怀古诗的目的多是怀古伤今,或借古讽今。历史故事、古人事迹,只是他们感慨的触发点。
如例二,如果将其单纯看作一首写景的诗歌,你可能觉得后两句写出了深邃悠远、朦胧迷离的江南景色,与前两句的明朗绚丽相映衬,使江南春的图画更加丰富多彩。但如果你深入一层——意识到作者的眼光穿越历史的“烟雨”,想到几百年以前的南朝统治者推崇佛教,大兴佛寺,劳民伤财,但佛寺并不能挽救病入膏肓的南朝政权,而现在晚唐的统治者正重蹈前人的覆辙——那它就不是一首简单的写景诗,而是怀古诗。作者是在借古讽今:后两句写出了南朝笃信佛教造成寺庙的恶性发展,引发作者的慨叹,表达对唐朝推崇佛教的现实的不满。
咏物诗,即描摹物象的诗歌。大自然的万物,大至山川河流,小至花鸟虫鱼,都可以成为诗人描摹的对象。咏物诗往往不是单纯地描摹事物,咏物是为了抒情、言志。如虞世南的《蝉》,句句写的是蝉的形体、习性和声音,而句句又暗示着诗人高洁清远的品行志趣,可谓物我互释。这就告诉我们,咏物的深层意义是咏人。
通关演练
1.读下面一首诗,说说第二句“春江水暖鸭先知”蕴涵了怎样的生活哲理。 惠崇《春江晚景》 (宋)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由于鸭子喜欢游水觅食,故而能最先体会到春天的来临、水温的上升。它告诉我们:只有经常和某种事物接触,最熟悉它,才能最敏锐地发现它的任何细微的变化。 2. 2.品读下面这首古诗,请结合自身的成长经历,谈谈你从这首诗获得的启示。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 (宋)杨万里
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空喜欢。 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
示例:追求任一目标的过程,总是一个障碍接着一个障碍,一个困难接着一个困难。所以当取得一些成功后,我们切不可沾沾自喜,停滞不前,而应该鼓足勇气去争取更大的胜利。
6.形象感知 题型阐释
形象感知,主要是指对诗歌中“人”的感知,包括诗人自我形象和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这类题目常见的提问方式是“整首诗(或某一句)勾勒(或刻画)了怎样的人物形象”。 精题回放
例一(2009·江苏盐城) 江城子 密州出猎 (宋)苏轼
3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画线的句子勾勒了怎样的人物形象? 例二(2009·江苏宿迁) 春 望
(唐)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尾联刻画了诗人怎样的形象? 闯关方略
诗歌里的形象,主要有两类:一是自然形象,如山川草木、花鸟虫鱼;二是人物形象,包括作者自我形象和作品中的人物形象。
中考考查的一般是人物形象,例一、例二里考查的都是作者自我形象。
解答形象感知题,应先“建模”,在头脑里储存一些常见的人物形象类型,如心怀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杜甫《登高》),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形象(陶渊明《归园田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辛弃疾《破阵子》)……
然后,结合诗词内容,结合作者生平,结合其创作诗歌的背景与心境,进行具体分析。 如例一,从整首词对太守“狂”态的描写,尤其是从下阕引用冯唐的典故和画线句的描写中,我们强烈地感受到一位英雄形象,他英武豪迈、气概非凡,内心则壮怀激烈,渴望一展抱负,杀敌报国,建功立业。北宋仁宗、神宗时期,国力不振,国势衰弱,时常受到辽国和西夏的侵扰,令许多有为之士义愤难平,苏轼即是如此。他借出猎的豪兴,将深隐心中的夙愿和盘托出,以西汉魏尚自况,希望朝廷能派遣冯唐一样的使臣,重新信任、重用自己。 再如例二,尾联是一个细节描写,写诗人为国事、家事而愁,头发因为频繁的抓挠而越来越少,以至于簪子都插不上去了。这里描写的是诗人忧愁焦虑、憔悴不堪的形象。 形象感知题,解答的关键,有时不在诗内,而在诗外。我们要对历史有一些基本的了解,譬如知道晚唐诗歌多为表达悯农情怀和对黑暗现实的批判,而南宋诗歌多为表达壮志难酬的忧愤和对朝廷偏安一隅的不满。同时,对一些重点诗人的生平、心迹也要有个大致的把握,如杜甫诗中多是忧国忧民的形象,李煜后期词中多是愁苦、悲哀的形象。 通关演练
1.下面这首诗的第三、四句勾勒了怎样的边塞健儿形象? 凉州词 (唐)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勾勒了豪放开朗、视死如归的边塞健儿形象。
2.品读下面诗歌,说说其三、四两句刻画了诗人怎样的形象。 登科后 (唐)孟郊
昔日龌龊①不足夸,今朝放荡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注释】①龌龊:这里指处境不如意和思想上的拘谨局促。②放荡:自由自在,无所拘束。
4
刻画了诗人金榜题名后潇洒得意、神采飞扬、心花怒放的书生形象。
5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