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19年部编版七上文言文比较阅读教师版
【乙文】杨时字中立,南剑将乐人。幼颖异,能属①文,稍长,潜心②经史。熙宁九年,中进士第。时河南程颢与弟颐讲孔、孟绝学于熙、丰之际,河、洛之士翕然师之。时调官不赴,以师礼见颢于颍昌,相得甚欢。其归也,颢目送之曰:“吾道南矣。”四年而颢死,时闻之,设位哭寝门,而以书赴告同学者。至是,又见程颐于洛,时盖③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④,时与游酢⑤(zuò)侍立⑥不去,颐既觉⑦,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注释】: ①属(zhǔ):撰写②潜心:用心专而深 ③盖:大概。④瞑坐:打瞌睡。 瞑:闭上眼睛⑤游酢:杨时的同学,程门四子之一。⑥侍立:恭敬地站在一旁,侍:服侍⑦颐既觉:程颐睡醒后。 1、这两篇文章都围绕着“雪”写了什么故事?
2、解释下列加粗加斜的字词
与儿女讲论文义 ( ) 而以书赴告同学者( ) 河、洛之士翕然师之( ) “撒盐空中差可拟 ( ) 3、下列加粗加斜的字词意义和用法不正确的两项是( ) ( ) A.未若柳絮因风起(凭借、趁着 )
B. 时河南程颢与弟颐讲孔、孟绝学于熙、丰之际 ( 在 ) C. 四年而颢死,时闻之(代词,指程颢) D. 而以书赴告同学者( 因为 ) 4、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1)未若柳絮因风起
(2)时河南程颢与弟颐讲孔、孟绝学于熙、丰之际
5、对于孩子们的比喻,谢太傅更喜欢谁的?从哪里可以看出?你更喜欢谁的?为什么? 6、看了乙文,你认为杨时是怎样的一个人?试抓住内容来概括。
【参考答案】
1、略(只要能结合内容概括完整即可)
2、 子侄辈 ; 通“讣” 讣告;做老师 ;比拟,相比。 3、 C.D
5
4、(1)还不如把它比作柳絮乘着风飘起。
(2)当时,河南人程颢和弟弟程颐在熙宁、元丰年间讲授孔子和孟子的学术精要(即理学)。
5、更喜欢兄女的比喻,从“大笑乐”一句可以看出;我更喜欢兄女的比喻,因为前文说“雪骤”,就说明雪下得的很大,把此时的雪比作成柳絮更贴切,更形象。
6、杨时聪明勤奋,虚心好学且尊敬老师。(内容结合占一半的分,只答前文得2分。) 【译文】
杨时字叫中立,是剑南将乐地方的人。小的时候就很聪颖显得与众不同,善写文章。年稍大一点既潜心学习经史,宋熙宁九年进士及第,当时,河南人程颢和弟弟程颐在熙宁、元丰年间讲授孔子和孟子的学术精要(即理学),河南洛阳这些地方的学者都去拜他们为师,杨时被调去做官他都没有去,在颍昌以学生礼节拜程颢为师,师生相处得很好。杨时回家的时候,程颢目送他说:“吾的学说将向南方传播了。又过了四年程颢去世了,杨时听说以后,在卧室设了程颢的灵位哭祭,又用书信讣告同学的人。程颢死以后,又到洛阳拜见程颐,这时杨时已四十岁了。一天拜见程颐,程颐正闭着眼睛坐着,杨时与同学游酢(音zuò)就侍立在门外没有离开,程颐已经察觉的时候,那门外的雪已经一尺多深了。
第十二课:《论语》十二章
第一篇:
[甲]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乙]孔子观于周庙,有欹器焉。孔子问于守庙者曰:“此谓何器也?”对曰:“此盖为宥座②之器。”孔子曰:“闻宥座器满则覆虚则敧中③则正有之乎?”对曰:“然。”孔子使子路取水试之,满则覆,中则正,虚则敧。孔子喟然而叹曰:“呜呼!恶④有满而不覆者哉!”(《韩诗外传》)”
注①敧(qī):倾斜。②宥(yòu)座:座位右边。“宥”通“右”。③中:这里指装水到一半。④恶(wū):哪里,怎么。
1、 解释下面加点的字。(4分)
(1)知之为知之 ( ) (2)是知也 ( ) ..(3)思而不学则殆 ( ) (4)满则覆( ) ..2、下列句子的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闻宥座器满/则覆/虚则敧/中则正有之乎? B、闻宥座器满/则覆虚/则敧中/则正有之乎?
6
C、闻宥座器/满则覆/虚则敧/中则正/有之乎? D、闻宥座/器满则覆/虚则敧中/则正有之乎? 3、 .翻译上面语段中加横线的文字。(4分)
(1)诲女知之乎? 翻译: (2)孔子问于守庙者曰 翻译: 4、[乙]文中孔子“恶有满而不覆者哉!”的感叹给了我们什么启示?(2分)
5、.这几段文字内容都与学习有关,[甲]文和[乙]文都谈到了学习 、学习 方面的问题,孔子认为学习过程中 与 应该相结合。(2分)
6、(1)孔子为什么要“使子路取水试之”?请根据文意简要说明。(1分) 答: (2)孔子这样做有必要吗?谈谈你的看法,并结合文段内容说说理由。(2分)答:
【参考答案】
1、(1)是 (2)这(3)却,表转折 (4)就 2、C,闻宥座器,满则覆,虚则敧,中③则正,有之乎? 3 .(1) 教给你对待知或不知的正确态度吧!
(2)孔子问守庙的人说
4、启示:人要谦虚,不要自以为是。
5、 学习态度,学习方法 ,学,思,(2分) 6、(1)孔子想要验证宥座器的特点
(2)有必要。因为孔子虽然听说过,但并没有亲眼见过,验证一下才能够确认。(孔子还特别强调学思结合,勇于实践。只读书而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是空想而不读书就会精神疲殆。要求人们把学习积累和钻研思考相结合,不能偏废)【译文】
孔子到鲁桓公的庙中去参观,见到一种倾斜易覆的器具。孔子问看守庙宇的人:“这是什么器具?”守庙的人回答说:“这是用来给宽待赦免的人坐的器具。”孔子说:“我听说宽待赦免的坐具,空着时会倾斜,装了一半水就会正,装满水了就会翻倒。”孔子回头对学生说:“往里面灌水吧。”他的学生提水来灌,倒了一半水时欹器就端正了,装满了水后欹器就翻倒了,倒空了水它又倾斜了。孔子感慨地说:“唉,怎么会有满了而不倾覆的呢?”
7
(二)
(甲)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曰:“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乙】: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注】愤:心里想求通而又未通。悱:想说又不知道怎么说。
1.解释下列加点词。(4分) (1)诲女知之乎!( ) (2)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 ..
(3)三军可夺帅也( ) (4)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 ) .. 2.下列句子的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B.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C.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D.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义。 (1)由,诲女知之乎!
(2)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4.上文中哪则是论述学习态度的?哪则是论述学习方法的?(各举一例)并结合文章谈谈孔子怎样的教育思想?(6分)
参考答案:
1.“女”通“汝”你的意思;“知”通“智”,聪明才智的意思;改变;开导 2.D
3.(1)子路啊,告诉你对待知和不知的态度吧(即对待学问的态度)! (2)如果他不能举一反三,就不要再反复地给他举例了。
8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