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19年部编版七上文言文比较阅读教师版
4.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 或“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习态度:“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或“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从上文可知,孔子教育弟子要实事求是、勤奋认真、懂得方法且能注重兴趣的培养等。(结合文章内容能得4分,只答思想不结合内容得2分。)
【译文】
子路啊,告诉你对待知和不知的态度吧(即对待学问的态度)!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样才是真正的智慧。
孔子说:\不到学生努力想弄明白,但仍然想不透的程度时,先不要去开导他;不到学生心里明白,却又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时,也不要去启发他。如果他不能举一反三,就先不要往下进行了。\
第十六课:《诫子书》 第一篇: (一) 孙权劝学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耶!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二)诫子书
夫君子之行①,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②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③则不能励精,险躁④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注释:①行:行为,操行。 ② 澹泊:也写作“淡泊”,清心寡欲,不追求名利。 ③ 淫慢:过渡怠惰。淫,过度,慢,怠惰,不勤勉。 ④ 险躁:过分急躁。 1. 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 ) 及鲁肃过寻阳( ) ..非学无以广才 ( ) 险躁则不能治性( ) ...2.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2公) A、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耶!
B、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C、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D、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3.翻译下列句子。(2分)
(1)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9
。
(2) 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 4、仔细阅读《孙权劝学》一文,说说孙权是用什么方法劝吕蒙学习的?(2分)
。
5、读了以上两篇短文后,你受到了怎样的启发,请就其中一个方面谈谈自己的认识。(2分)
。 6、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孙权劝学》的内容。(2分)
。
7、仔细阅读《诫子书》一文,说说诸葛亮写这封家信的用意是什么?(2分)
。
参考答案:
1.了解;等到,到了;增长; “治,陶冶性情 2、B
3、(1)你说事务多,谁比得上我事务多呢?我经常读书,自以为大有益处。 (2)悲哀地坐守着那穷困的居舍,其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4、用自己读书的体会,现身说法。(意对即可)
5、提示:本题可就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志向、目标、修身、养德等其中一个方面谈自己受到的启发或教育。(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6、略
7、告诫儿子要注重修身养性,生活节俭,以此来培养自己的品德。(意对即可)
【译文】
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掌事了,不可以不学习!”吕蒙用军中事务多来推托。孙权说:“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吗? 只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你说你事务多,谁能比得上我呢?我经常读书,自认为大有益处。”吕蒙于是开始学习。等到鲁肃经过寻阳,和吕蒙谈论,十分惊奇地说:“你如今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当年吴地里的那个阿蒙了!”吕蒙说:“士别几日,就要用新的眼光来看待了,长兄怎么知晓事情这么晚啊!”鲁肃于是就拜见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然后分别了。
第二篇: 【甲】……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10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
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王安石《伤仲永》
【乙】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诸葛亮《诫子书》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分)
①邑人奇之 ( ) ②非淡泊无以明志( ) ..③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 ④淫慢则不能励精( ) ..2.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②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3.下列虚词用法判断错误的两项是( )( ) (4分) A.或以钱币乞之(或者) .B.贤于材人远矣(比) .C.仲永之通悟(动词,到) .
D.今夫不受之天(代词,指先天得到的能力) E.险躁则不能治性(就) F.非淡泊无以明志(来) G.则其受于人者(被)
4.两文关于学习所持观点的相通之处是什么?其根据(或理由)各是什么?(3分)
共同观点相通之处:
根据(或理由):
参考答案:
1. ①感到惊异 ②没有用来……(的方法或途径) ③到,达到(要求) ④ 振作 2.
11
①(仲永)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后天所受的教育还没有达到要求。
②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 3.AC
4.观点:要靠后天持恒不懈,否则难以成才。
根据或理由:甲文:父亲醉心于眼前名利,致使仲永荒废学业;乙文:示例: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顽 【译文】
从此,指定事物让他作诗,方仲永立刻就能完成,并且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欣赏的地方。同县的人们对此都感到非常惊奇,渐渐地都以宾客之礼对待他的父亲,有的人花钱求取仲永的诗。方仲永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就每天带领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我听到这件事很久了。明道年间,我跟随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见到方仲永,他已经十二三岁了。我叫他作诗,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再次到舅舅家去,问起方仲永的情况,回答说:“他的才能消失了,和普通人没有什么区别了。”
王安石说:方仲永的通达聪慧,是先天得到的。他的天赋,比一般有才能的人要优秀得多;但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后天所受的教育还没有达到要求。他得到的天资是那样的好,没有受到正常的后天教育,尚且成为平凡的人;那么,现在那些本来就不天生聪明,本来就是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难道成为普通人就为止了吗?
第二十课:《狼》 第一篇:
【甲】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乙】两牧竖①入山至狼穴,穴中有小狼二。谋分捉之,各登一树,相去数十步。少顷,大狼至,入穴失子,意甚仓皇。竖于树上扭小狼蹄、耳,故令嗥;大狼闻声仰视,怒奔树下,号且爬抓。其一竖又在彼树致小狼鸣急。狼闻声四顾,始望见之;乃舍此趋彼,跑②号如前状。前树又鸣,又转奔之。口无停声,足无停趾,数十往复,奔渐迟,声渐弱;既而奄奄③僵卧,久之不动。竖下视之,气已绝矣!
【注释】①牧竖:牧童。竖,童仆。 ②跑:兽类用足扒土。同“刨”。 ③奄奄:气息微弱的样子。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①其一犬坐于前( ) .②弛担持刀( ) .③意甚仓皇( ) .④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 ..
12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